首页   新闻   公众号   更新日志   视频教程   购买积分   购买会员   购买记录      
微信新闻
本站新闻
互联网新闻

我为孩子们支教,孩子们为我疗愈

[ 发表时间:2018-07-11 10:46:44   ]

在一篇给孩子们的文章里,小林写道:“不论未来在哪里,我的心里都会挂念着你们。希望有一天,你们出现困难不知所措需要求助的时候,林老师出现在你们的脑海里。我离开,并非因为我不爱你们了,是因为林老师需要去做更重要的自己,培育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老师,来日才可以真正成为你们心目中的超级英雄……”

孩子们也用文字表达了他们眷恋。在一个周记本上,我看到一个孩子写着:“老师,你来了,我考了55分,你没来,我考了3分。老师,你不要走,你在这,我一定一定会考得88分。”

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听小林上课。我注意到旁边有一个孩子,孤零零坐在一张课桌前,没有书包,没有课本,但听得很专注。

下课后,我问小林这个孩子是怎么回事。话题由此开始。

这个孩子叫小淇。在他3岁时,因为贫困,他的妈妈逃离了家庭,从此杳无音信。有一次上课,他给我留下很深印象,不是因为勤奋好学,而是因为淘气——他在课堂上竟然翻起了跟头!

还有一次,课间,他被马蜂蜇了,脸肿得老高。我对他说:“让你妈妈帮你热敷一下。”他回答:“我没有妈妈!”我这才知道他家里的情况。

他家几乎就是家徒四壁,爸爸常年在外打零工,勉强维持他和姐姐的生活。一次家访,聊起他的妈妈,他爸爸在我面前忍不住哭了:“谁有钱就跟谁跑,家里一分钱存款没有,讨不了媳妇的。”对三十来岁的农村男人来说,媳妇跑了就是一场天大的灾难。

尽管淘气,但小淇本性善良,家里再穷也不偷不抢。他从来没有好好学习过,上课凭心情来决定是否捣乱,一有空就去山上抓蜈蚣卖,挣几个零花钱。我发现这个孩子已经无法从学习上获得成就感,意识到他所需要的养分不是分数。我能做的只是教会他如何做一个自食其力、堂堂正正的人。

像小淇这样让我头疼的孩子不只一个。有的因为营养不良,有的因为家庭支离破碎,有的因为有不被理解的疾病……

小龙是我在周记里写过的孩子。他个子很高,眼睛亮亮的,看上去很精神。但到学校的第一周,搭班老师就善意地提醒我:“这个孩子智力有些问题,学不会的,离他远一些就好。”

我偶尔会找不同程度的问题提问小龙,想测试他的智力程度。他的字写得方方正正,作业都能按时完成,每次作文也都写得认认真真,可一到单元检测,他从没超过20分。

最开始,小龙会趁同学们不注意,把他们的书包、衣服画得乱七八糟,有时还会攻击其他同学。我悄悄代替小龙向同学们道歉,希望懂事乖巧的孩子们照顾他、帮助他。

一天,小龙突然想起很久前同学间一个小纠纷,就在班上大闹起来。他挥舞着笔,就像挥舞利器,不分青红皂白乱扎一气。小淇的肩头上就被笔扎出几个红色的小圆点,来找我告状。那天,我说了小龙几句,他偷偷藏在保安室背后的墙角处,我和班里同学把整个学校翻遍了都没有找到他。又一天,我听说他中午跑到公路上,躺着想要自杀。他说他要逃离这里。

第一次家访,我告诉家长,孩子很难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建议他们有空带孩子到南宁专科医院做一下检查。小龙爸爸因为这个事情和妈妈吵得不可开交,他一直在外地打工,不相信他的宝贝儿子会有任何问题。

寒假期间,我得知小龙妈妈还是带孩子做了检查。医生说,孩子得了注意力缺陷障碍和多动症,开始做药物治疗,每个月费用要一千多块。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他妈妈去村里的幼儿园上班,听说最近在准备保育员资格考试。

新学期,小龙服了精神类的药,总是没精打采。每天晚上我都会收到他妈妈的信息:孩子在学校乖吗?孩子进教室了吗?……他妈妈希望孩子有任何异常,我都能第一时间和她联系。

后来,小龙的病情一直不稳定,我得知因为家里经济困难,他停药了。我意识到,在农村,像抑郁症、注意力缺陷障碍这类疾病,会被当成鬼附身一样不被理解,小龙的妈妈为此承受了巨大的精神负担,也难以找人求助。我便和另一位支教老师通过社会途径帮小龙找到资助人,使他能够恢复治疗。现在小龙的病情基本得到控制,情绪也稍微稳定一些,即便再复发,也可以很快自我调节和恢复。

这样的家访我进行过多次,在和村民的接触中,我感受到被接纳,逐渐摆脱了孤独。为了让自己不至于在闭塞的环境里落伍,每天晚上我购买网课充电学习,也以此打发寂寞和漫漫长夜。

渐渐地,我的学生语文成绩平均分,从最开始的21.56分、0人优秀,提高到目前的61.98分,10余人优秀。有孩子在班级树洞里写纸条告诉我:“林老师,我过去是一个只能考16分,连‘笨蛋’都不会写的笨蛋,现在我考86分,上台领奖状了,再也没有人可以笑话我是笨蛋了,谢谢你。”

融入环境和生活中,我不断发现学校和社区的缺失,便把我认为最美好的三个事物——阅读、诗歌、电影带给孩子们。在爱心人士的捐赠下,我们建起了班级图书角,做了阅读联赛。我们参与诗歌课程设计,一年四季给孩子们上诗歌课。孩子们的作品在网上获得了700多元的打赏,诗歌课程还被搬到了网络平台,全国有超过100所学校的孩子正在上我们的诗歌课。

我喜欢看电影,便发起了“乡村影院”项目。我希望村里人也能和城市人一样,有一个叫做“电影院”的去处。我的想法是:通过放电影的方式主动和社区居民接触,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潜移默化影响家长的教育观念,为孩子们打开通往世界大门的一扇窗,期待成为乡村社区文化的引领者。我还借助其他公益机构力量,为孩子们上“性健康教育课程”“一扇窗计划iPad进课堂”“日慈心灵魔法学院课程”……

阳光照进万物缝隙

听到这里,我打断了小林的叙述,她提到的“乡村影院”项目引起我很大兴趣。以小林一己之力,如何操作这样的电影项目?怎么引进电影?在哪里放映?

