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公众号   更新日志   视频教程   购买积分   购买会员   购买记录      
微信新闻
本站新闻
互联网新闻

联合办公如果变成“烧钱”游戏 谁会笑到最后?

[ 发表时间:2018-08-09 14:36:34   ]

从这个过程来看,估值的确在不断增长。但是,大概从A轮融资开始,氪空间融资的间隔周期有变得越来越短的趋势,A轮到A+轮之间,间隔了10个月,但是,从A+轮到第一笔战略融资之间,间隔了8个月,从第一笔战略融资到第二笔战略融资之间,间隔了不到2个月。

这个明显变短的融资间隔,说明什么?我们可以先看看,同期氪空间在市场运营层面都做了什么?有一句话,是创始人刘成城说的,非常有代表性,他说,氪空间让更多的“屌丝搬进写字楼办公”。对于创业者而言,这是一句非常有煽动性的口号性语言,现实当中看,氪空间也确实如此,不少新开的场址,都进了甲级写字楼。

不少做写字楼运营的人曾私下跟我提起,氪空间和一些联合办公空间运营企业,给他们报出的报价,一度令他们非常“吃惊”。他们也一度思考,在这样的价格下,联合办公如何盈利,到最后,他们也只能得到一个答案,因为这背后,是裹挟资本形成的局面。

这和共享出行的初级阶段,表现得非常相似——当年滴滴快滴“打车大战”,共享出行平台企业给与用户、司机两端高额补贴,用户打车几乎不花钱,甚至在有的情况下,打车还能挣钱。正常的商业逻辑已经无法解释这种”平台补贴”的模式,这背后,事实上是资本驱动,补贴,是资本给予。

回过头来看,联合办公空间,无论是WeWork在北京进驻的三里屯太古里北区,还是氪空间进驻的一干甲级写字楼,其终端用户往往面临两个局面:一是要承受更高的租金;二是,如果他们租金水平是可以承受的,或者说是较直接进入甲级写字楼更有优势的话,那么,就是资本向其提供了租金层面的补贴。

需要意识到的问题在于,联合办公空间发展阶段和所处的中宏观经济环境,与共享出行初级阶段时的环境大有区别。当时,货币市场环境十分宽松,用直观一点的话说,就是市场中的钱很多,多到拿着钱的投资人很着急,这在客观上也造就了滴滴快滴大战中的“烧钱盛景”。

但是,联合办公空间领域的初级阶段,却不能简单类比。联合办公空间领域刚进入初级阶段不久,整体经济环境就进入了“去杠杆”阶段,市场中的资金环境,已经与滴滴快滴大战时间不可同日而语,直观地说,就是市场中其实没有那么多钱可供“烧”。

除了环境的变化,还有两点不同必须注意:

第一,共享出行的“场景”是生活场景,其连带的消费行为,本身便是高频。所以,裹挟资本补贴的烧钱大战,可以使之形成一个场景,也就是使用习惯,这个使用习惯日后也是高频的。但是,相比于出行,联合办公领域的场景,是相对低频的,烧钱烧出的场景与习惯,将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实现变现,是一个问题。

第二,共享出行高频背景下,单次消费的支出,是相对小额的。这种特点,决定了来自资本的“补贴”变少,甚至取消之后,市场是拥有一定承受力的,这种承受力会使这个烧钱烧来的使用习惯得以延续。当然,相比于出行,办公的支出,是大额的,这就使得用户对补贴的敏感度提高,一旦补贴下调或者取消,对“习惯”的冲击就会变大。

看懂这样的逻辑,就会明白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联合办公的自身特性和所处的整体环境,都无法单纯完全复制共享出行初级阶段的方法,通过烧钱获得用户。所以,当通过资本补贴(即烧钱)的方式,把原本支付能力不能进入甲级写字楼的用户“送”入甲级写字楼后,就埋下了资本补贴不能持续之后带来的用户续租、持续性的风险伏笔。

这个问题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表现在另一面,就是“盈利能力问题”。获得用户、获得市场占有率的最终目的,在于变现——盈利,这是所有商业模式的核心,即便在共享领域,也是如此。

我认为,无论是来自先进国家的WeWork,还是其“本土的第一对手”氪空间,都即将面临同样的问题。在资本支撑下进入更多的甲级写字楼后,如果不能盈利,在当前市场环境下,资本支持的持续性,也要划上问号。试问一句话,哪位联合办公空间的创始人拍着良心都来说说,融资是不是越来越难?投资人的要求是不是越来越苛刻?

这应该就是氪空间虽然估值一直上升,但是融资间隔越来越短的原因所在——进入的高等级写字楼越多,成本就越高,花费就越大,就越需要融资。同时,盈利能力这个问题,解决起来就越来越难。

拼多多上市之后,备受售卖山寨产品的质疑,市场上有句话,叫“淘宝走过的路拼多多果然也要再走一次”。其实同理,在烧钱获得用户——提升盈利能力这条路上,共享出行曾经走过的路,联合办公恐怕也要再走一次,如果这个领域内的创始人不意识到这个问题,单纯把规模扩张摆在重要位置的话。

来看看滴滴和摩拜和OFO,有两点请诸位不要刻意忽视掉:

一,根据媒体披露的情况,即便在中国内地打败了他的“前辈”Uber(优步),尽管创下了250亿美元~270亿美元的营业收入,但是,滴滴的亏损,仍达到3~4亿美元,而其2018年的目标,则是全力冲刺盈利。

二,共享领域的后起之秀摩拜单车、OFO,也是如此,在花费了巨额的投资之后,共享单车领域几乎看不到盈利的希望,面对的是100%全行业的亏损的状况。除了排名靠后的几家共享单车企业破产之外,行业领军者的创始人,也不得不被迫卖身出局。

这些“榜样”在盈利方面如今的境遇,应该是一个警钟,盈利能力问题不解决,恐怕等待联合办公空间的,是一样的结果。

还有一句不好听的话,我还是要说一说,联合办公空间烧钱规模扩张的模式,实际上暗含着另一层逻辑,即尽快上市。没有哪个联合办公空间的创始人,不对在交易所敲钟抱有各式各样的憧憬,但这种憧憬,在没有盈利能力建设的情况下,几乎可以说与“甩锅”无异,一个不能盈利的企业上市,实际上是把麻烦甩给了市场,对规模故事的编写与追求,其实就是要把上市之后的公众投资者当接盘侠。

问题是,自从小米在香港破发这个标志性的事件之后,市场也变得更加聪明与理性了。“锅“不是那么容易甩的,一个不会赚钱的企业,想继续靠规模与占有率的故事实现创始人的“撤退”,这样的模式,恐怕也难以持续了。

这样一来,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和面对,盈利能力这道联合办公的生死门,已经摆在了面前,过也得过,不过也得过。至于怎么做,请各位创始人自己看着办吧,这是战略问题,是你们的职责所在。

好好想想。别假装听不见滴滴摩拜、OFO敲响的警钟,也别再幻想下一茬的韭菜们没有进步了。别再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