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公众号   更新日志   视频教程   购买积分   购买会员   购买记录      
微信新闻
本站新闻
互联网新闻

国家文物局去年批复219个主动性考古项目 执行良好

[ 发表时间:2018-09-04 13:53:56   ]



资料图:陕西石峁遗址。 田野 摄 图片来源:东方IC 版权作品 请勿转载

中新网9月3日电 据国家文物局网站消息,国家文物局管理考古项目的有关负责人近日介绍,2017年度,国家文物局共批复主动性考古项目219个,批复发掘总面积20余万平方米,覆盖30个省(区、市)、10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1家考古发掘资质单位参与工作。根据评估,2017年度的主动性考古项目执行情况总体良好。 据介绍,我国的考古发掘工作主要分为主动性考古和基本建设考古两类。目前,基本建设考古仍然是我国考古与文物保护工作的首要任务,每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实施的基本建设考古项目,约占年度考古发掘项目总数的四分之三。近年来,体现中国考古学科研水平和技术实力的主动性考古项目呈现增长的趋势。国家文物局加强对主动性考古项目的管理,组织开展了对主动性考古项目的检查评估。 近日,国家文物局管理考古项目的有关负责同志就2017年度全国主动性考古项目的实施和检查情况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该负责人介绍,主动性考古工作集中代表了我国考古工作的最高水平。近年来,随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重大学术课题实施,大遗址预防性保护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持续推进,以及高校考古专业增设、招生数量增长和行业人才培养层次的多样化需求,主动性考古项目的审批数量、发掘面积、覆盖区域迅速增长,“十三五”以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的主动性考古项目每年达到200项以上。具体到2017年度,国家文物局共批复主动性考古项目219个,批复发掘总面积20余万平方米,覆盖30个省(区、市)、10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1家考古发掘资质单位参与工作。 国家文物局对2017年度主动性考古项目进行了检查评估,并督促各地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客观、全面地评价主动性考古工作成果。根据评估,2017年度的主动性考古项目执行情况总体良好。219个主动性考古项目均提出了明确的年度工作目标、学术任务和实施计划。经专家评议和现场核查,已实施200个项目中,191个项目基本完成年初预定目标和任务。截至2018年1月,完成发掘面积17.3万平方米,完成普探1926.5万平方米,重点勘探375.1万平方米,考古调查2.4万平方公里,新发现文物点548个。 该负责人介绍,2017年度主动性考古成果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第一,学术目标明确。 2017年度国家文物局共批复28个“考古中国”项目,陕西石峁遗址、山西碧村遗址、湖北石家河遗址、湖南孙家岗遗址、浙江良渚遗址、江苏寺墩遗址、上海福泉山遗址等项目均取得重要成果,为探讨公元前4000年至1800年河套地区、长江流域的聚落形态、环境、资源与生业等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有力推动了“考古中国”项目的整体研究进展。此外,共有12个项目结合考古发掘开展了大范围专题考古调查。114个项目为大遗址保护规划和展示利用、文物保护项目实施、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与管理提供了专业意见。 第二,多学科、跨学科合作常态化,年度重要发现和研究成果丰硕。大部分主动性考古项目注重将历史学、民族学、宗教学等人文社会科学与化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相结合,在队伍组织、项目实施中,主动吸纳相关领域专家或采用相应的科技手段,最大限度地获取各类信息,科学阐释遗址的价值内涵。