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公众号   更新日志   视频教程   购买积分   购买会员   购买记录      
微信新闻
本站新闻
互联网新闻

农民收入增近百倍 改革开放铺就农村“富裕路”

[ 发表时间:2018-11-16 15:05:30  作者:陈溯 发布时间:2018年11月16日 15:05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陈溯 2018年11月16日 15:05

  (改革开放40周年·大数据)农民收入增近百倍 改革开放铺就农村“富裕路”

  中新社北京11月15日电 (记者 陈溯)中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到2017年增长了近一百倍。四十年的时间,改革开放使中国农村走上了富裕之路。

  在很多四五十岁以上中国农民的记忆中,以前的家乡就是贫穷、落后、困苦的代名词。

资料图:10月18日,河北省藁城市增村镇牛家庄村,76岁农民贾增文正在自家屋顶整理玉米。 中新社记者 翟羽佳 摄

  “我记得小时候村里特别穷,村里全是土路、土坯房,没水没电,条件特别艰苦。”今年45岁的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阿不太沟村村民薛峰告诉记者,以前村民们只能靠天吃饭,种地的回报微乎其微,而今天,借着家乡发展乡村旅游的东风,薛峰的年收入已经超过7万元(人民币,下同),大部分村民都摆脱了贫困。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978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134元,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432元,增长近100倍。

  在专家看来,中国农村居民的富裕秘诀就藏在改革开放40年的进程之中。

  中银国际研究公司董事长曹远征表示,调动积极性、改善激励机制,从而激发农民摆脱贫穷的愿望,探索更好的生产方式,这一切构成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故事。

  改革开放初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中国农民收入实现第一次飞跃。1978年,安徽小岗村农民冒险“分地”,此后全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现了土地所有权和承包经营权“两权”分离,极大激发农民的经营积极性。

  1978年至1991年,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推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134元增加到1991年的709元,年均实际增长9.3%,中国农民逐步解决温饱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向中新社记者表示,随着上世纪90年代中国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农民获得了工资性收入,整体收入水平得到提升。

  薛峰就是上世纪90年代外出打工的代表,由于家乡离北京较近,薛峰从18岁起离开家乡进城打工,做货车司机一干就是20年,他告诉记者,打工的日子虽然辛苦,但也让他增加了收入、摆脱了贫困。

  进入21世纪,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农民收入实现了又一次快速飞跃。

  李国祥表示,21世纪初以来,中国官方出台了减免农业税、实行粮食直接补贴等一系列惠农举措,使农民增加了政策性收入,钱袋子更加殷实。近几年,通过“三权分置”土地改革的推进,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又得到进一步拓展。

  2001年至2017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407元增长到13432元,年均实际增长8.0%,到如今,农民收入增速已赶超城镇居民收入增速。李国祥表示,未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将进一步缩小。

  除了收入增长,中国农村整体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升。

  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显示,2016年末,中国99.3%的村庄通公路,99.7%的村庄通电,99.5%的村庄通电话,接近九成的村通宽带互联网,超过1/4的村有电子商务配送站点。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保障不断完善。

  数据还显示,中国农村脏乱差状况明显好转,人居环境显著改善,2016年末,73.9%的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53.5%的村完成或部分完成改厕。目前已有4153个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越来越多的美丽村镇正在建设中。

  薛峰告诉记者,如今阿不太沟早就不复以前的破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村里修起了平整的公路,村屋修葺一新,村容焕然一新,“现在觉得挺幸福的,既可以在老家陪伴着亲人,又可以每天看看风景、呼吸新鲜空气,还能有份不错的收入”。

  2017年,中国官方计划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持续缩小”的目标。李国祥表示,随着改革开放开启新的征程,进一步拓宽农民收入渠道,中国农民生活水平也有望实现新一轮飞跃。(完)

中国新闻网[db:来源网址]
]

中新社北京11月15日电 (记者 陈溯)中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到2017年增长了近一百倍。四十年的时间,改革开放使中国农村走上了富裕之路。

在很多四五十岁以上中国农民的记忆中,以前的家乡就是贫穷、落后、困苦的代名词。

资料图:10月18日,河北省藁城市增村镇牛家庄村,76岁农民贾增文正在自家屋顶整理玉米。 中新社记者 翟羽佳 摄

“我记得小时候村里特别穷,村里全是土路、土坯房,没水没电,条件特别艰苦。”今年45岁的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阿不太沟村村民薛峰告诉记者,以前村民们只能靠天吃饭,种地的回报微乎其微,而今天,借着家乡发展乡村旅游的东风,薛峰的年收入已经超过7万元(人民币,下同),大部分村民都摆脱了贫困。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978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134元,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432元,增长近100倍。

在专家看来,中国农村居民的富裕秘诀就藏在改革开放40年的进程之中。

中银国际研究公司董事长曹远征表示,调动积极性、改善激励机制,从而激发农民摆脱贫穷的愿望,探索更好的生产方式,这一切构成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故事。

改革开放初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中国农民收入实现第一次飞跃。1978年,安徽小岗村农民冒险“分地”,此后全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现了土地所有权和承包经营权“两权”分离,极大激发农民的经营积极性。

1978年至1991年,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推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134元增加到1991年的709元,年均实际增长9.3%,中国农民逐步解决温饱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向中新社记者表示,随着上世纪90年代中国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农民获得了工资性收入,整体收入水平得到提升。

薛峰就是上世纪90年代外出打工的代表,由于家乡离北京较近,薛峰从18岁起离开家乡进城打工,做货车司机一干就是20年,他告诉记者,打工的日子虽然辛苦,但也让他增加了收入、摆脱了贫困。

进入21世纪,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农民收入实现了又一次快速飞跃。

李国祥表示,21世纪初以来,中国官方出台了减免农业税、实行粮食直接补贴等一系列惠农举措,使农民增加了政策性收入,钱袋子更加殷实。近几年,通过“三权分置”土地改革的推进,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又得到进一步拓展。

2001年至2017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407元增长到13432元,年均实际增长8.0%,到如今,农民收入增速已赶超城镇居民收入增速。李国祥表示,未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将进一步缩小。

除了收入增长,中国农村整体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升。

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显示,2016年末,中国99.3%的村庄通公路,99.7%的村庄通电,99.5%的村庄通电话,接近九成的村通宽带互联网,超过1/4的村有电子商务配送站点。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保障不断完善。

数据还显示,中国农村脏乱差状况明显好转,人居环境显著改善,2016年末,73.9%的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53.5%的村完成或部分完成改厕。目前已有4153个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越来越多的美丽村镇正在建设中。

薛峰告诉记者,如今阿不太沟早就不复以前的破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村里修起了平整的公路,村屋修葺一新,村容焕然一新,“现在觉得挺幸福的,既可以在老家陪伴着亲人,又可以每天看看风景、呼吸新鲜空气,还能有份不错的收入”。

2017年,中国官方计划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持续缩小”的目标。李国祥表示,随着改革开放开启新的征程,进一步拓宽农民收入渠道,中国农民生活水平也有望实现新一轮飞跃。(完)

【编辑:黄诗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