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公众号   更新日志   视频教程   购买积分   购买会员   购买记录      
微信新闻
本站新闻
互联网新闻

泸西:凝心聚力决胜脱贫攻坚

[ 发表时间:2018-11-23 10:11:45   ]
为即将上市的蔬菜进行清洗 农科专家现场指导村民种植技能为即将上市的蔬菜进行清洗 农科专家现场指导村民种植技能

冬季的泸西,呈现斑斓的模样。在田野间、山林中,有忙碌的身影和蓬勃的产业。行走在这片生机盎然的土地上,处处都能感受到凝心聚力战胜贫困的激情。

清晨,永宁乡舍者村,徐绍国与其他村民忙着采摘人参果,虽然这些人参果将卖往他们从没去过的大城市,但大家都知道这是让生活越来越好的“金果子”;中午,“叮”的一声微信提示音响起——2000元入账,旧城镇板桥村蚕农黄玉琼又收到了来自县城的丝绵被订单;夜幕降临,在白水镇牛牛牧业打工的赵思春一家3口下班,每月稳定的工资让曾经拮据的家庭越来越宽裕……幸福如期而至。

这遍布山乡的一幕幕欣喜变化背后,是泸西县党委、政府不忘初心的担当;是全县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决胜脱贫攻坚的决心与笃行。

使命担当  脱贫攻坚没有局外人

国家“八七扶贫计划”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县、云南省生态脆弱贫困县……多少年,泸西背着“贫困”负重前行。而今,泸西将迎来撕掉贫困标签、摘掉贫困帽的“大考”。

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越往后难度越大。石漠化严重、生态脆弱、产业散小弱、贫困人口的文化程度不高等,都是脱贫攻坚中最难啃的“硬骨头”,打赢脱贫摘帽这场硬仗,谁来冲锋?

“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实现全面小康,泸西只争先不落后。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是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使命。”泸西县尽锐出战。

县委、县政府领导带头担当使命,以上率下,一次次走进最贫困、最落后的乡村,察真情、看真贫,挂钩最困难的村子和农户,为脱贫攻坚出主意想办法,切实履行党政“一把手”的责任与担当。

围绕脱贫攻坚,泸西县严格实行“县为主体、乡镇实施、部门联动、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层层立下军令状,保证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不落空,打响了组织推动、干部带动、全民行动的脱贫攻坚战。

在泸西,每个乡镇都有2至5名县级领导包保,对挂包乡镇和分管部门进行末端调度;每个行政村均安排1至3家挂联单位,共组建234支脱贫攻坚小分队,定期定点开展帮扶工作;4300余名挂包干部人手一册《政策要点》、随身配备一个“口袋包”,进村入户讲政策、理思路、谋发展;选派167名作风能力和素质过硬的干部组成驻村扶贫工作队一竿子插到底,逐村逐户逐人宣传政策、研判贫情、精准帮扶。将有贫困人口的78个村(社区),划分为401个片区、865个网格,实行“网格化”管理,分别列出从县级领导一直到村组干部6个“责任清单”,形成一条分工明确、任务到人、协同发力的“责任链条”。

压力层层传导,动力步步激发。

3年的驻村扶贫工作,让40岁出头的陈康顶着一头白发,眼角的皱纹平添了许多。“我这头发是少年白,以前在县城工作还染一下,现在根本没时间去打理了。”永宁乡法衣村党总支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也是两个孩子父亲的陈康说,法衣村境内全是大山,发展产业不易,脱贫更不易,与帮助贫困群众脱贫比起来,个人得失与辛苦不值一提。

在脱贫攻坚中,陈康不是典型,而是常态,因为全县所有党员干部莫不如此。

从山区到平坝,从村头到农家,摸情况、谋发展,把帮扶措施精准落实到一家一户,泸西全县党员干部没有脱贫攻坚工作的旁观者、局外人。

聚焦精准  “绣花”功夫破解脱贫难题

困有百样、贫有千种,脱贫工作千头万绪,为实现摘掉贫困县“帽子”的目标,泸西县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

