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公众号   更新日志   视频教程   购买积分   购买会员   购买记录      
微信新闻
本站新闻
互联网新闻

大J小D成长型家庭教育模型:未来光有知识还不够

[ 发表时间:2018-10-26 11:53:03   ]

老师和父母都是孩子的引导者,环境是孩子的第三任老师,在对的环境,孩子会自发生出无穷的探索欲望和学习能力。

 

近日,“在家早教三部曲”畅销书作者、百万公众号“大J小D”创始人大J受邀在中国幼教展的《两岸学前教育研讨会》进行分享,其“成长型家庭教育模型”重申了养育环境对早教启蒙的重要性。大J认为,养孩子就像养鱼,不能仅仅只盯着孩子本身,更需要注重整个生态环境。

 

四年多带娃经历中,大J总结发现,孩子成长的生态环境包括四类:知识、技能、性情、情感。很多中国式父母在打造孩子成长这个生态环境中,都过度侧重知识,而忽略了后三者。

 

多感官的环境有助于更好的知识获得

 

脑科学研究发现,学龄前孩子的大脑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每秒会有100万个大脑神经元突触连接在建立,到六岁达到峰值,之后就会有所回落,保留下“最有用的”部分。

 

现在常被提起的学龄前启蒙,其实就是在最大化帮助孩子大脑建立更多的神经元突触连接。研究发现,当孩子可以最大化调动自己的感官时,他们的神经元突触连接就会越活跃。这一科学研究提醒父母,需要时刻有意识地去发现周围环境是否最大化地让孩子可以调用自己的感官。

 

那具体怎么做呢?大J建议,父母需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有意识地提供多种“刺激物”,最大化地提醒孩子,他可以看、听、闻、摸、尝。比如当孩子在玩水时,父母可以利用语言提醒孩子调用自己的视觉和触觉,“水流了下来,感觉凉凉的”。

 

足够丰富的工具促进更多的技能掌握

 

学龄前孩子不该仅仅只是学知识,更该侧重于技能的习得。但很多父母老师会分不清“知识”和“技能”的区别,大J认为,“知识”只是知道,而“技能”是做到。

 

例如,教孩子从1背到10,那就是知识,而当孩子可以学会正确数数,那就技能。如果父母无法区分这两者的差异,就会陷入灌输孩子以知识为导向的模式。

 

那么如何真正可以让孩子从“知道”变成“做到”呢?大J建议,父母要提供很多让孩子自己探索实践的机会,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说,父母要提供足够丰富的玩具,让孩子在“玩中学”。需要注意的是,父母不要用自己的喜爱或者认知局限了孩子。

 

良好人际互动环境培养可习得性情

 

谈到性情,很多人第一反应想到的就是“天生的,基因决定的”,但美国早期儿童教育专家Katz就提出过“可习得性情”的概念。

 

Katz认为,受后天环境影响所养成的性情,对于孩子今后的学习成绩、个人发展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意义。这些“可习得性情”就包括了好奇、创造力、合作精神。

 

那么如何利用环境培养这些性情呢?大J发现,互动和想象是特别重要的。互动,顾名思义就是创造足够多的机会让孩子去接触比家更大的世界,或者也就是常说的“见世面”。

 

而想象的本质就是不要过早地去灌输孩子具象的知识,不要过早告诉孩子太多“非黑即白”的答案。这个其实非常容易让父母们恐慌,因为总怕孩子不知道“对的”。

 

大J在养育小D实践过程中的一个心得就是,不是不教,但不要急于告知,而是同样带着“好奇心”去多了解,也就是多问“为什么孩子是这么想的”。

 

打造巩固“情感稳定金字塔”

 

谈到情感,大家现在对于如何帮助孩子认识情绪、情绪管理已经不陌生了。大J看来,孩子的情感发展,有三大非常重要的纬度:安全感、归属感和能力。安全感是最基本的。而另外两个同等重要却经常会被忽略。

 

归属感,现在很多比较好的幼儿园的教程已经有所体现,比如大J女儿的幼儿园会特地强调“社区”的概念,他们认为,家长和老师的责任是需要帮助孩子去了解和认识他所处的“大环境”。

 

对父母们来说,最简单的就是不要想当然地认为“孩子去哪里”就是一个“物理距离”的移动,而是在每次物理距离发生的时候,和孩子说说,那里是什么地方,和我们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要去那里等等。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帮助大家理解,比如孩子开始上幼儿园了,我们有没有花时间多去幼儿园,让孩子意识到“幼儿园是家的延伸”。

 

能力对应的是孩子自尊自信的程度,不仅仅是呼应了第二点能力的发展,同时父母需要建立一个很关键的意识,要多创造机会让孩子自己做到,而不是替孩子做到。聪明的父母永远都是“脑子快一点,但是手和嘴巴慢一点”。

 

童年不仅仅是出生到成年前的时期,更决定了一个孩子生命的状态和质量,大J认为,与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之力给孩子准备最好的“学区房”,不如在孩子生命最初期打造成长型家庭教育环境,为孩子提供一个健康的生态成长系统。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