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公众号   更新日志   视频教程   购买积分   购买会员   购买记录      
微信新闻
本站新闻
互联网新闻

镜头记录文化群像 世界领略长春风姿

[ 发表时间:2019-02-18 09:12:09   ]

以“奋进新时代 欢度幸福年”为主题的2019年央视春晚有个数字很惊人:经全球同步直播,海内外收视观众达11.73亿人之多。换句话说,分布于全球的11.73亿华人观众,同时见证了当晚长春一汽分会场的惊艳亮相。从2月4日20时的恢弘开篇,到让观众们意犹未尽的中场,再到万众瞩目的零点敲钟,透过电视荧屏,世界领略着吉林省晶莹的冰雪、大红的灯笼、热闹的秧歌、奔驰的高铁和飞溅的钢花……正如长春一汽分会场总导演邹为所说,在3个分会场“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定位中,长春分会场承载着祖国“富起来”这层特殊意义。央视春晚在长春设立分会场,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吉林省老工业基地的关怀和重视,这令参加民俗秧歌表演的演员们备受鼓舞。于是,在高科技“硬核”的掩映下,这个演员平均年龄在60岁左右、人数多达600余人的团队,奉献了令人震撼的民俗秧歌表演,他们昂扬的姿态展现着长春人民勇挑重担、幸福向上的精神面貌,更成为长春一汽分会场的点睛一笔。

许多人不禁会问:

如此庞大的一支表演队伍是如何迅速“组团”的?

在过去一个多月时间里,演员们经历了什么?

在冰天雪地的室外场地,他们如何战胜寒冷与劳累?

2月12日,记者带着这些疑问来到长春市文广新局,走进这群怀揣梦想的演员中间,听他们回忆当时情景、讲述身边故事、诉说真情实感。这一幅幅珍贵的“记忆剪影”,真实还原了长春市在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过程中,以诸多有效举措打造出一支“文艺特种兵”的幕后真功。

剪影1 舍弃团聚换来坚守

66岁的钟凤香参加长春一汽分会场民俗秧歌表演体重一下子掉了5斤。是排练累瘦的?其实不然。既是二道区民俗秧歌队领队,又要担任演员,这双重身份令钟凤香自觉重任在肩。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她专心排练时,老伴因脑血栓住院,两个女儿又同时生了重病,分别在北京和长春就医。“二女儿进手术室时,我心理压力特别大,第二天一大早才跑去医院看孩子。孩子们都理解我,但我心里也不是滋味。”突遭变故,钟凤香首先想到的是集体利益,也得到了老伴和女儿们的理解,朋友和姑爷主动承担起照顾病患的任务,使钟凤香得以将灿烂的笑容绽放荧屏。

许多人对在出入口维持秩序的绿园区文体专干李家俊很熟悉,37岁的他是秧歌队里最年轻的演员。正因为年轻,他成了“专职”负责打饭、取热贴、拎包、打水的“暖男”。别看“暖男”平时都是笑呵呵的,其实他也在背后抹过眼泪。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每次跟5岁的儿子李越己视频,儿子都会哭着说“想爸爸”,等到关掉视频,他才会流露出伤感。“每天排练到很晚,我只能就近在父母家暂住,儿子每天都在问妈妈,爸爸什么时候回家。”在妈妈“善意的谎言”中,小越己就这样一天天等待着,当除夕夜在电视上看到爸爸时,他激动地用两只小手不停地为爸爸鼓掌。每每回想当时的情景,想到爱人在医院工作非常忙,下班后还要照顾孩子,李家俊都会对家人满怀歉意。

宽城区民俗秧歌队的张宝琴,平日主要“工作”是看外孙。赶上央视春晚在长春设立分会场,喜欢扭秧歌的她做通了女儿的工作,踊跃报了名。可排练期间,外孙生病了,眼瞅她心急,领队劝她可以退出排练,但张宝琴怎能舍弃这难得的机会?唯一能让她弥补心中愧疚的便是在排练后,仍坚持每天六七点钟起床为孩子们做早饭。

