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公众号   更新日志   视频教程   购买积分   购买会员   购买记录      
微信新闻
本站新闻
互联网新闻

志愿者罗玉华:心理健康的守护者

[ 发表时间:2018-11-08 09:53:02   ]

“其实我并没有这个‘特异功能’,我更愿定义自己为‘心灵的守护者’。在心与心平等交互下,引导受访者走出心理困境。”

罗玉华,重庆江北区逸晗社会服务中心、重庆两江新区逸航青少年工作发展中心理事长,在心理健康志愿服务工作领域默默扎根,奉献着自己的爱心。

小爱变大爱

从零开始的公益之路

谈起自己参加公益的初心,罗玉华笑着说,是为了帮助处在叛逆期的儿子。“儿子上初中后有些叛逆,我觉得要从心理上对他进行改变。”但没有任何心理专业知识的罗玉华只能用最简单直接的办法——带着儿子一起做公益。

2008年,罗玉华第一次带着儿子参加公益活动:前往黔江南溪村小学为当地的贫困学生送学习用品和衣物。“那之后,儿子变化很大,他常常主动要求参加公益活动,还把自己的零花钱捐给灾区人民。”罗玉华说。

后来,罗玉华发现自己渐渐地爱上了公益。“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我发现,提供物质帮扶的志愿服务很多,但针对心理健康的几乎没有。”为此,罗玉华放弃了稳定的国企工作,从零开始,学习心理知识,考取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成为一名专门从事心理健康帮扶的志愿者。

在学习期间,罗玉华结识了23名志同道合的心理咨询师,并一起组建了志愿服务团队,为江北区的青少年、老人、残疾人提供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志愿服务。“当时,心理健康教育在全市都还是‘一株幼苗’,没有模板可以模仿,没有经验可以交流,也没有团队可以依靠,只能自己去摸索实践。”罗玉华说。

成立组织

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为了让志愿服务更专业、更规范,2016年1月,罗玉华注册成立了江北区逸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团队骨干成员由中级社会工作师和国家专业二级、三级心理咨询师等组成,共有心理咨询师志愿者36人,注册志愿者338名。不久后,逸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入驻重庆市青年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成为一支专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专业团队。

2016年6月,罗玉华带着服务中心成立后的第一个项目来到民心佳园公租房社区,为那里的孩子提供心理疏导。

“心理疏导是什么?”“我们又不是精神病要什么疏导。”起初,活动进展得并不顺利,由于认知的差异,只有几个家长愿意孩子参与,这其中,就有8岁的浩浩(化名)。

“活动中,其他小朋友都玩得很开心,只有浩浩一动不动,显得非常抗拒。”罗玉华回忆,当时她就感觉这个孩子肯定有什么不愉快的经历。活动结束后,罗玉华找来浩浩的爸爸了解情况,才得知浩浩来自单亲家庭,母爱的缺失,加上父亲因工作忙碌没有时间陪伴,浩浩变得自卑自闭。了解这一情况后,罗玉华和她的团队决定同时给浩浩及其父亲进行心理辅导。

通过多次双向心理疏导治疗,浩浩的脸上渐渐有了笑容,和父亲的关系也更融洽。罗玉华开心地说:“浩浩的改变让更多人接受了我们,现在只要是逸晗的活动,场场都爆满。”

随着心理健康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罗玉华也越来越忙碌,她和团队先后实施了99公益关爱困境儿童项目,“党群e站”渝中区电子商务和创意产业园党群服务中心项目,渝北区紫园路社区老年人、残疾人养老“日间照料”服务项目等,目前,这些项目还在持续开展中,累计受益人数已达到12000人次左右。

在一次次实践努力开拓下,逸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也逐渐壮大起来:获得了2016年全国青年社会组织“伙伴计划”优秀项目奖、2016年第三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重庆赛区银奖、2018年第四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重庆赛区金奖。

让心理健康知识走进贫困乡镇

为脱贫攻坚添砖加瓦

现在,罗玉华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了对贫困地区困难群众心理健康的帮扶上。去年10月,她和团队将18个深度贫困乡镇的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特困人员等作为重点帮扶对象,开展了“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走进基层乡镇”公益行动。

“比如最近,我就带着志愿者来到万州区龙驹镇团结社区给当地的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开展心理疏导。”罗玉华说,许多困难群众其实有脱贫的能力,但却信心不足,说到底就是心理的问题。“我们结合当地居民的生活实际,选择适合他们的互动内容与方法,通过心理疏导,帮助贫困户放下心理负担,重拾信心,我认为这也是一种扶贫的有效举措。”

不仅如此,每次活动结束后,志愿者还及时进行回访,与个别村民结成对子,长期帮扶。同时,志愿者建立微信群,定期在群里授课,为当地村干部、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截至今年9月,罗玉华的团队在18个深度贫困乡镇共开展了46场活动,服务近6000人次。

“未来还是坚持干下去吗?”面对记者的问题,罗玉华毫不犹豫地点头。“做公益是要‘上瘾’的,我现在乐在其中。今后也将继续整合社会资源,吸引更多的爱心人士加入到公益队伍中来。我不求做出什么惊天伟业,但求为社会做点有意义的事。”(记者 周尤 实习生 刘旖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