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公众号   更新日志   视频教程   购买积分   购买会员   购买记录      
微信新闻
本站新闻
互联网新闻

注重“六个融合”推动法治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

[ 发表时间:2019-01-16 10:12:34  作者: 发布时间:2019年01月16日 10:12
来源:法制日报 作者: 2019年01月16日 10:12

  注重“六个融合”推动法治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  江苏省司法厅副厅长张武林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全面依法治国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党的十九大工作报告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足见其重要性。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法治中国的精神构成要素,已经成为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一项重要任务。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司法部和江苏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立足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新江苏的工作大局,着眼让法治成为江苏发展核心竞争力重要标志的目标定位,推动法治文化与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江苏地域文化、基层社会治理、群众生产生活、现代传媒“六个深度融合”,持续提升江苏法治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法治获得感。经省委政法委委托的第三方评估,群众对包括法治文化在内的“七五”普法规划实施情况的知晓率和满意度均突破95%。

  坚持与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相融合,高起点推进。法治文化只有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才能彰显其独特作用。对此我们将法治文化建设融入“三大攻坚战”“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等重大任务,先后组织“法润江苏”“美好生活·德法相伴”“德法涵养文明·共建绿色生活”等系列主题法治文化行动,引导全社会形成“事事有法可依、人人知法守法、各方依法办事”的良好风尚;将法治文化建设纳入地方绩效考核评价、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严格督查考核,保障经费投入,推动任务落实。

  坚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多维度拓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是新时代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必然要求。我们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体现到立法、执法、司法、普法守法等各个环节,形成同频共振、同向发力的生动局面。把“爱国守法”纳入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博爱家庭等评选标准;以法治文化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进家庭为载体,举办“最美家庭讲好法治家训”万场巡讲、百万家庭学法读书竞赛等系列活动,实施“法护人生”“法进家庭”“法润村居”三大行动,形成了少年崇德法学苑、法治福孝文化等近百个德法特色品牌。

  坚持与江苏地域文化相融合,渗透式传播。江苏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创造的吴文化、金陵文化、淮扬文化、楚汉文化,是推动法治文化建设的活水源泉。多年来,全省各地充分挖掘优秀地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和法治元素,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创造性地融合转化,相互渗透,潜移默化中提升广大群众的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比如:以创建省级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为抓手,运用昆曲、柳琴戏、泗洲戏、博里农民画等艺术形式,推动法治文化阵地、法治文艺活动规模化、特色化、大众化,目前已建成省级法治文化示范点568个,市县镇村四级法治文化阵地1.3万余个。

  坚持与基层社会治理相融合,常态化下沉。实现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目标,需要法治文化的浸润滋养,带动基层群众思想觉悟、文明素养、规则意识的提升。多年来,我们打造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升级工程,推广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制度,帮助近2万个村居完成村规民约、社区公约专项梳理;开展立法治家规家训、传良好家风家教、评诚信道德家庭等活动,引导基层群众感受法治、接受法治。

  坚持与群众生产生活相融合,具象化服务。积极运用通俗易懂、健康向上的艺术形式,成风化俗,润物无声,让宪法法律走进人民群众。连续举办4届省级机关法治文化节,连续8年组织“律苑星辉”法律人风采大赛,连续11年开展不同主题的“农民工学法活动周”,持续开展“春风行动”“法治阳光”等惠民活动,出版《法伴人生路》读本,制作全生命周期公民权利义务清单,满足人民群众的法治需求。

  坚持与现代传媒相融合,立体化辐射。主动运用大数据、互联网技术,依托12348江苏法网,整合省内391家专业普法网站、微博微信等,形成以法润江苏普法平台和江苏网络普法联盟为核心的新媒体普法矩阵,实现电脑、电视、手机三屏互联互动,普法资源、信息发布、法律解读、产品推送等“四大平台”的功能作用日益凸显,形成媒体全联动、舆论广覆盖的法治文化传播体系。目前,平台发布新闻9.4万多篇,制作专题专栏36个,总浏览量突破1200多万人次。

法制日报[db:来源网址]
]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全面依法治国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党的十九大工作报告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足见其重要性。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法治中国的精神构成要素,已经成为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一项重要任务。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司法部和江苏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立足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新江苏的工作大局,着眼让法治成为江苏发展核心竞争力重要标志的目标定位,推动法治文化与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江苏地域文化、基层社会治理、群众生产生活、现代传媒“六个深度融合”,持续提升江苏法治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法治获得感。经省委政法委委托的第三方评估,群众对包括法治文化在内的“七五”普法规划实施情况的知晓率和满意度均突破95%。

坚持与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相融合,高起点推进。法治文化只有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才能彰显其独特作用。对此我们将法治文化建设融入“三大攻坚战”“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等重大任务,先后组织“法润江苏”“美好生活·德法相伴”“德法涵养文明·共建绿色生活”等系列主题法治文化行动,引导全社会形成“事事有法可依、人人知法守法、各方依法办事”的良好风尚;将法治文化建设纳入地方绩效考核评价、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严格督查考核,保障经费投入,推动任务落实。

坚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多维度拓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是新时代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必然要求。我们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体现到立法、执法、司法、普法守法等各个环节,形成同频共振、同向发力的生动局面。把“爱国守法”纳入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博爱家庭等评选标准;以法治文化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进家庭为载体,举办“最美家庭讲好法治家训”万场巡讲、百万家庭学法读书竞赛等系列活动,实施“法护人生”“法进家庭”“法润村居”三大行动,形成了少年崇德法学苑、法治福孝文化等近百个德法特色品牌。

坚持与江苏地域文化相融合,渗透式传播。江苏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创造的吴文化、金陵文化、淮扬文化、楚汉文化,是推动法治文化建设的活水源泉。多年来,全省各地充分挖掘优秀地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和法治元素,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创造性地融合转化,相互渗透,潜移默化中提升广大群众的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比如:以创建省级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为抓手,运用昆曲、柳琴戏、泗洲戏、博里农民画等艺术形式,推动法治文化阵地、法治文艺活动规模化、特色化、大众化,目前已建成省级法治文化示范点568个,市县镇村四级法治文化阵地1.3万余个。

坚持与基层社会治理相融合,常态化下沉。实现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目标,需要法治文化的浸润滋养,带动基层群众思想觉悟、文明素养、规则意识的提升。多年来,我们打造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升级工程,推广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制度,帮助近2万个村居完成村规民约、社区公约专项梳理;开展立法治家规家训、传良好家风家教、评诚信道德家庭等活动,引导基层群众感受法治、接受法治。

坚持与群众生产生活相融合,具象化服务。积极运用通俗易懂、健康向上的艺术形式,成风化俗,润物无声,让宪法法律走进人民群众。连续举办4届省级机关法治文化节,连续8年组织“律苑星辉”法律人风采大赛,连续11年开展不同主题的“农民工学法活动周”,持续开展“春风行动”“法治阳光”等惠民活动,出版《法伴人生路》读本,制作全生命周期公民权利义务清单,满足人民群众的法治需求。

坚持与现代传媒相融合,立体化辐射。主动运用大数据、互联网技术,依托12348江苏法网,整合省内391家专业普法网站、微博微信等,形成以法润江苏普法平台和江苏网络普法联盟为核心的新媒体普法矩阵,实现电脑、电视、手机三屏互联互动,普法资源、信息发布、法律解读、产品推送等“四大平台”的功能作用日益凸显,形成媒体全联动、舆论广覆盖的法治文化传播体系。目前,平台发布新闻9.4万多篇,制作专题专栏36个,总浏览量突破1200多万人次。

【编辑:黄诗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