市群艺馆民俗秧歌队的舞蹈老师兼演员于丁既是民俗秧歌表演团队的“工作人员”,又是哪有需要奔向哪的指导老师。“她家孩子才两岁多,丈夫平时连饭都不会做,但为了支持她工作,这期间学会了一边照顾孩子一边做饭。”见围在记者身旁的阿姨们替自己道出实情,于丁腼腆地说:“演员们舍弃了与家人的团聚,换来了更有意义的坚守,电视镜头一闪而过,虽然‘露脸’的是少数人,但大家都觉得自己有幸参与其中,就是最大的幸福!”

剪影2 负轻伤怎肯下火线

天冷!许多演员会提前敷上热贴暖脚,可现场排练、录制时间不确定,往往一等就是好几个小时,绿园区民俗秧歌队领队吴邦亮就曾眼见着不少演员脚上烫起了泡。在这个几乎占据长春一汽分会场演员总人数三分之一的团队中,这还只是小伤。

绿园区民俗秧歌队朝鲜族演员太文姬,有天晚上不小心摔了一跤。等坐上回家的班车,她感到口中疼痛难忍,让身边的姐妹一看才知道自己竟摔掉了一颗门牙。凌晨时分,她赶去汽车厂职工医院套上个临时牙套,老大姐打趣地说:“我不能因为自己影响了民俗秧歌表演团队的整体形象。”

演员们每天都要至少往返于休息室所在的3楼和演出现场6趟,长春市群艺馆民俗秧歌队演员张园的膝盖有旧疾,由此引发的膝盖水肿总是带给她阵阵刺痛。同时又因感冒咳嗽得几宿没睡好觉,她特别想请一天假,可当领队告诉她当天有录制时,她仍打起精神早早来到现场。同样轻伤不下火线的还有朝阳区民俗秧歌队67岁的郎敏霞。彩排过程中,她因免疫力低得了带状疱疹,平日里风风火火的她却在一天凌晨两三点钟躺在休息室的床上起不来了,大家一问才知道,原来是疼得无法忍受。作为一名50人队伍的领队,一句“我是领队,我不能倒下”代替千言万语,硬是支撑她挺到了演出时刻。同为朝阳区民俗秧歌队的肖文学,排练时不慎摔肿了右侧胳膊,手脖疼得一动都龇牙咧嘴,但老人没跟任何人说,因为他心中有一个信念:“我必须圆满完成任务。”

要说别人的伤病是有惊无险,南关区民俗秧歌队61岁的封玉华却有点“冒险”。能在夕阳之年参加央视春晚演出,老人得到了家人的全票支持。但排练毕竟劳累,封玉华犯了心脏病。10多天时间里,她天天揣着药按时归队,“我原来就喜欢东北大秧歌,我们团队表演踩高跷有难度,我都有几十年经验了。我怕自己下了火线,不好临时找人替。”

有人幸运地呈现完美演出,也有人遗憾地与舞台擦肩而过。当二道区民俗秧歌队演员汪淑华因摔伤头部被抬上单架时,她拽着领队的手问的唯一一句话竟是:“我还能参加春晚吗?”南关区民俗秧歌队董玉田盼着让病危的老父亲过年时看到自己演出,可老人的提前离世令他惜别舞台。宽城区民俗秧歌队演员张伟萍因发高烧引发肺炎等病症,至今没能出院。