如浙江良渚遗址考古团队主动吸纳了水利专家,确认了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大型水利系统。陕西杨官寨遗址考古项目开展了体质人类学、病理学、碳十四测年等多学科合作研究。2017年度主动性考古项目取得了大量科研成果。 第三,考古项目管理规范,文物现场保护和安全防范措施增强。项目单位和项目负责人能够执行《考古发掘管理办法》和《田野考古工作规程》,切实做好场地布置和工作人员、出土文物标本、档案资料等管理工作。2017年度结合主动性考古项目实施,全国共建立永久性或临时性考古工作站48个,另有53个项目搭建了保护棚,为考古工作提供了良好条件。考古工地安全防范意识增强,大部分工地配备了必要的临时性防护设施、安防设备和专业人员,如江西海昏侯墓现场设置了较为完善的安防监控系统,考古工地的文物安全获得有效保障。 第四,专业化装备日益普及,最新科技手段助力考古工作。很多项目主动配备了行业最新的专业化装备,全站仪、RTK、无人机、三维激光扫描仪等勘察、测绘设备广泛使用;地理信息系统、互联网技术等逐步推广,有55个项目已建设或正在建设考古地理信息系统。利用X射线衍射测试土壤结构,采用光释光、碳-14、热释光等方法测定年代,通过拉曼光谱仪分析玉石质地,开展人骨同位素检测、DNA分析、植硅石和孢粉研究等,已经成为主动性考古项目的常规内容。主动性考古项目已经成为最能体现中国考古学科研水平和技术实力的学术舞台。 第五,人才培养成效显著,考古工地成为行业教育实践的重要基地。2017年度共有1270名考古专业人员、778名技术工人、370名地方文物干部参与了主动性考古项目,以考古专业人员为主体,涵盖技术工人、地方文物干部在内的多层次、跨区域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很多考古工地面向一线基层文物工作者开放,为地方文物干部提供了更多实践锻炼和业务提升机会。 第六,社会参与方式日趋多元,考古成果为全民共享。主动性考古项目更加关注考古和文物保护知识的普及与传播,越来越多具备条件的项目采取工地开放参观、举办出土文物展览和考古讲座、召开公众报告会、设立公众考古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方式,积极向社会各界宣传展示考古工作最新成果,受到公众广泛欢迎和肯定。 检查评估中发现存在的问题有哪些?该负责人介绍,通过数据分析研判,2017年度主动性考古项目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个别项目未能完成既定目标。由于征地拆迁未完成、经费未落实等原因,2017年度共有19个主动性考古项目未实施;因提交材料不全或过于简单,4个项目难以评估实施情况。根据专家评议和现场检查,个别项目未实现既定目标,特别是有的教学实习项目计划不周、发掘面积过小、效果不佳,影响到教学实习质量。 第二,新技术应用和多学科合作仍需加强。虽然考古装备和技术手段日益专业化、现代化,但是仍有一些项目的技术装备落后、科技人员缺乏,甚至个别的考古工地现场不具备出土文物保护条件;无人机、便携式检测设备、移动考古实验室、移动文物医院等考古专业化装备设施仍未全面普及;涉及建筑、水利、矿冶、制瓷等特殊类型遗址,多学科、跨学科合作的融合度和深度仍显不足,动物考古、植物考古、体质人类学等研究仍需推进。 第三,工地现场管理仍需规范。个别考古工地存在规章制度落实和标准规范执行不到位的问题,有的重要墓葬考古发掘现场未设置必要的安防设施,有的地方文物行政部门和考古发掘资质单位未建立项目自查制度,难以及时、准确掌握项目进展和工作情况。 第四,考古资料整理仍然滞后。156个持续多年开展的主动性考古项目中,仅51个项目已发表了简报或报告;76个项目仍在进行资料整理、计划在2年内刊布成果;27个项目未制定简报或报告整理发表计划,2个项目已经存在资料积压问题,短期内无法发表。 该负责人还表示,国家文物局将进一步加强主动性考古项目的事中事后监管,今年已经启动了2018年度主动性项目评估检查工作。同时,将继续督促各级文物行政部门和各考古发掘资质单位提高认识,严格执行《考古发掘管理办法》和《田野考古工作规程》,积极研究制定本地区、本单位考古发掘项目质量控制和检查监督机制,加大工作力度,及时发现问题、落实整改措施,确保考古项目质量和科研水平。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