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公众号   更新日志   视频教程   购买积分   购买会员   购买记录      
微信新闻
本站新闻
互联网新闻

那些从朋友圈消失的95后,都去soul了?

[ 发表时间:2018-12-28 16:08:50   ]

“那些职场上的中年男人都去哪了?” 和这个经典问题如出一辙的是,“那些朋友圈的95后都去哪了?”

当70、80后开始在朋友圈晒枸杞保温杯,开始准时发送24节气,开始变成人形点赞器的时候, 95后们似乎遁逃了,越来越难看到他们更新动态,也许他们会看,但更多的是潜水,想让他们冒泡?冒泡是不可能的,一辈子都不可能的,里面的人太熟、太老,腔调太陈旧,超不喜欢里面的…...

95后更愿意做“安静的芬兰人”

据统计,截至至2018年上半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网民约9.8亿,其中95后网民规模约占11%,比例不是很高,但重点是,他们在高活跃领域占比达到37%,以该群体的一己之力,在网络世界活跃度占比1/3强,事实上这也意味着,他们是移动互联网领域最活跃,最能吹皱一池春水的单一群体。


作为在网络世界活跃度如此之高的95后们,为何在一些主流社交平台销声匿迹了,他们不需要社交吗?当然不是,只是他们的社交你不懂。别不服气,做个测试,知道“安静的芬兰人”吗,知道很多95后非常想做“精芬”吗?


“内向的芬兰人和别人聊天,会盯着自己的鞋子;外向的芬兰人和别人聊天,会盯着对方的鞋子”。芬兰人用这个笑话,来调侃他们喜欢安静、低调内敛、重视彼此私人空间的习惯和特点。曾经火遍网络的芬兰人排队候车的图片,很好的说明的了这一点。图上每个排队的人,间距约2米左右,所有人都是如此,相当自觉。


事实上很多95后,都和芬兰人有类似的性格习惯。喜欢有独立的生活空间、表达空间,不喜欢被冒然打扰,不喜欢被肆意指指点点和帖标签。在网络上的具体表现就是,逃离熟人圈子,拥抱陌生人社交。


微信朋友圈,是熟人社交的代表,是基于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链衍生的社交产品。圈里基本都是实际生活中的熟人,甚至有父母、老师、领导。发一条动态,都要前思后想,斟酌再三。这种状态对于爱憎分明、敢做敢秀的95后们来说,是难以忍受的。当连“分组可见”都懒的设置后,逃离是必然选择。


另一个主流的社交平台,微博,相对朋友圈来说,更为开放,里面没那么多熟人(有也可以选择无视)。“在朋友圈躺尸,在微博蹦迪”,是95后对这两款老牌社交产品的使用心得。在“朋友圈生怕别人认不出自己,在微博最怕别人认出自己”。然而,微博更加开放的属性,却是把双刃剑。可以让人肆无忌惮,也容易让人没有归属感。微博仍然有不错的用户增长及日活数据,但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微博是明星八卦、热点话题的最大集散地,而不在于它有多棒的社交功能和体验。恰恰相反,近几年里,微博的媒体属性,越来越强,社交属性却难说有什么发展,甚至越来越弱。刷微博多半是为了吃瓜,而不是交友。


这个问题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以95后为代表的新生代快速成长,日益成为社会各个领域的生力军。但似乎旧有的成熟社交平台并没有和他们一同成长,他们的某些主要诉求,仍没有得到很好的响应和关照。尽管不乏有些老平台做了不少新的功能开发和尝试。但就像把一件大人的衣服尺码改小,孩子就会心满意足地穿在身上吗?并不会,不止是尺寸的问题,还有颜色、款式等一系列问题。老平台在功能上的修修补补,就面临着类似的窘境,而且不止中国,国外的社交媒体也是如此。

以Facebook 和Twitter为代表的国外主要社交软件,也同样越来越不讨年轻人喜欢。美国的电视节目曾做过调查,30%受访者表示不用Fackbook等老牌社交软件的主要原因,是“我们的父母也在用”。果然全世界的95后都是一样的。

Facebook也很明显的感受到年轻用户正在和他们渐行渐远,曾瞄准一款很受年轻人追捧的软件“SnapChat”,企图发动银弹攻势,将其纳入麾下。遭对方拒绝后,又模仿“SnapChat”,自行开发了一款类似的软件“Poke”,试图与之对抗。但年轻人对这款山寨产品,并不买账,市场上没引起太大的反响。

