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公众号   更新日志   视频教程   购买积分   购买会员   购买记录      
微信新闻
本站新闻
互联网新闻

“共读”兴起,社交互动让阅读更有乐趣

[ 发表时间:2019-04-23 09:18:46   ]

互联网时代,“社交”介入阅读,形成当下阅读新趋势。打开“起点读书”,随机点开一本热门小说,不乏段评、章评,以至于一本书如果评论不到“10万+”,压根算不上爆款网文。不少主打传统出版物的阅读APP,也同样打出“让阅读不再孤独”的口号。微信读书不仅可以关联好友,还推出排行榜等功能,多少人与你同读一本书一目了然。而在网易蜗牛读书上发起“共读”后,读者可与好友在同一时段读书,互相能看到阅读进度。

从“文字弹幕”到社交化阅读,强调分享、互动、传播,乃至共时间、共平台、共阅读的“共读”概念正在兴起。社交互动带来的热闹与参与感,赋予阅读更多的乐趣。

读者自发评论有时比正文精彩

网络小说《大王饶命》第一页上,每段文字后面都跟着一个数字——99,这是所能显示的段评数量的上限。即便是章节名“庙会”后面,都有人留言“唯一的空位,抢了。”2017年,当起点读书出于满足读者“随时随地评论”的社交需求而尝试推出“本章说”功能时,阅文集团原创内容部高级总监杨沾完全没料到会如此之火。“在移动阅读端开始普及以后,用户的阅读时长越来越久,表达欲也很强,他们看到精彩段落,会忍不住想知道同好的阅读感受,从章评到后来的段评,就是解决这一社交需求的‘痛点’。”

《2018网络文学发展报告》显示,评论数前50的作品累计有2800万条评论,单部作品最高达150万条。业内有一个不成文的“说法”,只有作品的评论或“吐槽”数量超过“10万+”,才算人气旺盛。有编辑直言不讳:“现在段评越多代表粉丝活跃度越高。没有人否定你、嘲讽你,或者和你互动,恰恰表明作品没有吸引力。”

段评就像小说上飘过的“文字弹幕”,自成一派。这种作者与读者、读者与读者“共读”所创造的文字内容,不仅颇具趣味性,同时也成为社群归属感的重要来源。在网文作家“志鸟村”的新书《大医凌然》里,读者已经N次盼望“绿萝”——一种常见的绿植出场了。据“观鸟团”的粉丝介绍,绿萝来自手术区边上的环境描写,作者隔几章描写环境的时候,绿萝就要出场。网友“封訫”说:“十分钟才看半章,时间光用来看书评了,书评比正文还精彩。”正如绿萝成为小说标志物一样,每本小说的段评、章评,都会在粉丝“共读”过程中,演绎出独有的社群文化。

同时,“共读”中的共创作特点也直接作用于作者。网文时代,写作者不必再等读者来信,因为读者的反馈已及时出现在段评中。看似读后感的段评其实给作者提供了创作养分。比如《大医凌然》是一部专业医疗小说,用户会提供各种各样的手术案例,各种病情的表征,甚至还有一些纯医疗笑话和梗,作者“志鸟村”有时会采用,采纳之后还特地用学术论文的备注体来标注,既丰富了内容,粉丝们也特别开心。杨沾认为,网络文学自带社交属性,“一个完整的IP(知识产权)世界,肯定不是作者一个人创造出来的。作者塑造的是价值观、标志人物、主体故事,整个世界的扩展是靠粉丝共创出来的。”

读书APP主打熟人“共读”

如果说网络小说的“共读”主打社群文化与粉丝特性,目的是将原本隔着网线的陌生人聚拢到一起。那么,更多以传统出版物为主的阅读平台,则把熟人社交提上议程。

与其他读书软件将首页设置为“书城”或“书架”不同,微信读书把首页留给了“发现”。向右滑动页面,“朋友们都在读”的书籍赫然在目,“好友品味”或许成为你选书时的参照。比如汪曾祺的《我在西南联大的日子》,能看到有5160人阅读此书、668人发表点评,不少精彩段落已被“划线”,点击划线段落,能看到读者的在线评论。不仅如此,微信读书还能直接关注微信好友,好友的读书时长、笔记、点赞数、书籍评论一目了然。甚至于还每周结算一次“读书排行榜”,比拼好友间的读书时长。

“我并不觉得阅读是那么私密的事情,你的评论、笔记、读的书以及阅读品味,都是可以拿出来讨论的,这反而能促进对阅读的理解。”证券行业分析师东东今年年初开始使用微信读书,已读完27本,读书时长累计135时41分,“比如悉达多·穆克吉的《基因传》,就是经朋友分享发现的,我之前只读过作者的《癌症传》。”对东东来说,分享阅读再自然不过。大学时期,他与三五好友在校广播台创办了一个节目,每期大家聚在一起聊书。毕业了,五个老朋友依旧线上聚会,分享各自读书的乐趣。

网易蜗牛读书更把“共读”概念摆在明面。读者可以从“书桌”上挑一本书,并加入共读小组;也可以发起共读,与好友在同一时段内同读一本书。“共读的排名是一种激励,别人的读书时长远远超过你后,就会有危机感,马上利用接下来的碎片化时间把排名冲上去。”媒体从业者张婷新加入了《明朝那些事儿》共读组,组内排名第一的读者已经阅读了7848分钟,“排行榜虽略显功利,但也不失为一种督促。”也有读者认为,“共读”代表着更高效率,“部分出版物由于出版时间较早,内容存在错误,阅读时,先前的读者已经指出错误并加以改正,这也激发了后面读者的探究欲。”

互联网产品能让读者实时互动

阅读报告显示,八成左右受访者选择通过社交平台,如微信、微博、豆瓣、知乎等分享与阅读有关的内容,阅读社交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阅读过程天然带有情绪,读者有分享和讨论的冲动。互联网产品能让读者实时互动。”有学者认为,阅读社交化与新一代用户特性有关,“新世代年轻读者天生带有网络社交基因,他们更乐于表达、分享,粉丝社群归属感很强。”

当下,阅读已不再是一种孤独的行为。“阅读时的留言互动,其实是一种再创作的参与式文化。读者通过文本完成自我呈现,同时利用赛博空间中的参与行为,获得身份认同,进而完成某种社会交往。”华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孙祎妮分析,社交化阅读之所以成为可能,归因于互联网技术赋权,用户可以通过实践参与具有相似认同及相似阅读偏好的群体中,“另一方面,我们身处媒介化的社会,媒介的逻辑渗透进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交化阅读正是其重要表征。”

“社交化阅读对整个行业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趋势,因为读者间的交流互动,明显有助于作品的传播以及内容的升华及延展。”杨沾表示,网文行业会继续朝社交化迈步,“现在的产品有针对评论的‘本章说’,针对粉丝兴趣的‘圈子’,针对人物的‘角色卡’,内里都蕴含了社交导向。未来,IP运营会更强调社交互动,引入更强的共创功能,比如把粉丝的手绘、音乐都在整个IP世界中呈现。”(解放日报记者 张熠)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王丹沁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