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公众号   更新日志   视频教程   购买积分   购买会员   购买记录      
微信新闻
本站新闻
互联网新闻

蚌埠:创新思路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 发表时间:2019-04-26 17:18:39   ]

蚌埠从自身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审视政策安排,创新政策设计,推进经济从高速度转向高质量发展,开创有“蚌埠特色”的发展模式。   

“退市进园”,这是提升蚌埠市皖北地区和淮河流域中心城市地位、推进工业结构和布局优化的关键一招。企业的二次创业、产业的转型升级、主导产业的发展壮大、园区承接能力的增强,这些退市进园带来的发展红利,正在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汇聚成为蚌埠市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   

“华佗医院”,这是蚌埠推出的创新举措。组织专家团队深入企业,全面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及时对企业运行中出现的“病灶”进行诊断,并根据其类型转交相关专业“诊断服务科室”,为企业发展开“药方”。通过诊断服务,全方位、有针对性地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难题。   

“千干扶千企”活动,建立市领导包保负责、市直部门牵头联系、挂点干部帮扶等三层走访帮扶体系,200名市直机关干部和985名县(区)干部深入1176户规模以上企业,出实招、办实事、解难题,“一周一联系、一月一走访”,着力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三重一创”工程建设,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大力发展硅基新材料、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等新兴产业集群,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减负降本放权”,为切实帮扶实体经济应对外部复杂经济形势和内部结构调整压力,蚌埠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降成本”各项政策举措,出台市降成本“35条”,建立企业减负部门联系会议制度,建立“园区零收费”制度,公布涉企收费清单,取消降低行政事业性收费和基金20项,统筹推进各部门落实惠企政策,助力企业走出困境“轻装上阵”。   

借助“四送一服”双千工程、“行走企业”活动,蚌埠加强了对重点高新技术产业企业的跟踪服务。针对企业反映的共性问题,加大政策供给,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工作若干政策措施》、《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扶持科技创新政策,“真金白银”支持企业发展。   

三、科研创新,争前列   

近年来,一批叫得响的科研成果,相继在蚌埠诞生,其背后是蚌埠对科技研发的大力支持和投入。继量产世界最薄0.15毫米超薄浮法电子玻璃后,蚌埠玻璃设计研究院又成功拉引世界最薄0.12毫米超薄浮法电子玻璃;环球药业研发的国家一类新药“盐酸安妥沙星”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填补了国内空白。   

围绕强化驻蚌科研院所和高校创新引领作用,蚌埠市设立1亿元专项资金,支持驻蚌高校和科研院所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孵化科技成果,组建省化工新材料、硅基新材料等6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良好的创新环境正日渐培育出真实可见的科技成果。蚌埠拥有省级以上研发平台165家,其中国家级11家,4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236家,占皖北六市35%;全市硅基新材料产业实现产值439亿元,居全省第4位;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1090.7亿元、居全省第3位。目前,蚌埠正在全力实施硅基、生物基双轮驱动,围绕龙头企业延链、补链、强链,加快打造千亿级“材料之都”。

四、环境创新,大格局   

高质量发展,不仅要靠内生动力,而且还需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创新不能闭门造车,蚌埠聚焦扩大开放,充分利用优越的区位条件、优势的创新能力、良好的产业基础,积极融入国家“三大战略”,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推动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高水平的开放新格局。   

围绕龙头企业抓配套、利用存量抓嫁接,蚌埠全力主攻科技含量高、资本密度高、产业关联度高、投入产出高的大项目、好项目,积极引进企业总部、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精准引入一批整器、整机、整车类产业项目。中建材集团、中粮集团、汉能控股集团、比亚迪股份公司、德豪润达公司、大富科技公司、泰富重工等一大批知名企业在蚌埠投资。   

与此同时,蚌埠积极推进对外开放大通道、大平台、大通关建设,蚌埠民航机场开工建设,立体便捷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初步形成;皖北保税物流中心等平台辐射能力显著增强,综合保税区申建工作稳步推进;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成功上升为国家战略,蚌埠已成为皖北对外开放门户、淮河生态经济带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支撑、京沪线上对外开放的重要节点城市。   

高质量发展是时代给出的课题,高水平服务需要拥抱时代潮流,更需要思想大解放,蚌埠将解放思想与地方实际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创新性的思路引领高质量发展,值得学习。    (陶陶 、李漠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