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公众号   更新日志   视频教程   购买积分   购买会员   购买记录      
微信新闻
本站新闻
互联网新闻

思南县大河坝镇:“破”“立”聚合激活集体经济发展一江春水

[ 发表时间:2019-03-29 16:00:53   ]

中新网贵州新闻3月29日电 题:思南县大河坝镇:“破”“立”聚合激活集体经济发展一江春水

作者 黎之义 顾金章

“不破不立,破则立之。破,解放旧的思想束缚,突破陈规;立,创新,敢于自我变革,探索适应新形势发展的新力量,新动能;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就是要勇于破,敢于立,以集体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思南县大河坝镇党委书记张桂凤说。

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短板”。如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思南县大河坝镇突破常规,通过党建创新,经营体制革新,突出效能等一系列组合拳,创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短短两年时间,大河坝镇集体经济发展已实现质的飞跃。

“强身健体”  贫困村有了“领头雁”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真不行”。在大河坝镇党委书记张桂凤看来,如何能把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起来,必须要发挥村级党组织的引领示范作用,只有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强起来了,集体经济才能“活”起来,村民才能富起来。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大河坝镇创新“党建+”工作机制,从建强村级基层党组织入手,夯实发展集体经济的基础,引领农村经济发展。

在全镇选派政治过硬、业务素质优良的党员干部,在各行政村担任脱贫攻坚工作队长、第一书记,帮助后进村规范党组织建设,进一步筑牢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确保村级领导层面团结有力,让基层党支部成为农村产业发展、引领村民致富的领头雁。

孙家岩村曾经是一个后进村,群众矛盾尖锐,基层党组织战斗力不强,是大河坝镇典型的后进贫困村。经镇党委研究,派驻镇人大主席周昌能到孙家岩村兼任村党支部书记,深入推进强基础、强班子、强功能等规范化建设,曾经软弱涣散的村党组织面貌一新。

如今,走进孙家岩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一条条干净整洁的水泥路直通农户家,农户饮水安全基本解决。周昌能介绍,村里积极流转土地,建起了种养专业合作社、村里依托茶树菇、水果等基地发展起了村集体经济。“村里有了致富产业,现在我们在自家门口就能赚到钱了”,村民们说。

“强抓党员干部理论武装,是全面确保党员旗帜示范引领、夯实基层战斗堡垒的有力武器”,张桂凤表示。大河坝镇积极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建设,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主题教育,扎实抓好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激发基层党员干部谋划项目、推动落地的积极性,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

强党建,聚合力,党建+群众服务、党建+产业发展、党建+队伍建设向纵深推进,大河坝镇各党支部的活力得到加强,村支部“领头雁”效应真正形成。

自我变革 强企+股份合作助力集体经济发展

曾经的马鞍村以玉米、红薯等传统种植产业为主,规模小,经营分散,发展模式落后。为解决项目发展问题,大河坝镇通过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外招商引资等方式,引入民间资本进入贫困村发展集体经济,通过强企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就是要敢于想前人所不能想,做前人所不能做的事”,“贫困村经济基础薄弱,很大程度在于村民经营思想落后,同时缺乏发展产业的能人”。打通贫困村脱贫中阻梗,大河坝镇给出的良方是强企带动与产业经营体制革命。

“满山都种上黄桃,那么多怎么卖得出去?几百万的项目整几年又垮掉了呢?”发展之初,个别党员和干部对规模发展产业缺乏信心。为了打消干部群众的顾虑,镇党委班子协同村党支部进村入户面对面做村民思想工作,帮助村民分析产品市场前景、产业营销渠道,马鞍村组建起了种植专业合作社,以集体经济模式发展规模产业带领村民致富。

“目前我们村土地已经全部平整完成,全村800亩土地集中连片起来了,准备全部栽种黄桃等精品水果”。马鞍村第一书记李华说。在李华的努力下,村里的闲置土地进行高标准土地改造,开工建设生产便道,实行了集中连片。根据规划,项目将发展种植1200亩精品水果,辐射周边近10个行政村,实现区域抱团发展。

“扶贫帮扶资金不能一“股”了之,一分了之,必须要创新利益链接机制,实现公司、农户、村集体多方共赢”,大河坝镇镇长张波说。在扶贫资金入注集体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大河坝镇根据各行政村的资源禀赋,因村制宜,通过探索资金、土地等入股方式,与外来致富能人合作经营。大力推行“村党支部+专业合作社+公司+贫困户+村集体”模式,按股分红,增强村级发展集体经济的内生动力和“造血”功能,真正实现村集体经济从“输血”向“造血”转变。

“自从村里发展起了集体经济,自己就放弃了外出打工,一直在基地务工,每个月能挣3000多元”,马鞍山村村民陈荣钊说。项目开工短短二个多月,马鞍山村黄桃产业就吸纳了村民近300多人就业,发放务工支出20多万元,村民尽享集体经济发展红利。