泸西县多次开展“回头看”工作,做到对“贫困人口在哪、谁是贫困人口”心中有数,精准识别、动态管理。

找出了最贫困的人,紧跟着就要解决好“怎么扶”。泸西县按照具体情况,因贫因村因户因地因人施策。突出住房保障,建设美丽乡村;强化政策落实,抓好教育、健康、养老、社保兜底等政策落实,织牢民生网络;精心设计项目,精准配置资金,形成县有“项目库”、乡有“线路图”、村有“施工图”;聚焦“村村退出”,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破解脱贫制约瓶颈……一批批政策、资金、项目、技术和人才向脱贫一线聚集,把扶贫力量用到最急需的地方、最贫困的人身上。

要实现持续脱贫,还得有产业做支撑,而说到产业,就必须说覆盖全县81个村(社区)及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农业综合开发服务社。

对于白水镇大无浪村村民张友良来说,他从没想到自己种了一辈子的玉米,每亩能卖到2000元钱,比过去整整翻了4倍,仅靠这一项收入,他家去年就脱了贫。

“公司的奶牛养殖需要大量的全株玉米青贮饲料,当地通过各村的农业综合开发服务社对接企业,引导农户种植玉米和麦草,极大地带动了农民增收。”云南牛牛牧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伟金介绍,从2014年公司落地,饲料的收购款已从240多万元增长到今年的2500多万元,至今已带动全县75个村3500多户村民,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064户5071人。

脱贫攻坚工作中,泸西县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长久之本和根本之策,以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为引领,以“烟、果、菜、花、药、畜”等特色优势产业为支撑,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职业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因地制宜开辟群众增收渠道。建立党组织引领、服务社推动、合作社经营、贫困户参与的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模式,在全省试点推广“党总支+合作社联农户连龙头企业”全覆盖模式,率先开展“土地经营权+风险补偿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乡村振兴贷”试点工作,全县81个村(社区)成立农业综合开发服务社,引导农户自愿以土地资源折资、现金入股等方式参与经营,做到“村有特色产业,户有增收项目”,贫困户通过“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的方式,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户均增收6000多元。

志智双扶  不断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对于脱贫攻坚,“精神贫困”是最大的敌人。对此,泸西县始终扭住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不放松,将扶志与扶智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举措,将消除“精神贫困”贯穿脱贫攻坚的始终。

午街铺镇凤午村,40岁出头的李林华在妻子过世后独自拉扯着两个儿子,日子一度过得紧巴巴的,虽然后来也说过几个对象,但都嫌他穷而坚决拒绝。一来二去,李林华对生活丧失了信心,得过且过,最终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有手有脚,有田有地,只要人勤快,一定能致富。你起码要为两个儿子树个榜样,难道你愿意他们以后也受穷?”这几年,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一趟趟往李林华家里跑,鼓励他重振信心。如今,两个儿子长大成人,父子3人把家里的4亩土地流转后,外出打工,今年一家人纯收入6万元。

“好日子不会从天降,得靠干出来。”李林华乐呵呵地说。

扶贫先扶志,就是要对贫困群众“洗心换脑”,鼓励他们自立自强,破除等靠要思想,提振脱贫志气、挺起腰板。几年来,泸西县以感情融入为切入点,深入开展“自强、诚信、感恩”“大动员、大宣传、大进村、大入户”“脱贫攻坚·我在行动”等系列主题实践活动。如今,“只要干就能改变,只有干才能改变”的理念深入人心,自发、主动脱贫致富蔚然成风。

扶志,让贫困群众树立了信心,有了干劲。而扶智,是要让贫困群众掌握技能、思想开窍。

对此,泸西县整合各类职业教育培训资源,成立县乡村三级教育培训服务中心,以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为导向,因地制宜地开展种植、养殖、餐饮服务、家电维修等就业技能培训,帮助和指导贫困群众着力提升脱贫致富的综合素质,实现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家庭至少1人免费接受培训、掌握1至2项实用技术。2018年,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转移就业达8905人。与云南技师学院泸西分院开展“政校企合作”,毕业生就业率达98%,月均工资4000元以上,实现“一技在手、一人就业、一家脱贫”。

扶志向、扶本领,扶思路、扶素质,在泸西山乡,贫困群众迸发出创造美好生活的自强能量,靠志气实干苦干,用双手脱贫致富。记者  崔仁璘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