Facebook拥有如此强大的资金和技术优势,为什么不能用“SnapChat”同款,打败真正的“SnapChat”?举个例子就能明白了。

“SnapChat”除了最引以为傲的拍照功能以外,还有一个“阅后即焚”的特色功能。用户可以将照片分享给陌生人,等对方浏览后,该照片将在1秒种内被系统删除。Poke则是把这个山寨的功能强行和Facebook用户资源整合在一起,最后呈现的效果很可能就是,你向熟悉的人发了一张阅后即焚的照片。先不说Poke的删除速度能不能比上“SnapChat”,单就应用场景来说,这一功能应用在陌生人之间,远比应用在熟人之间更合逻辑。

说到底,决定社交产品是不是真正适合年轻人的,不是表面上的功能,而是内在的精神和灵魂。

95后的网络原住民,将情归何处

有需求,就有市场。95后作为互联网原住民,所蕴藏的庞大的商机,不会让商家视而不见。针对95后的社交需求,近两年确实涌现出了不少真正符合他们调性和需求的社交软件。虽然目前还无法和微博微信抗衡,但已经逐步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认识和接受,甚至被视为精神家园。其中以Soul 的发展最引人注目。

根据易观统计数字,截至今年6月,Soul APP的用户增速亮眼,高达163%,在众多社交APP中,排名第一。

Soul是谁,又如何能在充斥着各类大佬和草根,竞争激烈的的社交软件领域脱颖而出?近距离观察这匹黑马,不难发现一些端倪。

这款软件的Slogan就很别致“跟随灵魂找到你”,很有“情怀”的调调。不要以为那些看似不羁的年轻人,不在乎“情怀”。其实这代人才是最没历史包袱和偏见,最在乎格调和情怀的人。只是更多的舞台还被70、80后们把持者,他们还没接管麦克风。

格调确立了,整个APP的色彩、UI、交互方式,都统一在很“Soul”的频率上,整个画风简洁、个性而有质感。以高度意象化的“星球”概念,将经过各种线上测试的用户,归属到不同的“艺术家星球”、“仁爱星球”、“学霸星球”等。这也是标签,但这不是被他人硬贴的标签,而是自我标签,类似于自我的整体定性。

在这里,把结交陌生朋友定义为寻找“Soulmate”。不管能不能做到,都不得不说,这是个很讨巧的做法,很容易把用户带入到某种情景。在现实生活中,大家苦于各种伪装,处处设防,就算在主流的社交平台上,也要发言谨慎。能在这里找到一个“Soulmate”,是何等Happy的事。

更关键的是,Soul还不断提供各种匹配测试,让用户一步步自我确认,在这里寻找“Soulmate”,不是口号,而是一个可执行,可落地的具体操作。一步步良好的自我暗示,让用户更能用心地投入到社交情境中去。

Soul的语音匹配和灵魂匹配也有特色,很有“仪式感”。开始的聊天都是试探、磨合阶段。如果不合拍,你可能连对方的ID是什么都不知道,就被Pass。没有颜值、财富、职位的外在因素影响,不拖泥带水,不带走一片云彩,很95后。

Soul的社区,被命名为“广场”,可以晒图,发感慨。页面清爽,很有简约之美。如果微博是人满为患,人声嘈杂的著名景点,这里就好像夕阳炊烟下的诗意田园,不拥挤,不紧张,社交恐惧症者在这里应该很受用。


走近以Soul为代表的新一代社交软件,不难发现,他们之所用被年轻人所接受和认可,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这些产品一开始锁定的目标用户就是年轻用户,甚至他们的创始人、开发者本身就是90后、95后。他们能和使用者真正做到“共情”,他们知道年轻人喜欢什么样的场景,想要实现哪些诉求,而这些都不仅仅是使用功能上的增减能完全做到的。

和人一样,每一款社交软件都有它的着力点,也都有它的局限性,“一招鲜吃遍天”的功夫是不存在的,能把符合平台调性的垂直用户照顾好,已经不容易了,幻想“人见人爱”太不现实。微信做好熟人维系,微博照顾吃瓜群众,Soul们接管新生代社交,也许是天命所归,各得其所。

总之,网络社交,新生代必定不乏去处,让他们找到专属的心灵栖息之地,无需等到80后交棒。作为未来的主角,该有的配备,理当一应俱全。95后们,且成长且享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