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公众号   更新日志   视频教程   购买积分   购买会员   购买记录      
微信新闻
本站新闻
互联网新闻

“尴尬时段”看护变身“快乐30分”成长

[ 发表时间:2019-01-24 11:52:27   ]

这几天,家长林薇拍了一段视频发在朋友圈,收获许多点赞——视频里,她在虹口区长青学校四年级念书的儿子谦谦,正一板一眼补裤子。男孩子活泼好动,裤子膝盖那块老破,妈妈让他自己补。“我就自己补,而且是用刺绣的方法。”小家伙胸有成竹,穿针引线打结毫不含糊。刚刚过去的这个学期,他在学校“快乐30分”刺绣项目中已学有所成。妈妈乐了,“感觉孩子做事更加静心、专注,而且他打线结的手法比我专业多啦。”

为解决小学生放学后的看护问题,上海自2010年起逐步探索,努力使放学后“尴尬时段”的看护服务逐步扩大至所有公办小学,民办小学可参照执行。不经意间,下午3时30分后,成为孩子们快乐成长的新起点,家长、学校收获的新空间。

孩子放学后“快乐30分”

市教委在全市小学逐步试行的放学后“快乐30分”拓展活动,是在校小学生自愿参加的课外公益活动,一般每周安排4天,每天活动时间不少于30分钟。“快乐30分”纳入学校教学管理范围,计入学生活动总量和教师工作总量,但不得强制学生参加,不得集体学习新课或进行集体补课。

“快乐30分”强调因校制宜,整合校园、学区和集团以及家庭和社区资源,开展书法、美术、阅读、游戏、体育锻炼、科学小实验、社团、完成作业等丰富多样的活动,为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补差补缺。

虽然刚放假,宝山区宝林路第三小学学生小巍已经摩拳擦掌,下决心开学一定要“抢课”成功。原来,学校融合校本课程特色和学生发展需求,开设了近20个学生喜爱的“创娃坊”,配备专业教师,众筹多方资源,让学生自主选择,走班参与。“陶艺坊”“弹拨乐坊”“花样跳绳坊”“布艺坊”……每个学期初,可在学校微信公共平台上充分了解,报名申请。要抢到“布艺”“陶艺”这样的大热门还真不容易。为此,学校在报名平台上设定了“第一志愿”“第二志愿”的选项,让更多孩子能获得“快乐30分”。

“我们把这段时间称为‘经济半小时’。”校长严青说,一天30分钟,日积月累,也是不短光阴,需精心准备,使之成为有效益、快乐的半小时。针对学校外来务工子女比例高的情况,为了减轻接送困难家庭的压力,学校利用创新实验室的现代化资源,提供丰富的课余体验。“小眼睛书吧”让学生畅游书海,启迪智慧;“朗读亭”助学生学会表达,增强自信。

老师收获不一样的快乐

数学老师应立群最近有个甜蜜的“小烦恼”:学生们喜欢叫她“气球老师”。这是怎么回事?原来,她面向一二三年级办起的“魔术气球坊”红红火火,一个学期下来,气球小狗、气球花朵在稚嫩的小手中一一诞生,单泡结、双泡结、熊耳结学得不亦乐乎。“孩子们手眼心协调发展,还自己创造新的气球作品,我感受到了作为老师的不一样的快乐。”

因为开设晚托服务,教师的工作量面临“超额”。原本小学教师的工作时间为早晨7时30分到下午3时30分,但实际上大多数学校老师要到下午5时以后才能下班,放学后还要批改作业、备课、参与教研活动……加上放学后的晚托陪护,工作量确实不小。

怎样提升教师积极性?部分学校以绩效工资为切入点突破机制。与此同时,在经济激励以外,许多教师在陪伴学生的“延伸时间段”中,也收获了属于自己的成长。

“刺绣补裤子”男生的刺绣老师——长青学校彭顺洁老师,从小喜欢女红功夫。放学后的几十分钟里,她与学生们交流这份爱好。在学校的支持下,彭老师还专门去杭州向高级刺绣技师学艺,起针、回针、别针、打籽,练习标准的手势以外,更亲身体会古代艺术技艺的高深。她有自己的差异化教学法。例如,给女生的刺绣底料用丝绸,给男生的选用麻布,用的针也粗一些,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知体会传统技艺之美,为他们的未来埋下小小种子。

沈威是长青中学部的体育老师,来小学部“快乐30分”教篮球。“教小孩子,我也学到了许多。”沈老师说。除了技术动作和运动规则,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他想让孩子们从小学会团结合作。“虽然球很充裕,但是我每次配给都是两人甚至多人一球,让他们学会合作与分享。”

家长群“人人皆可是先生”

“我的妈妈作为志愿者,每周二下午3时30分到4时和我们一起画国画。”宝山区行知小学三(1)班的徐益馨在作文里写道,“她带着大家认识画纸、区分生熟宣、分清绘画方法、了解写意和工笔。这时候妈妈活泼又认真,我感觉特别开心,特别光荣,也特别为妈妈骄傲。”

做好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既需要发挥学校主渠道作用,也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在努力实现看护服务公办小学全覆盖的基础上,本市鼓励区、校探索和实践丰富多样的课后服务形式和内容,丰富学生课后生活。

在行知小学,已有17个班级的家长走进自己孩子的“放课后”。这一近似家长互助的形式,进一步拓展了资源,给学生带来了更多的体验:认识地铁、食物和化学、小制作、小实验、英语歌曲赏析等,让人耳目一新。“人人皆可是先生”的风尚在家长群体慢慢形成。

“学校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让我们可以从老师的角度去体会学校教育,真正站上讲台,才有了发自内心的感知和认同,这不仅是角色的转换,更是相互思维方式的渗透。”二年级学生家长周强觉得,这些带给他的远比100分还多。(解放日报记者 彭德倩)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王丹沁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