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公众号   更新日志   视频教程   购买积分   购买会员   购买记录      
微信新闻
本站新闻
互联网新闻

教书,就是为了育人 ——记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杨毛吉

[ 发表时间:2018-09-11 09:29:25   ]

9月10日8时45分,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大通二中教师杨毛吉做客中国教育电视台演播室接受专访。此时在大通二中高二(1)班的教室里,同学们也在聚精会神地看着他们的老师。“杨老师出现在屏幕里了!”“杨老师,祝您节日快乐!”通过4G连线,学生们大声向杨老师问好……

中等个子、笑容可掬的杨毛吉老师给人的第一感觉是:朴实、善良、平易近人,一种莫名的亲近感让人油然而生。

杨毛吉是藏族人,1974年生于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1996年在青海师范专科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朔北藏族乡中心学校任语文老师,2005年考入大通二中任历史老师。

“我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教师。”这是杨毛吉常说的话。选择了教育,就选择了忙碌、选择了奉献,也选择了划起爱的帆船起航,22年从未间断。

因为有了她,一些孩子的命运发生了变化。从教22年里,她先后让6名非亲非故的孩子住进自己家里,无偿照顾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一路扶持把他们送进大学校门;她也曾让不少“问题少年”与家庭和解,走上了成才之路;她始终把学生的人格培养摆在最前,被学生亲切地称为“杨妈妈”。

付出总会有回报:“全国三八红旗手” “青海省三八红旗手”“西宁市骨干教师”“西宁市教学能手”“西宁市优秀班主任”“西宁市师德楷模”……虽然杨毛吉默默奉献的初心并不是为了这些。几天前,这个受人尊敬的女教师又被教育部评选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老师的家就是我的家”

“老师,我今晚回家吃饭。”9月5日傍晚,杨毛吉收到这样一条微信。发信人不是别人,正是2006年起曾在杨毛吉家住了3年的王浩(化名)。

那时,杨毛吉刚刚调入大通二中工作并担任班主任。她发现,即将入冬,班里的住校生王浩还穿着薄薄的校服,脚上穿着露出脚趾的破球鞋。杨毛吉通过了解才知道王浩家在农村,母亲长期生病,生活非常困难,连每周回家的5元钱车费都无力支付,一日三餐全靠家里托班车司机带来的馍馍维持。

王浩聪明好学,但家里的情况却让这个学生举步维艰。杨毛吉决定让王浩住进自己家里来,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他。她时常鼓励王浩做一个有出息的人。王浩在她家一住就是三年,杨毛吉和丈夫不但为王浩垫付学费,洗衣做饭,买衣买鞋,还为他刚刚初中毕业的弟弟东奔西跑出谋划策;王浩生病时,远在山区的父母一无所知,是杨毛吉一家对他嘘寒问暖,带他打针吃药直到痊愈。

2009年高考,王浩以大通县文科第4名、青海省文科第72名的优异成绩被中国政法大学录取。进入大学学习的王浩对杨毛吉说:“老师您对我而言,不是母亲胜似母亲。”“老师的家就是我的家。”现在,王浩已经是大通县政府的一名公务员,两家人像一家人一样亲近,王浩常对杨毛吉说,“将来我来给您养老送终。”

送王浩上大学后没过几天,这间小屋又来了一位新住客——燕燕(化名)。文理分科前,她是杨毛吉班里的学生。燕燕的父母远在新疆打工,由于长期得不到关爱,燕燕性格越来越内向,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几乎失去了读书的信心。高三年级时,燕燕的父母找到了杨毛吉,他们特别担心女儿的学习和生活,商量能不能让女儿搬到杨毛吉的家里。

杨毛吉想:为了学生的一辈子,辛苦算得了什么?她答应了燕燕父母的要求。燕燕每天早上6时40分要到教室,为了让燕燕多睡一会儿,杨毛吉每天早晨做好早餐,放在窗前,不断搅动,让饭快点儿凉。中午和晚上,杨毛吉紧张地赶回家中,赶在燕燕到家之前将热腾腾的饭菜端上桌子。燕燕对杨毛吉说得最多的话是: “老师,您就像我亲妈。”2010年高考,燕燕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北大学。

22年间,先后有6名学生或一年、或两年、或三年住在杨毛吉家,那间卧室也被杨毛吉的女儿“命名”为“学生公寓”。这些学生有的遭遇家庭变故,有的体弱多病,有的无家可归,但都从这里一个接一个地走进了大学校门。他们都认为,如果没有遇到杨老师,他们的人生可能是另一番样子。有个孩子的家长感激地说:“杨老师的家是我孩子的第二个家,没有杨老师,就没有孩子的今天。”

“她做的这些,我原来有些不理解,但是也不反对。主要是希望她能清闲一点,不要太累了。后来发现学生受益、家长受益,我觉得她这么做是对的。”杨毛吉丈夫王三辈说。这是一个默默地做饭、刷碗、接送学生,在背后支持妻子工作的好丈夫。

逢年过节,新老同学们经常会在杨毛吉家里聚齐,畅谈社会、人生和理想,回味发生在这个大家庭里的故事……从杨毛吉家流淌出来的欢声笑语,让左邻右舍羡慕不已。

学生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在教书育人工作中,杨毛吉不但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看待,而且非常注重创新方式,因材施教。

杨毛吉用明朝张居正的税收改革,融入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在班级里推行“一条鞭法”考核法。每周一早晨,她把一张精心设计的全班比拼表粘贴在黑板旁边,内容涉及学生考勤、作业收交、单词听写、住校生卫生、文明礼貌等。每周班里进行一次总结,排名第一的小组获得奖励,期末的三好生评比等也以此为依据。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

最早试行“一条鞭法”考核法的班级,一学年后班里学生的成绩从全年级倒数直接跃居前列。学生尚守平说:“高一年级时老师说我们到高三会和别人不一样,当时很不理解,现在我们真实地感觉到了。”

在杨毛吉的同事、大通二中校办主任、历史教师车永清看来,在所有人关注成绩时,杨毛吉关注的是孩子的为人,关注孩子内心的成长。

杨毛吉的班级文化建设也与众不同,比如她亲手刺绣“有志者事竟成”“卧薪尝胆”“破釜沉舟”“拼搏”“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等励志内容的十字绣挂在教室里。她对学生们说:“希望你们有卧薪尝胆的耐心和恒心,有破釜沉舟的魄力;命运掌握在你们自己手里,人生都是拼出来的!”

