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公众号   更新日志   视频教程   购买积分   购买会员   购买记录      
微信新闻
本站新闻
互联网新闻

网络募捐 莫让众筹成“众愁”河北

[ 发表时间:2018-10-15 14:58:09   ]

“爱心接力!年轻妈妈身患重病,两个孩子盼你回家”“这是我亲戚的朋友,信息真实,请大家帮帮病重的他”……近年来,个人求助性质的网络募捐信息不时在朋友圈刷屏。成本低、传播快、效率高,在越来越多确需帮助的人选择网络募捐的同时,骗捐、诈捐等一些负面事件也屡遭曝光,网络募捐中的不诚信问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如何保证个人求助信息真实可信,募捐善款专款专用公开透明,让“指尖公益”更好地发展?记者对此展开了调查。

打苦情牌 求助金额超出所需费用等现象频现

“我妈妈已经昏迷了13天,目前仍然没有好转的迹象,希望好心人伸出援手……”今年7月,唐山某高校一名大四学生通过某众筹平台发布求助信息,称其母亲在凌晨散步时被一辆疾驰而过的电动自行车撞倒,后脑勺着地,昏迷多日,因家庭困难希望大家支援医疗费用。

求助信息在朋友圈被广泛传播,10元、50元、100元……求助平台显示,不到一周时间,已经有400多人次捐助,筹集的款项超过10万元。

然而,之后“剧情反转”。据这名学生的室友透露,其母亲的手术费用只需6万多元,与其筹集的目标款项30万元有较大出入,而且肇事者后来主动承担了医药费并进行了赔付。此外,根据该生平时花销来看,其在求助信息中描述的家境也与现实不符。

“我们后来了解情况,感觉像被骗一样,心里很不舒服。”同校的一名同学抱怨。

个人救助需求催生了公益众筹平台不断涌现,网络平台也让公众捐款更方便、更快捷。民政部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民政部指定的第一批11家慈善组织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共在线筹款超过9.8亿元,同比增长30%。此外,11家平台上半年共为全国992家公募慈善组织发布募捐信息超过1.1万条,有35.7亿人次网民关注和参与。

网络募捐本应该是帮助求助人摆脱困境的暖心善举,但一次次网络诈捐事件的发生,挑战着人们对网络慈善的信任。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此前一份调查显示,虽然47.4%的受访者曾通过网络平台参与过捐款,但仅28.5%的受访者信任网上捐款中的慈善组织或募捐个人,62.4%的受访者担忧在网上募捐中存在诈捐、骗捐的潜在风险。

缺少监管 无法保证善款专款专用

在省会一家事业单位上班的杨女士告诉记者,今年年初,她在朋友圈看到了一名老乡在网络众筹平台发布的求助信息,称妻子患白血病,母亲常年卧病在床,一个孩子上大学花销不菲,另一个孩子尚年幼,希望爱心人士帮助渡过难关。

“我看到后马上就捐款了,还把信息发到了朋友圈和老乡群里。”杨女士表示,自己经常在朋友圈看到求助信息,很多都是熟人的亲人或者朋友,看着可怜就会捐钱。

杨女士后来了解到,她捐款不到一个月,这个老乡的妻子就去世了。没多久,老乡就在朋友圈晒了自己再婚宴请的消息和出国旅游的照片。“我捐钱时平台显示筹款将近20万元,我怀疑那些钱没有全部用来给妻子治病。”

随着网络募捐越来越普及,像杨女士一样,很多爱心人士都开始担心自己的捐款没能用在筹款项目上。那么,网络募捐平台是否对善款流向有严格的把关措施?

记者随机选择了一家目前使用较多的网络众筹平台,按照其微信公众号的步骤提示,点击“发起筹款”,随意编写了目标金额和需要求助的理由,输入手机号,提交后便收到了项目发起成功的通知。随后,该平台通过微信、短信连续给记者发送多个通知,要求提供受助人身份信息、加盖医院公章的诊断证明书照片、款项使用方向等信息,称经过审核后便可以进行网络筹款。

记者注意到,在募捐信息平台上有一项“发起人承诺”,其中提到:发起人已承诺所提交的文字与图片资料完全真实,无任何虚构事实及隐瞒真相的情况。如有不实,发起人愿意承担全部法律责任。

记者随后又查看了多家网络募捐平台的多个求助信息后发现,虽然平台为防止诈捐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可以实名证实求助信息的真实性、对求助信息进行举报等,但平台不能对善款的用途进行逐一把关,也没有要求发起人必须提供善款流向的具体证据。这样一来,善款是否真正用在看病等求助项目上,便无从知晓了。

多方参与 建立慈善捐款监管治理体系

“目前,网络募捐最容易引起公众质疑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募捐前提交材料的真实性和募捐后使用善款的正当性。”省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齐超说。

对于提交材料的真实性,记者注意到,多家网络众筹平台都在筹款人的证明材料当中作了声明:“该求助信息不属于慈善公开募捐信息,真实性由信息发布个人负责。”

对此,河北三和时代律师事务所律师刘士成表示,民政部发布的《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基本管理规范》中,虽然将通过众筹平台发布募捐信息认定为个人求助行为,与公开募捐性质并不一样,但规范也明确表示,个人为解决自己或者家庭困难,提出发布求助信息时,平台应有序引导个人与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对接,并加强审查甄别、设置救助上限、强化信息公开和使用反馈、做好风险防范提示和责任追溯。

刘士成认为,各相关平台和监管部门应该加强项目发起人的资质审核,帮助公众在前期实现网络募捐行为的真伪鉴定,从而在源头上规避救助双方信息不对等的弊端。

“目前我国虽然制定了多项法令法规来规范网络运营平台,但对虚假信息发布者的惩处机制相对滞后。”为防止个别人打着“求助”的名义夸大事实筹集善款,刘士成建议,应该在法律层面进一步明确网络平台对于众筹式个人求助的监督与提醒义务,加大对网络造谣传谣的打击惩处力度,一旦发现网络骗捐行为,应严肃惩处,让欺骗者接受法律的制裁。

如何确保善款专用,张齐超建议,可由社会第三方机构加强对网络募捐善款流向的跟踪,公开募捐信息、募捐方案、剩余善款的处置等,同时增加信息披露频率,将募捐情况和救助情况实时公开,让公众可以动态监控,最终形成以政府、社会组织与公民、捐赠人与受益人共同参与的慈善捐款监管治理体系。

此外,张齐超表示,众筹平台应提高专业能力,从技术层面堵住相关风险漏洞。在平台管理层面,可以细化管理条例,适当提高平台准入门槛,综合考核平台的运营能力、技术配置、入门资质、网络安全等各个领域,使公益众筹平台在健康的环境下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