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公众号   更新日志   视频教程   购买积分   购买会员   购买记录      
微信新闻
本站新闻
互联网新闻

絜矩之道与人际交往:站在対方角度思考和看待问题

[ 发表时间:2018-11-12 14:32:00   ]

近一段时间以来,中美贸易冲突无疑是热点话题,其中剔除经济、政治以及战略等考量以外,更反映出中美文化的差异:西方倡导的“独立自我”的个人主义、刚性文化与东方秉承的“以和为贵”的集体主义、柔性文化的碰撞。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党中央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到“文化自信”、国家“软实力”的新高度,并运用到国际关系的处理之中,特别是“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等理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如同国际关系,人际交往也可以从中华传统文化找到答案。作为四书之一的《大学》中讲到:“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其反复表达意思是:自己不喜欢的行为,不要再强加给别人,也就是孔子所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生活中人们常常感叹人际关系的复杂及其难以处理。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背景、态度、个性、行为模式和价值观,而人的社会性又决定了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份子,又不可或缺地属于某一个集体,必须面对和适应与这个集体中的人相处。絜矩之道是以推己及人为标尺的人际关系处理法则,通俗的讲,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上看待和处理问题。但说易行难,这里涉及到人与人相处的一个原则,即相互和交换的原则,这个原则下双方是平等的关系。但人又往往自觉或不自觉中会以自我为中心:希望他人更喜欢自己;希望他人更尊重自己;希望他人更多地付出。一旦在交往中达不到期望,就会产生焦虑,重则心生怨恨。所以,倡导絜矩之道,站在対方的角度思考和看待问题,主动地交流,更尊重他人,则这种交往一定会很和谐、很长久。

有这样一则有趣的故事:一个小孩不懂得见到大人要主动问好、对同伴要友好团结,也就是缺少礼貌意识。聪明的妈妈为了纠正他这个缺点,把他领到一个山谷中,对着周围的群山喊:“你好,你好。”山谷回应:“你好,你好。”妈妈又领着小孩喊:“我爱你,我爱你。”不用说,山谷也喊道:“我爱你,我爱你。”小孩惊奇地问妈妈这是为什么,妈妈告诉他:“朝天空吐唾沫的人,唾沫也会落在自己的脸上;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会尊敬他。因此,要学会处处尊敬别人。”

絜矩之道是儒家伦理的重要思想,也是修身的重要方法,历来为中国传统社会执政者所重视并成为维系人际关系和谐的基本道德法则,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等领域获得了持续的认同。大力发掘和倡导絜矩之道的内涵及其价值,对于激发人们的主体能动性、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维护人际关系、建设和谐社会等,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同时,文化是无国界的,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我们看到并更加期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增强民族自信、凝聚民族精神的同时,也将日益影响世界,改变世界。

孙培国简介

孙培国,1964年9月出生,高级经济师。历任农行山东省分行机构业务部总经理,日照分行、济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现任农行山东省分行高级专家、潍坊分行党委书记、行长,曾获农总行“十大杰出青年”、山东省总工会“富民兴鲁劳动奖章” 等荣誉称号。从业30多年来,潜心研究中华传统文化,汲取儒家思想精髓,融入金融经营管理,多篇文章被《中国城乡金融报》、《金融文化》、 “文化农行”微信公众号等刊发。

编辑:孙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