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公众号   更新日志   视频教程   购买积分   购买会员   购买记录      
微信新闻
本站新闻
互联网新闻

风骨千秋大漠魂 一一读王汉冰胡杨摄影作品有感

[ 发表时间:2018-07-20 14:50:06   ]

为什么这样讲哩?我对汉冰的作品不敢说全部吃透了,但我确实是用心去感受了不少东西,如果说他的摄影作品以前只是记叙文,说明文,而现在的作品更象随笔,散文诗。他在长期的拍摄中学会把自己的情感、思想融入胡杨中,深切体会感悟、理解胡杨本身所蕴含的的迷人魅力。通过镜头把这些原素提炼出来,再用凝练简洁的摄影语言,恰好的拍摄手法叙述出来。

那些几乎己倒卧在地,扭曲变形,虽匍匐着身体却凝然不动的枯死胡杨,更象将军般的威严。有的还没有全部躺在沙地上,而根部已全部裸露,呈奄奄一息状,树干龙蛇一般,却在那老干的粗枝上蓬勃地又生发一枝绿色的希望,原来它的树皮担负了根的使命,汲取水分,喂养那一脉生命。这生命向天穹昂首仍不失魂魄。它们在荒漠戈壁上书写着大自然的造化,乃至生命的顽强。是的,是顽强生命力最典范的再现。在它们的履历中从不怨天尤人,更不哀鸣悲嚎,始终缄默,历经再多苦难也绝不呻吟。它们不倔不挠,与恶劣的环境抗争一生,以赢得一份生存和灿烂的权利。

汉冰自己也从不爱多言,他只会用镜头说话,用镜头诠释胡杨三千年精神所在。他对胡杨的描述已经升华为一种散文诗般的印象写意。中国传统绘画的技巧被他借鉴,国外油画大师们大胆、超脱的用色被他吸收,在不懈的探索中他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用诗人的敏感细腻和深沉进行心灵的表现,这种内功的修炼,充满东方哲学的思考,充满原始的宁静和大美,特别是那些看似“书卷气”特别浓厚的中国水墨画般的画面,充满激情地泼出天地原始的混沌状态,宇宙间的万物化为半抽象的形式符号。而那些油画般的作品,绝对没有落入西洋画的陈套,也没有受浮澡之风的影响,他的创作是严肃认真的。他用东方人的眼光看世界,以东方人的独特视角和思维方式解读世间万物。

我在写这篇文章时,曾经用微信和他探讨过一些东西,我说:你多年来的良苦用心,今天已经有了丰厚的回报,接下来你打算如何选择新的挑战?他对我说:我没有別的选择,在拍摄胡杨的艺术探索之路上,我始终在寻找,寻找什么?连我自己都说不清楚,我想那应该是一种能够接通古今、连接东西方、接通天地人、心灵与生命的桥梁!

听了他的回答,我无语了。不过我是真心期待着汉冰始终把胡杨摄影作为一项工程去做,这一方面从他的作品中可以读出。他对胡杨的那份无限热爱呵护与尊重之情溢于言表。艺术品最忌雷同,强调个体的独创性。哪怕再完美的艺术品,重复多次也会失去光彩而显得苍白。这意味着艺术家本人的文化底蕴是否深厚?作品的视角、用光、构图这都是外部表现形式,然而,艺术品的独创,又绝对不仅仅局限于外部表现形式,能够引发人们产生共鸣震撼的,往往在于作品本身蕴含着与众不同的感悟与思考。这就需要超人的睿智,加上深厚的理论素养不断的充电了。

文章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老子“知白守黑”之语,我且不念其有何深意,只是俗而化之:“知白守黑”。守白,何尝不是守住自己的纯真,守住自己的纯朴,守住自己的纯一。当今社会,过于浮躁喧嚣,欲守住一点本真的东西,实在太难了。

广袤的大漠戈壁,毕竟是荒凉的。汉冰的故乡是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洲腹地尉犁县,该县地处塔里木盆地的东边沿,是古代西域尉犁国、渠犁国、山国等国地。西汉时期为尉犁国地,亦称尉黎,隶属西域都护府。东汉后为焉耆国所兼并。唐设渠犁都督府。元明时期称“罗布淖尔”(维吾尔语,意为“皮匠”,显然因孔雀河流经该地而得名)。随着罗布泊的干涸,历史上曾经居住在罗布泊岸边以渔猎为生的罗布人迁移该县,那里是罗布人最集中的绿洲地区。