借船出海 打造集体经济的“飞地”模式

同样是在马鞍村,受地理、气候、土壤等因素制约,部分涉农项目难以落地,为有效扭转困境,大河坝镇大胆创新,另辟蹊径、积极打造村级集体经济“飞地”模式。

“相邻村马家山村土地资源适宜,很是适合种植有机蔬菜,我们在这里种了20亩的高端有机蔬菜”,大河坝镇乡源果蔬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介绍。目前,投资40万元的蔬菜种植项目已成功落户马家山村,项目采取马鞍村财政专项扶贫注入集体经济模式与马家山村投资联营,向市民提供高端有机蔬菜,实现马鞍村与马家山村的两地资源互补、互利共赢。

“产业项目易地实施,通过跨空间的项目开发拓展集体经济收益,让项目“飞出去”,使项目找到适宜发展的土壤,把“飞地经济”做大盘活”。镇党委书记张桂凤表示!

通过“飞地”模式,马鞍山村“飞地蔬菜”基地发展有品种60多种,产品以互联网电商模式销售上海区域,项目覆盖马鞍村与马家山村两村101户414人。

依托“飞地经济”模式,泥溪村温氏生猪一体化养殖马河坝村项目同样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借助温氏生猪养殖技术优势,采取“代养、订单、联营”等形式,实施“飞地养殖”战略,目前“飞地养殖”年出栏生猪5000头,为村集体经济实现跨越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

思路活,则发展快,集体经济发展没有现成模式。大河坝镇先行先试,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有效完善体制机制,为“飞地经济”闯出一条新路。

“带”“联”融合  集体经济破茧成蝶

泥溪村,因产业结构单一,集体经济发展薄弱等因素,被识别为贫困村。贫困发生率31.6%,如何冲破基础落后、资源匮乏、资金短缺等问题的束缚发展农村经济,大河坝镇党委班子推行“三带”“三联”融合,既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又促进贫困户增收致富。 

“通过组织带、企业带、能力带模式,融合推进产业发展;通过联产、联业、联股“三联结合”,有效拓展增收门路”。泥溪村支部书记介绍说。

组织带,由村支部组织致富能人到石阡、重庆等地参观学习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特别是种养殖产业发展方面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激发村民们致富创业激情,发展培育一批示范带动作用强的规模产业。

“企业带”。泥溪村以温氏生猪一体化养殖项目入驻思南为契机,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在穿洞租用50亩荒地用于新建养殖场,采用温氏“公司+基地+农户(贫困户)”模式发展生猪养殖,饲料由温氏集团统一配送,基地运行则由农户分别以土地入股、资金入股等方式参与,目前共覆盖农户40户,其中贫困户16户,建设标准圈化舍4栋,每年出栏生猪两批次共6000多头,可实现纯收入150多万元。

“能人带”。泥溪村锦绣名春生态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自费组织村民代表考察团,先后前往乌当区、修文县学习借鉴其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回到村后便立马组织村民发展起了经果林,流转全村1200多亩土地和林地资源,集中连片种植优质水蜜桃,建成了水蜜桃产业示范园区,覆盖154户农户,其中贫困户29户。年产值可达到100多万元。

泥溪村通过“联产、联业、联股”等方式大力发展扶贫产业。“联产”将全村撂荒的土地、林地和闲置的集体土地等资源结合折价入股合作社和企业,实现零散资源联合起来实现产值输出,全村目前已有70余户农户以土地或资金方式入股合作社;“联业”是统筹整合就业岗位,吸纳农户到合作社或产业基地务工就业,目前合作社支付当地务工人员工资年均在30万元左右,实现了贫困农户就地就近就业增收;“联股”将整合财政资金、项目资金,撬动社会资金,吸纳农民闲散资金,集中投入到合作社和企业,形成村集体股权和农户股权。针对部分贫困户无就业门路、无劳动力技能、无就业能力等情况,则通过“财政扶贫项目+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帮助贫困户参与到发展中来,并为其提供就业岗位,真正确保每个贫困户都有致富增收门路。

通过实施“带””联”融合,实现了贫困户、合作社、企业、村集体多元联动发展,促进了村民“股金、租金、薪金”稳步增长。全村农户通过合作社、企业、基地务工可收入薪金收入40多万元,流转土地可获得租金收入30多万元,资金入股可获得分红收入20多万元。贫困户有了稳定的增收渠道,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参与发展的信心和动力也更足了。

目前泥溪村已发展桃子1200亩,2018年已初挂果,2019年进入丰产期,发展中蜂养殖500桶,生猪养殖6000头,泥溪村集体经济已成为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一颗明星。

乡村振兴风正劲,集体经济之花朵朵开!目前大河坝镇已形成精品水果,生态养殖、有机蔬菜、生态茶叶、花椒种植等集体经济发展产业群!“依托集体经济,未来我们还将对全镇进行统一规划和建设,建立集农庄、民宿、农业景观、生活体验、农产品展销于一体的农业旅游综合项目”,大河坝镇党委书记张桂凤表示。新起点新征程,大河坝镇正锐意出击,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完)

【编辑:杨茜】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