小林告诉我,通过机构项目基金申请和社会爱心人士的捐赠,她购买了音响、幕布、投影仪、板凳,又精心挑选了适合亲子共看的电影,围绕社会、励志、历史、教育、亲情等题材,从正规渠道下载电影,一到周末,便去村里的空地上放映。

我让小林带我去放映点看看。上午放学后,她带我来到村里。

中午时分,是山区一天中最热的时段。烈日当头,晒得人裸露在外的皮肤火辣辣的。小村不大,只有一横一竖呈丁字形的两条街道,交叉处,就是小林说的那块空地,算是小村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和现在中国许许多多凋敝的村庄一样,年轻人大多出外打工,街道上空荡荡,偶有老人拄杖踽踽独行。更多的是一只只狗,横卧在路中间吐着舌头,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我想,小林和其他支教老师来到这里,至少会给这个封闭的小山村带来活力和欢笑。

站在这块空地上,小林跟我比划着,放映机安在哪里,幕布立在哪里,“人多的时候,幕布正反面都坐满了人。”

“乡村影院”项目最开始只从一所项目学校做,后来慢慢推广到其他31所项目学校,这让小林很欣慰。

“我没有想到,自己一个小小的念头落地,会让32个村落单调乏味的周末夜晚有了些许不同。不知不觉,在小小的范围内,我成了乡村社区文化的引领者。”小林说。

支教生活即将结束,我常常被问,也常自问:两年里,你有什么收获?

我现在可以回答:我最大的收获是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从最开始的寂寞、孤独、惶惑,到逐渐适应环境,充实而又丰富,支教给我带来久违的快乐。孩子们具有强大的治愈力,从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眼睛里,从他们单纯可爱的笑脸里,我一点点找回自信。

我意识到:比起孩子们对我的需要,我更需要孩子们。与他们朝夕共处七百多天,我感受到被需要的价值感。这种价值感驱使我自发地探索生命,认识自我并充满自信。

两年里,我比过往生命中任何时刻都无所畏惧。我有足够的时间去审视自己过去20年的生命。我慢下来,让我的身体机能跟上我的雄心。我找到生命的意义在于“经历”而非“被期许”。我明白我生来就是“为自己”而非“责任”,我可以抛掉成见去看到生命的更多种可能,一丁点一丁点地找回自信,也一点点变得更有力量、更懂珍惜。

在病中,我抄录过我很喜欢的美国诗人玛丽安娜·威廉森的一首诗:“当我们从自己的恐惧中解放,我们就自然而然地解放他人。”这首诗,现在我还经常在回味。

和小林在一起待了两天,我对她的过去和现在有了全面的了解,原先的担心烟消云散。我确认她已经痊愈,而且还比较彻底。尽管她很早就停药,但不知不觉中,她走出了一条正确的康复道路,这可以理解为命运的馈赠吧。

临别之前,我对小林说:“我来给你这两年的病情和治疗,做一个全面的概括和梳理吧。”

我说,你的疾病,主要不是心理问题所致。你的原生家庭尽管不完美,但总体是健康的,你的性格也没有什么扭曲。你的病,可能更多是出于内源性。多年来你对自己要求过高,负荷过重,启动了你的内源易感性。人的生命能量是守恒的。当你过度使用自己,透支了生命,时间久了,就会积劳成疾,体力、精力流失,最终不能承受。

好在你没有耽误太长时间,积极采用药物治疗,又幸而你对药物敏感,于是短短一个月内,用药奏效,三个月后,临床症状缓解。

这时,你停药了。按说这是很冒险的,幸而你选择了来这里支教。尽管条件艰苦,但人际环境相对友好单纯,你得以休养生息,尽管中间也有过几次小的波动,但总体上你的身心逐渐平稳,平安度过了最初的恢复阶段。而后,你逐渐适应了环境,在和孩子们的相处中,你感受到被信任和被需要。印度有一句古话,“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有能力帮到别人,是一种更高程度的价值实现。这其实是一种深层次的心理治疗。

更重要的,两年的支教对你还是一次精神世界的整理和重构,好比人生第二次成长。你的生命在一点点重建,你对外部环境更有把握,你发现你可以做很多事情,并且能够赋予它们更多意义。你对未知、不确定的未来有了更多的把控力和勇气。任何精神障碍都是内心冲突的结果,你解决了冲突,虽然停了药,至今也安然无恙。

对我这个解释,小林表示认可。

“对的,”小林说,“我的感觉也是如此。我不能肯定在未来某个时刻,我是否会被再次击倒,可这两年的支教经历,教会我更科学地对待疾病,我也因此学会善待自己和周遭。”

“那些痛苦不堪的经历腐烂在我的内心里,成为独特的养分,滋养我向着阳光和不再畏惧。”

看着小林,我想起了一句话——

“万物皆有缝隙,光由是照进。”

(张进,《渡过——抑郁症治愈笔记》作者,公众号“渡过”创始人。本文来自腾讯公益旗下“益视频工作室”。)

张进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