我多年前带领中国文物学会世界遗产研究委员会、新疆大学、《中国文物报》社等单位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在自治区政府、文化厅的安排下,对全疆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时去过那里。不过我至今记忆的深处,那里缺水,生物环境令人担忧。在一望无际的沙漠中,除了砂粒的堆积,只有那些芨芨草、红柳、胡杨林,顽强地点缀着这那片荒芜之地。有人说,沙漠是大自然造化中的一座废墟,是时空的死角。但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们,总能以自己的睿智去改变生存的环境。汉冰电话中告诉我,现在尉犁县的变化很大,他请我乘新疆的城际铁路从吐鲁番直接到库尓勒市下车,非常方便。凭借现在中央对新疆经济发展的好政策,加上现代科技的发展,我深信那里变化一定很大。但我就是无法解释,汉冰当年怎么可能在那个角落里,做出这么一件令人震惊的壮举!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不灭的信念?

我之所以从黄彬先生手上接受下这个活,绝对不是因为我和汉冰的关系有多深,为小兄弟吹喇叭、抬轿子。说实话,我们至今还没有见过面,这是通过黄彬先生的介绍,再看他的摄影作品,令我从内心深处震撼后感到,在敬重他的前提下,必须接受他、了解他、解读他。对汉冰这个人,这个生活在那种恶劣环境中的小人物,怎么可能创作出如此多的、震撼世界的摄影艺术作品?这个不解之谜,半年多来一直逼着我,每天晚上睡觉前,必须读放在床头柜上他的摄影作品照片,愈看愈觉得这些作品所能打动人之处,必属心灵的力量和真诚的奉献。摄影家在那么艰难险恶的生存环境中,始终不渝坚持用心做事、用心真诚的经营自己事业,这太难能可贵了。

人间事物,学历可以假造,胸臀可以假造,科技能插上手的东西都可以假造,唯有真诚保真。他所有的作品就是最好的见证。谁能想到,在浩瀚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边缘地带会走岀这么一位坚强的汉子,他的生活虽孤独寂寞,却在不经意间让一缕阳光抚平坎坷,让生命从胡杨林的忧伤中却获得了荣耀。多少个日日夜夜苦寂的守望中,年轻的心变得一天天厚重起来,无论在哪个寒冷的夜晚,心,都能让烟波浩渺静享安详。无数个晨曦的霞光中,他捧起相机,湛蓝的天空那样纯净,他用最原始的呼唤喊醒沉睡的大漠,汗水浸透的衣裳,在寒风中变得淸凉。

生态摄影艺术只能求真、向善的同时,不能忘记塑美。单纯的义愤填膺之辞和人道主义呼吁,并不能给人以更多更深的启示。生态摄影的优势在于它为摄影家提供了更广阔的艺术空间,以进一步反思人类文明的弊端,但前提是摄影家必须克服盲目趋同的心态,尽快从一味的情感宣泄和浮躁的攻击咒骂中摆脱出来,对伴随人类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生态问题进行更为理性、全面的剖析与反思,并努力为人类走出生态困境寻求可能的出路。

从这一意义上来说,生态摄影家们做到“心中有数”比“胸中有情”更具建设意义。生态摄影在强调“悲天”的同时,不能忽略“悯人”。由快速发展的工业文明所引发的生态危机是生态摄影产业的现实背景,这危机包括自然生态危机和精神生态危机:一方面,对自然资源竭泽而渔式的开发利用使人类正在失去可以安顿肉身的物质家园;另一方面,自我意识极度膨胀所导致的精神危机又使安放灵魂的精神家园离人类越来越远。而生态摄影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视觉冲击批判根深蒂固的人类中心主义和展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理想境界这正反两方面的努力,最终养成大众的生态意识和科学的发展观,建构起真正和谐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重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与重获人类内心的宁静祥和是生态摄影家必须同步达成的使命,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我讲的太多了,还是留下些空间让众人去评赏、去追问!陶渊明的诗句:“结庐在人间,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偏。”在人海中“结庐”,车马喧怎么躲?好在诗人自答:“心远地自偏”。只要精神远离喧嚣,一切都会清静下来。接下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家庭院里虽没有篱笆,更见不到南山,而各种菊花却开得真艳……2016年11月11日於姑苏春华苑书乐斋(作者/丹青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古建筑保护联盟副主席,2016年11月11日於姑苏春华苑书乐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