剪影3 后勤保障助力精彩

长春市群艺馆馆长侯丽娟这段时间分身乏术。长春世界雕塑公园春节前每晚都上演“冰雪天地”系列演出,市群艺馆更是从腊月二十三至正月初六开展了全家福公益拍活动,当接到长春一汽分会场的演出任务时,她成了“三线作战”的大忙人。演员们在寒冷天气中冻得手发紫,她安排工作人员采购手套、耳包;演员年龄偏大,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她及时为每位演员办理保险;辅导老师紧缺,她抽调于丁、王伟志既当组织者,又随时为掉队的演员补位。两名辅导老师经常要上台领着大家跳,天气虽冷,但每跳一次都是一身汗。“我们得统筹600多人的团队,其中有200多人患感冒,很多人嘴角起泡,60多岁的老人深更半夜要进出演员驻地和演出场地之间的窄小楼口,还要爬十级临时搭建的台阶,拥挤摔倒怎么办?”这些问题天天萦绕在侯丽娟脑海中,“我们可一个人也不能少”,本着这种信念,她提出每人每天补充一个水果、喝两袋板蓝根,并且从单位调来两名保安,专门负责进出大门时的人员安全。

“从1月13日到2月2日集中排练16次,其中10次是零点以后收工。”快人快语的长春市群艺馆民俗秧歌队负责人王英娇摊开记事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每次排练的“备忘录”。排练现场,人们见到王英娇时,她手里总是拿着对讲机,因为央视春晚主会场上呈现的4段节目都有民俗秧歌表演助阵,所以这600余人的团队成了央视导演催场次数最多的队伍。“我们的演员分布在休息区3楼的90个房间里,央视导演一发话,我就得用对讲机通知各个区的领队,一个小门常常挤得水泄不通。”刚开始大队伍抵达现场得花费20多分钟,王英娇就领着大家集思广益想办法,最后在每个重要疏散口都由每个区派人把守、疏散,有效地保障了入场时间。

二道区文化馆馆长何莉见自己的团队许多演员住在八里堡、长新街,仅在晨宇科技城设置起、终点,许多演员不便出行,于是就延长了班车线,还多设了6个站点,全力为演员们提供保障。对于这趟每天往返于排练场地的班车,南关区民俗秧歌队的陈维凤大姐还有一段温暖的记忆。因为家住宽城区,班车点离家太远,她想临时住在队友家里。这话被旁边一位宽城区的演员听到了,主动把她请上了自己团队的班车。第二天,各区领导统一协调,使每位演员实现就近坐车,极大地方便了出行。

一说到此次后勤保障工作,南关区文化馆馆长于悦就赞不绝口。“南关区这回出的是50人高跷队,区里特别重视,不仅严格挑选演员,还为演员们找辅导老师,全程提供班车、饮食、水果。为了保证演出质量,常常派专人跟到凌晨,演员等到后半夜难免有情绪,他们就及时出现与演员们沟通情感,确保演出时他们情绪高涨。”

南关区民俗秧歌队工作人员柏松今年11月份就退休了,因为有脑血栓后遗症,走起路来并不灵便。当初接到工作通知时,同事关心地问他用不用找人替换,可他却只想着一件事:要站好这班岗。相较于柏松丰富的阅历与经验,年轻的朝阳区民俗秧歌队领队梁文革遇到的最大难题是演员们年龄偏大。“当初报名时是130多人,甚至有80多岁的老人。劝退过程肯定不忍心,但考虑到老人家的身体又实属无奈。”在领队和队长的关爱下,朝阳区没有一例感冒等疾病发生,成为众多团队中的特例。

剪影4 鼎力支持圆梦舞台

一个胃被切除三分之二的人还能在央视春晚的舞台上扭秧歌吗?面对来自朋友、家人和身边演员们的担心,宽城区民俗秧歌队57岁的刘丽用实际行动给出了最好的答案。因为身体不好,刘丽很多年没有参加队里活动,但听说征集上春晚,她出乎所有人的预料报了名。“听说排练过节都不能回家,我母亲刚刚去世,我怕在家就得因为想念老人而流眼泪。”刘丽说,一开始她只是想通过排练来分散精力,但在领队和姐妹们的关心下,她却坚持了一天、两天……后来她的爱人也由担心转为开心,因为平时刘丽一顿饭只能勉强吃三分之一个馒头,但排练几天下来,她竟然能吃一个馒头了。每天无论多晚到家,丈夫都会下楼接她,这种关爱成了最有力的支撑。

刘刚是绿园区文体局副局长,他的爱人毕颖是绿园区民俗秧歌队领队,大学放寒假的女儿来做志愿者,这个春节,一家三口同时拥有了一个新角色——春晚演员。要保证全家齐上阵,双方均在80岁以上的老父老母成了最大“推手”。“节前连年货都没让我们买,可见父母对我们有多支持!”

