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公众号   更新日志   视频教程   购买积分   购买会员   购买记录      
微信新闻
本站新闻
互联网新闻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张建华:让梦想从大山深处起飞河北

[ 发表时间:2018-09-10 11:18:24   ]
图书室里,张建华给学生讲读绘本。 记者马利摄 图书室里,张建华给学生讲读绘本。 记者马利摄

她任教25年,换了4所学校,每一所都是乡村小学;拿了40多个荣誉称号,她没“远走”,也不“高就”,一手撑起全省唯一一个位于偏远山区的省级名师工作室。

她选择了奉献、忍耐、坚守,也享受着快乐:一堂堂课的快乐,一个个童年的快乐,一个个梦想起飞的快乐。

“山里的孩子也有梦想,托一把,就能让他们的梦想从山沟里起飞。”教师节前夕,为山村孩子托举梦想的阜平县阜平镇大元村大园小学校长张建华,荣膺2018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让山里孩子享受到充满生机的教育

“大家用热烈的掌声欢迎老张回来!”9月3日,大园小学四年级开学第一堂语文课,张建华走上讲台,开口第一句话就让教室里的气氛火热起来。

校长自称“老张”,孩子们也不见外:“想死你了,老张不上课,我们过得没滋味!”

“我亲爱的宝贝们,暑假你们过得好吗?”张建华走近他们,捏捏这个学生的小脸:“长肉了”,拍拍那个学生的小脑袋:“想老张了没?”

在教室里呆上不出三分钟,就能感受到张建华和学生之间独特又强烈的情感。

25年来,正是这种情感给予张建华源源不断的力量:山里孩子远离城市,但不应远离知识、梦想和爱,一定要让山里孩子享受到充满生机的教育。

1993年7月张建华中师毕业,分配到阜平县最偏远贫困的大台乡坊里村任教,包班教四年级。

推开教室的门,几张看不出颜色的木课桌“缺胳膊少腿”,倚墙靠着,“弱不禁风”的板凳,四条腿都不一般齐,坐上去嘎吱作响、晃晃悠悠。

“办法总比困难多。”一盆冷水浇下来,但张建华没有气馁。

师范学的体育游戏、韵律操都搬到体育课上,挖俩土坑垫上沙土,再搓几条麻绳,带着学生们练跳远、跳绳;学校唯一的脚踏琴被擦拭干净,音乐课上师弹生唱;美术课凑不齐五颜六色的粉笔,就地取材教素描、做手工……

最终,凭着科班出身打下的扎实基本功,张建华把语文、数学、科学、品德、音乐、美术、体育等所有课程都开齐了。

有课上还不够,还要让孩子们“上好课”。张建华仔细咂摸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和杜威的“教育即生活”,从大师的理论中汲取营养。

春天到山里采槐花,夏天到地里捡麦穗,秋天到坡上摘酸枣,冬天到草丛里拾红枣……一有机会,张建华就把孩子们带去大山深处“放养”,欢声笑语里,孩子的作文越来越精彩、学习效率逐步提升。

“整天这么玩儿,心都野了,学习咋办啊?”深信“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家长们表示出担心。

令人惊讶的是,期末考试,张建华所教年级的主科成绩均是全乡第一,老乡们第一次对“素质教育”有了感性认识。

“不出三天,我就能从课堂上分辨出哪些是张建华的学生。”阜平县城厢中学教师杨文红说,张建华的学生到了中学格外活跃,说话大方,写作能力强。

1997年,张建华被招调到阜平镇城厢小学工作。从村小学到乡镇小学,从小班互动到大班授课,张建华一时难以适应。环境变了,怎么把最好的课呈现给孩子们?

偶然经过特级教师王者书的教室,透过玻璃,张建华看到黑板上写满了阅读与作文相结合的提纲,张建华如获至宝,站在窗台旁一字不落地抄下来。

“我仔细观察同事们怎么教,汲取经验。”课后立即听写巩固可以把基础知识砸牢,前后桌子一并组成学习小组可以调动学习气氛……其他老师们的好办法,都被张建华活学活用,汇集到她的课堂上。

“树强阅读题全做对了,真了不起,老师为你高兴!”“家豪的书写真漂亮!”“沫坤的作文进步真大……”张建华利用每一个细小的课堂环节,调动学生积极性、创造力,“课堂有没有生机,和硬件条件、区域位置没多大关系,只要肯用心,山里学校的课堂一样精彩。”

让阳光洒进每一个孩子的心田

“孩子在学校获得的不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心灵的成长。”25年的从教生涯中,张建华当了22年班主任,这个角色,说是老师,更像妈妈。

“老张妈妈”“宝贝儿”是学生们和张建华之间的昵称,不仅挂在嘴上,也落在纸上。2012年开始,张建华利用语文课日记作业,搭建起和孩子们沟通的一座“心桥”:每天有4名同学轮流写日记,其他同学在日记后跟帖,张建华则在每个孩子的日记后面写下语重心长的回应。

张建华给这种互动方式起了个名:滚动日记。

“贝多芬学拉小提琴时,他的老师说他不是当作曲家的料。达尔文在自传里透露:‘所有的老师都认为我资质平庸,与聪明不沾边。’爱迪生小时候反应奇慢,老师认为他没有学习能力。明明,在老师的眼里,你就是《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