在教学中,杨毛吉还聘请大通县道德模范吕秉凤、顾军林担任班级的名誉班主任,邀请他们走进课堂,用亲身经历为孩子们做励志教育、感恩教育。

杨毛吉精心呵护着每一位学生的心灵,呵护着他们的稚嫩梦想,引导着他们每一个前进的脚步,关注着他们个性的发展。她说:“教育要考虑学生的终身发展,要培养他们美好的习性和德行。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这些做法增长了学生们的见识,开拓了学生们的视野。大家说,杨毛吉的学生都很懂事,懂得心疼父母,敬爱老师。杨毛吉教出来的每一届学生都那么与众不同,着实让其他班级的家长和老师羡慕。

2016年3月,由于杨毛吉在德育教育方面的突出成绩,大通县教育局决定成立“大通县德育教育杨毛吉工作室”。工作室成立以来,在杨毛吉的引导下,全县各校掀起了德育教育育人新模式探索、有效性主题班会模式探索、对问题学生“建档立卡,精准育人”模式探索等探索高潮,并逐渐形成了具有大通特色的德育教育模式。现在大通县全县建立了22个“杨毛吉工作室”,杨毛吉和同事们创立的德育教育模式正在得到大力推广。

学生们的“杨妈妈”“毛吉额娘”

人们都说现在的孩子难管。孩子们的生活条件虽然越来越优越,但思想的多元化也让人越来越难以捉摸,杨毛吉的教书育人工作自然也在顺应时代的发展和孩子们的思想变化,在与时俱进。

“你的良心呢?”“我的良心被狗吃了,咋了?”“你是不是我女儿?”“我可以随时不当你的女儿,至于你,随便。”这样的对话曾发生在杨毛吉的学生亚男(化名)和她的母亲之间。

亚男的家长说: “我们家虽然经济条件可以,但无任何幸福可言,简直可以说是暗无天日。”一些老师也认为这样的学生已无药可救。但在杨毛吉老师的班里,一个学期就使这个孩子就变成了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杨毛吉巧妙的育人模式让人惊叹。面对开心愉悦千恩万谢的一家人,曾经的怀疑者由衷地感叹: “拯救的不仅仅是一个问题学生,还有他(她)的亲人和她的家庭。”

“我们有什么心里话都愿意和杨老师说。”正在读高二的张婷说。9月6日,杨毛吉给高二(9)班上“百家争鸣”这个章节,在同学们做习题时,杨毛吉看到一位同学不知选哪一个答案,正在发愁,“宝宝啊,答案在书上倒数第一行呐。”诙谐的话语让全班哄堂大笑……杨毛吉就是这样,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时不时地让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在同学们心情轻松的当下,她抓住机会,提示课程的重点、考点,让学生有所领悟。杨毛吉说, “一个好老师,首先是一个好的‘教书匠’,课都讲不好,不会有学生服你,也就更谈不上育人。”

在杨毛吉的办公桌抽屉里,长期预备着感冒药、胃痛药、创可贴、红糖……她发现学生感冒,会提前晾好开水,课间拿药端水到教室让学生吃;她知道有许多学生来不及吃早餐就来上课,她会提前买好馍馍,课间拿给他们吃。有时她在家里烙韭菜合子、油饼,带到班里给学生吃。

赵斌是杨毛吉的学生,2010年考入东北师范大学,现今在大通二中任历史教师。在他的记忆里,每天早晨跑完早操,全班同学都能够吃到杨毛吉准备的油条、豆浆。

杨毛吉还一直坚持力所能及地扶危解困。发生车祸的张金学、车相俊同学,发生意外的张国玉同学,患有白血病的李静同学等等,都得到过杨老师的救助,重新回到了校园。这让杨毛吉甚至名声在外,大通县一度出现“有困难,找杨老师”的说法。

在杨毛吉的工作室里,挂满了锦旗:“病魔无情、人间有爱,奉献爱心温暖永存”“师情浓浓,爱心无限”“求学岁月遭苦难,老师妈妈哺育甜”……每一面锦旗后面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

人们说:“进了杨老师的班,学生就不会和家长吵架了。”这句最朴实的话是对杨毛吉最大的肯定。

“老师,遇到您是我人生最大的幸运。”“老师,您为我们抛撒汗水,我们懂得您为我们付出了许多。”“老师,母亲节快乐,你的儿女们在远方思念着您,牵挂着您。”每当元旦、春节、母亲节、教师节这些节日,学生们总会给杨毛吉老师发来短信、微信、 QQ信息,手写信、贺卡,她们在信中亲切地称她为“杨妈妈”“毛吉额娘”。

【记者感言】

我们迎来了一个伟大的新时代,我们需要造就千千万万个“四有三热爱”的合格接班人,所以我们需要更多的像杨毛吉一样充满阳光和充满爱心、勇挑责任的老师。这样的老师胸怀道德和智慧,脚踏实地、热爱教育,充满创新精神,他们注重学生的德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孩子们的心中充满理想和希望。古道热肠、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样的老师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传播者,才是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光荣称号的人民教师。( 作者:赵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