南关区民俗秧歌队有一对恩爱的老两口。妻子张淑荣从前没踩过高跷,为了参加春晚,她特意去学,没想到“学艺不精”。老伴为了鼓励她,虽然已是70岁高龄,却也学起踩高跷,通过互相学习切磋,两人一起登上了春晚舞台。这老两口有位“小老师”名叫刘畅,她最大的任务就是把央视导演组发来的踩高跷视频动作细化,按步骤领着大家练习。其实,摆在刘畅面前的最大难题还不是排练,而是不得不暂时放弃妈妈的角色。“我爱人参加了长春一汽分会场的安保工作,两个孩子都得委托给老人照看,早上老人要分别把他们送到学前班和幼儿园,特别辛苦,但他们从没有怨言,让我们得以安心工作。”作为没有机会在镜头中出现的幕后工作者,刘畅每天都会在微信群里确认每位演员安全到家后再入睡,她的无私奉献精神赢得了演员们的尊重。

“2019春晚现场不大,雾凇、雪乡、车巨阵、高楼大厦,高科技舞台背景,风景如画;参加春晚的演员不多,民俗秧歌方队有你有我,君子兰方队、手绢花、三面鼓,冬捕鱼、蒙汗安代、轮滑;春晚的镜头很多,虽不能给你给我,但8分钟的精彩我们遍及每一个角落!”这是市群艺馆民俗秧歌队演员姜秀梅在演出结束后写下的小诗。作为二道区人民法院的一名法官,为了不给工作造成不便,白天尽心处理案件,下午4点一到就赶往彩排现场,她说:“这次演员中有不少上班族,我们都是在单位和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才能享受圆梦时刻。”

剪影5 做实载体喜结硕果

如何能在一天时间内完成对600余人演出队伍的组建,并按要求完成央视导演组采集、上报参演人员信息等一系列复杂工作?承担本次民俗秧歌表演活动组织工作的长春市文广新局党组书记、局长张鸣雨向记者作了介绍:

接到参演任务以后,全市上下高度重视,提升到一项重要的政治工作来完成,各区党政领导给予大力支持,要钱给钱、要人给人、要物给物,迅速形成完成好任务的积极氛围。16辆大客车,650套秧歌服、手套、手绢、头饰、耳包等迅速到位,600余人的队伍迅速组成。

去年,长春市对市本级群众艺术馆全年开展声乐、器乐、舞蹈、书法、绘画、朗诵、伽倻琴、健美操、百姓健康舞等18个专业免费培训,262个班级,在册上课学员7860名,一年提供64个课时,全年完成培训50.3万人次。培训投入100万元,培训50.3万人次,平均一个人到馆成本仅为1.99元,低于市场30倍。

从2011年起,长春市设立20余个培训点,坚持在广场、公园等场所教市民跳健康舞,形成了一定规模,如今,公园、广场、社区、街头空地到处都有市民活动的身影。

通过每年举办一次长春市群众艺术团舞蹈大赛、长春市秧歌大赛,培养起一大批热衷表演、能歌善舞的文艺团体,形成了良好的平台支撑。

2017年起,开始评选长春群众文化活动特色团队,在增强广大群众参与感、获得感的同时,激励各团体勇当“排头兵”。

目前,长春市15人以上的文艺团体共有1356支,近10.8万余人。依照此数据,从2018年起,长春市每年争取到80万元经费用于扶持群众文艺团体的发展壮大。

近年来,长春市基层群众自发形成的各类文艺团体数量逐渐增多,通过政府引导与扶持,这些团体成了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成为长春市承接重大文艺演出任务时的“奇兵”,更是让世界领略长春风姿的“底气”。 

 

(来源:长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