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公众号   更新日志   视频教程   购买积分   购买会员   购买记录      
微信新闻
本站新闻
互联网新闻

《南美侨报》:三代人在大陆:从“没赶上”走到主动来河北

[ 发表时间:2018-12-24 15:26:53   ]

林文卿第一次去台湾,是陪父亲回乡探亲。那是上世纪90年代。那年,她47岁,父亲76岁。

“交通特别费周折”让她印象深刻。先坐火车去广州,再乘汽车到深圳,之后赴香港飞台北,“用了整整两天的时间”。

去时,行李箱装了鼻烟壶、丝绸、大枣等物品。回来时,“亲戚给了好多旧衣服”,“可是把我累坏了”。

好在父亲的精神状态不错。在台湾屏东和儿时玩伴见面后,“特别激动”。

这是自1949年后,父亲第二次返乡。

林文卿的父亲出生于屏东,后到日本读书学医。1943年来到大陆工作,1949年时因“那条船没赶上”,“就留在大陆了”。

从这一年起,两岸进入了长达几十年的隔绝状态。也是同一年,林文卿在河北保定出生。

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示了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也率先倡导开启两岸交流。8年后,台湾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拉开了两岸交流的序幕。

林文卿清晰记得,父亲得知两岸能互相探亲的消息“特别高兴”,自己一人先回了趟台湾。回来后聊起见到兄弟姐妹、儿时玩伴时有说不完的话,还常会落泪。

“那是他魂牵梦绕的老家”。林文卿说,同台湾眷村老兵回大陆探亲一样,“他了了自己一份心愿”。

林文卿的丈夫付宪明家里的情况也很相似。他的父亲出生于台湾新竹,后到日本读书学医。学成后来到大陆,曾在北京、张家口等地工作。1949年,也留了下来。

付宪明出生于河北。他记得早些年台湾亲戚生活富足,往来探亲时亲戚会带“金首饰”,也会“常把他们穿剩下的衣服带回来”。

改革开放后大陆经济快速发展,原来不敢想的轿车,“进入家庭也特别突然”。“两边的生活基本差不多”后,往返走亲戚时,多会各自带些“当地的特产”。

改革开放四十年,改变了大陆,也惠及了两岸。对此,两位老人深有感触。

退休前,他们都在河北省台湾同胞联谊会工作。在付宪明看来,两岸的交流从无到有,发生了“很多实实在在的变化”。最早往来多是一些探亲的老人,后来投资、旅游观光、文化交流、经贸往来日渐增多。如今台湾来大陆交流、创业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

在台湾,付宪明有哥哥姐姐等亲属。他说,整个大家族有个微信群,群名叫“一家人”。现在,哥哥姐姐家一些小一辈儿的亲属也都看好大陆发展,主动来到上海、广东、山东等地工作。

台湾亲属对大陆的了解和熟悉程度,常会让林文卿感到吃惊。她觉得这“就和我们关注台湾一样,有一种割舍不断的情感”。也因此,“两岸关系紧张时,我们也会跟着紧张”。

一个月前,年近古稀的林文卿又一次去了台湾。从石家庄直飞桃园机场,只用了3个多小时,这让她直叹“现在可是方便多了”。

随着两岸“三通”的实现,林文卿和台湾亲戚往返探亲时,箱子也变得越来越少、越来越小。更多的时候“会带点老照片”,“这个比较珍贵”。

这一次台湾行,是去拜祭父母。

林文卿的父亲是新中国成立后河北首批药剂师。按照老人生前遗愿,往生后一部分骨灰送回老家,一部分留在生活工作的地方。“毕竟台湾是父亲的老家,保定是他生活、工作60多年的第二故乡。”

再过十几天,是《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四十周年的日子。两位从事台胞服务工作数十年的老人表示,四十年间,在两岸同胞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流,日益密切。希望未来携手和平发展,让两岸“一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