又黑又瘦的张明(化名)上课低头不语,下课沉默寡言。因为学习成绩不好,他受尽“冷眼”,性格自卑。张建华每次走近他,这个孩子总是一脸惶恐不安。在张明的日记后,张建华写下了上面的话。

一段话,有时像一束光,照亮心灵。张明敢举手回答问题了,面对老师和同学自信了。三年后,即将毕业的张明在滚动日记中写下:“老张,您关心成绩好的学生,但您更关心成绩不好的我。课上鼓励我,放学后给我补课,写给我的话,成为了我学习生活的新起点!您更像一位母亲……”

“每一个孩子都在‘闪闪发光’,只是有时他自己感觉不到,这就需要老师的发现和引导。”张建华说,作为一名老师,对待任何一名学生,都应做到“不抛弃,不放弃”,让阳光洒进每一个孩子的心田。

在张建华和学生间传递的滚动日记,是每一位孩子的“成长日记”。仅2013、2014两年间,这样的滚动日记写了厚厚的26本,张建华为孩子们写了2000余篇、约200万字的评语回应。

几十本滚动日记,在学校图书室书架上整整齐齐排了1米多长,翻开日记,就想起学生。“这是2012届毕业生,他们跟我儿子同岁。”说到儿子,张建华顿了一下:“儿子今年18岁了,却没有一篇是写给他的。”

“张老师,我都妒忌你啦,孩子对你比对我都亲!”听着家长的“抱怨”,张建华掩饰不住嘴角的喜悦,“还有什么比学生的认可更让老师满足?”

滚动日记“教学法”出了名,取经者不断。

“张老师,我也尝试开展滚动日记,但学生们要是不认真,瞎应付咋办?”有外地老师打电话咨询,张建华跟他讲:“日记只是载体,你得走到孩子心里去,写到他们心坎上。”

日记间滚动往复的,是一颗师者之心流淌的关爱。

工作劳累,张建华一度头疼,上课不时要掐一下脑袋。一个男同学看在眼里,不知从哪里听说头疼需要先测血压,孩子当晚跟家长学习测血压的方法,第二天带着血压计来到学校,要给张建华亲手测量。

“你说,这算不算我的教学成果?”张建华笑着说。

大山不能阻隔我追求进步的执着

2017年7月,“河北省名师张建华工作室”在大园小学成立,这是我省唯一设在偏远山区乡村小学的省级名师工作室。

这里面有没有同情分?巴掌大的学校,张建华靠什么当表率引领全省小学语文教学?

论文20多篇,省市级课题5个,各级作课比赛奖项13个,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40多个……当时评委们都惊讶,乡村教师竟然能取得这样的成绩。

“一定程度上,大山阻隔了我的生活视野,但不能阻隔我追求进步的执着。”

学校、家庭“两点一线”——在这简单的生活轨迹上,张建华却忙得团团转。

白天,她的时间属于学生,上课、谈心、带班。没有课的时候,她批阅那厚厚的像小山一样的作业本。期间,还要去开各种的会议,参加学校的各种教研,“连喝水的时间都是挤出来的。”

每天下班后,办公室安静下来,张建华才开始自己的功课:坚持写一篇教学日志;读一小时的书,摘录两页学习笔记;写一页毛笔字。每周读两本教学刊物、浏览中国教师报等报纸。每月看一本教学专著,一本儿童文学。一学年内,她写出12本学习笔记、教学日志。

保定、石家庄、北京……“这些年乡村教师学习机会越来越多,每次培训我都坐第一排,听课效果好。”张建华买智能手机,就是为了便于上课拍照,她把专家的PPT一张张拍下来,反复研究。“越学越能发现不足,跟这些大师比,我们山沟沟里的老师需要学的太多了。”

独行快,众行远。

张建华时间宝贵,却不遗余力地给全校教师做引领课,给全镇教师做示范课,给全县教师做公开课。

张建华的微信朋友圈里,有特岗教师群,有教学点教师群,还有新入职教师群,视频分享、案例教学、好书推荐……就在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颁奖当天,还有特岗教师打电话求助:“要参加评优课比赛,张老师您帮我设计一下。”张建华连夜帮这位年轻的老师搭出框架供参考,还嘱咐她:“起承转合的句子要再流畅些。”

“河北省名师张建华工作室”启动一年多,张建华带领来自全省各地的7名工作室成员,公开发表论文18篇,主持、参与省市级课题研究5项,在“河北省名师张建华工作室”微信公众号推出教育教学理论指导文章78篇。今年4月,近10万字的《启航2017 河北省名师张建华工作室成长纪实》得到省考核组专家的充分认可。

名气大了,机会也接踵而来。“建华,来北京吧,这边天地更广,舞台更大。”面对各种邀约,张建华微笑谢绝。小时候家里没钱上学,父亲带着她挨家挨户借钱凑学费的场景一次次在脑海中重现。

“我不会离开太行山,不会离开山里的孩子们。”张建华说,“他们的梦想在,我就不会缺席。” (记者马 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