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公众号   更新日志   视频教程   购买积分   购买会员   购买记录      
微信新闻
本站新闻
互联网新闻

泉州市国资委:做好人才文章激发“第一资源”活力

[ 发表时间:2017-10-25 15:02:44   ]
中层管理人员培训 中层管理人员培训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多年来,泉州市国资委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做精做细人才培养、人才培育、人才服务等关键环节,实现人才资源开发和企业改革发展良性互动。

重视后备人才培养

采取有别于党政机关后备干部推荐办法,推选市国资委管理、企业管理的两支后备人才队伍,通过“八种渠道”落实培养措施,构筑企业后备人才成长通道。

一是组织培训,市国资委党委每年组织一次专门培训。二是列席本企业班子会议,企业后备人才视情列席本企业(或所在子分公司)班子会议,提高议事决策能力,但不享有相应待遇。三是岗位锻炼,选派企业后备人才到市直党政机关跟班学习,到国资系统内有关企业挂职,在本企业内部(部门或子分公司)轮岗、兼职等实践锻炼;三年内安排后备人才不少于6个月上述形式的多岗位锻炼。四是结对帮带,根据后备人才培养方向,指定人员采取“一带一”、“N带一”、“一带N”等师傅带徒弟方式进行传帮带。五是项目策划,选派后备人才参加系统有关企业发展规划、投融资项目开发、本企业内部制度改革、重组改制、经营管理等项目论证策划工作。六是企业筹建,有针对性安排后备人才参与新成立公司筹建工作。七是平台交流,通过创建后备人才微信群,定期举办人才沙龙,搭建后备人才学习交流互动平台。八是课题调研,抽调后备人才参与系统企业监管专项工作、企业改革重组事项等有关课题调研,安排承担相应任务。同时,明确后备人才管理的三项制度(即实行动态管理制度、实行集中培养限期制度、试行量化考评办法),制订《委管企业后备人才守则》,不断增强后备人才队伍的生机与活力。

推行“分餐制”精准培训

结合企业类型不同、岗位任务有别、思想基础各异、解决问题不一的实际情况,实行“分餐制”精准培训,对不同的培训对象,不同的培训意愿,采取不同培训方式,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开辟不同的培训渠道。

一是对企业领导人员的培训突出“全”。重点加强理论素养、经营管理和领导能力等的培训。近3年先后依托上海财经大学、重庆工商大学、深圳大学等高等学府举办第5、6、7期企业领导人员研修班。 二是对年轻骨干的培训突出“用”。重点加强实用知识培训,丰富其工作经验,增加其阅历,提高其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连续2年联合华侨大学举办在职工商管理硕士(MBA)研究生班;连续2年分别在华侨大学、厦门大学举办委管企业后备人才培训班和人才沙龙主题活动;连续3年与华侨大学共同举办市属国有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培训班。

三是对部门管理人员的培训突出“专”。重点加强政策解读、业务强化、专业研修的培训。3年来,分别举办党务工作者培训班、国有企业纪检监察业务培训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培训班、企业用工管理培训班、市属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财务审计方向)培训班、企业资本管理高级研修班等。

四是对一线员工的培训突出“技”。重点加强操作技能、岗位技术的培训。持续联合泉州市总工会、泉州市人社局等开展“百万职工技能大提升”行动,指导监管企业深入开展技能培训、技能比武。

五是对新进员工的培训突出“快”。重点指导监管企业开展岗前培训、导师带徒、与业务技术骨干“结对子”等方式,使新进员工得到“快餐式”的辅导,“适应性”的融入。

打造人才聚集高地

紧紧围绕企业改革发展,切实增强人才忧患意识,着力打造一流人才集聚高地,逐步构建引才引智工作新常态。

一是实行公开招用职工机制。自2007年以来,全面推行企业公开考试招聘职工制度,极大优化了职工队伍的文化和专业结构,专业技术人员由不足1000人增加到7000多名,职工总数扣除自然减员后实现零增长,企业冗员的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出台《所出资企业招用职工管理办法》,在落实公开招聘制度中,推动企业职工管理的契约化、市场化。

二是搭建校企合作教学平台。指导泉州中泉国际经济技术合作(集团)有限公司与泉州师院深化“航海学院”合作,采取“订单式”培养模式,打造一条高素质海员输出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目前,航海学院已有在校生数704人,学生参加海船船员适任和船员专业技能适任培训考证通过率分别达到80%和90%以上,2012级首届毕业生152人,就业率96.04%。探索“校企二元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采取“校企双主体、工学一体化”教学方式,对企业在职员工进行培养。

三是服务企业人才需求。每年定期赴企业开展人才工作调研,探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方式、方法,先后形成调研文稿10多篇。以市属国有企业整合重组工作为契机,加大职业经理人市场化选聘力度,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探索对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实行协议工资制,试行“特才特薪”,拓宽企业人才引进渠道,有效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文/苏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