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公众号   更新日志   视频教程   购买积分   购买会员   购买记录      
微信新闻
本站新闻
互联网新闻

塞罕坝:荒漠走出的“绿巨人” 游客心中的梦幻“圣地”

[ 发表时间:2017-08-27 17:51:10   ]

“这里是我心中美丽的绿色‘圣地’。”30岁的屈雅萍第一次来到塞罕坝林场,就喜欢上了这个地方。

每年七八月份,是塞罕坝林场最美的时节。一眼望不到边的林海迎着骄阳,被浸染成不同颜色。公路旁的草甸上,点缀着五颜六色的山花,宛如梦幻中的景象。

塞罕坝林场年均无霜期只有64天,极端最低气温零下43摄氏度,平均每年有7个月被积雪覆盖。每年夏天都是游客高峰期,年均游客人数达50万人次,每逢周末,景区的酒店总是“一房难求”。

位于河北省承德市的塞罕坝林场,与内蒙古高原相接。“塞罕坝”系蒙汉合语,意为“美丽的高岭”。历史上的塞罕坝森林茂盛,水草丰美。后随着开围放垦肆意砍伐、山火不断等,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几乎退化成“林木稀疏、风沙肆虐”的荒原沙地。1962年,为改变“风沙紧逼北京城”的严峻形势,原林业部在河北北部组建了塞罕坝机械林场。

如果不是参观了塞罕坝林场展出的发展史,保定游客屈雅萍怎么也想不到这里曾是一片荒漠。在城市中生活的她从未见过面积如此大的森林。她说,看见朝阳徐徐从林海中升起,呼吸着带有松树独有清香的空气,“感觉心灵被净化了”。“我无法想象,这55年间,他们(塞罕坝林场创业者)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和牺牲。他们的精神值得敬佩。”

55年的时间里,几代塞罕坝人在荒漠中建起了112万亩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场。森林覆盖率从1962年的12%提高到如今的80%,每年释放的氧气可供近200万人呼吸一年;栽种的树木按一米株距排开,可以绕地球赤道12圈。

今年67岁的北京人赵英臣在儿女的陪同下驱车从北京来到塞罕坝林场。十几年后旧地重游,赵英臣不住感叹,塞罕坝不仅树木越来越多,针对游客的服务设施也愈加完善,“十几年前,在林场找个饭店都不容易,现在景区内建有多家宾馆和农家乐”。

这个周末,来自上海的盛先生带着妻子来到塞罕坝林场。他拿出手机向记者展示微信朋友圈,朋友们都在“晒”上海的蓝天白云。他说到了塞罕坝,才发现这里的天更蓝,林更美,塞罕坝林场是“人和自然之间的互相修补,是文明的进步”。

假期即将结束,屈雅萍将要回到城市工作,对于同塞罕坝的离别,屈雅萍很是不舍,“我希望中国能多建几座塞罕坝”。

屈雅萍的愿望正在逐步实现。近年来,中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正重回中国大地。中国提出再建三个“塞罕坝”,计划在河北北部地区再建三个总规模521万亩的生态林场。在中国的土地上,绿色正在蔓延。(完)

编辑:【唐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