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公众号   更新日志   视频教程   购买积分   购买会员   购买记录      
微信新闻
本站新闻
互联网新闻

成“码头”之大 创“源头”之新——第35届“上海之春”闭幕

[ 发表时间:2018-05-17 20:32:52   ]

中新网上海新闻5月17日电 第35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以下简称“上海之春”)17日晚落下帷幕。在为期三周的音乐节里,66部(首)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上海标识度的原创新作,134名才华横溢的音乐、舞蹈新人从这里启航,走向全国、走向世界;5场代表国际一流水准的名家名团演出在这里登陆,走进中国、走进亚洲;来自国际国内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们集中献演了37台音乐舞蹈节目,吸引了几万名中外观众走进剧场;几千名艺术家走下舞台,走进地铁、走进商圈、走进社区,走到百姓身边;4所音乐院校敞开大门迎来了几万名艺术爱好者前来参观体验;几百万“网民”在线观看了演出精彩直播和录播,参与了丰富多彩的互动活动。这个春天,“上海之春”注入新活力、擦亮老品牌,开启了转型再定位的新征程。

面向新时代  广聚天下才

让全中国、全世界的优秀作品,都能到“上海之春”的舞台上来交流汇演,是音乐节从创办伊始就已明确的定位。在新形势下,对标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加快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总体要求,“上海之春”秉承理念,既注重把国际“一流”请进来,更注重将国内“最好”和“上海制造”推出去。

经过历届的发展和积累,“上海之春”在重大主题、新人新作、经典传承、成果交流、学术研讨、艺术普及和群众文化等方面,形成了《海上新梦》(12届)、专业舞蹈展演(5届)、舞蹈新人新作展演(5届)、《锦绣中华》(2届)、“向大师致敬”音乐会(5届)、“上海民族乐团”演出季(14届)、“mini”音乐节(6届)、“管乐艺术节”(11届)、《戏曲作品音乐会》(9届),音乐剧发展论坛(7届),艺术院校开放周(4届)等一批特色鲜明的子品牌,并逐渐形成规模优势,推动品牌知晓度和集聚力齐增共长。

得益于此,本届音乐节不仅汇集了上海爱乐乐团、上海交响乐团、上海民族乐团、上海芭蕾舞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江苏省演艺集团交响乐团等上海本土及全国最具实力的艺术团体,以及余隆、谭利华、谭盾、廖昌永、石倚洁、黄英等一大批从上海走向世界,并赢得国际声誉的中青年艺术家的最新成果,还吸引了众多享誉海内外的艺术团体与艺术家前来献演。欧洲嘉兰古乐团、汉堡议会音乐家古乐团、莫斯科大剧院歌剧院、美国太平洋交响乐团、著名指挥家娜塔莉斯图茨曼及其室内乐团更是将他们登陆中国的首演、首秀、首站放在了“上海之春”,充分表明他们对“上海之春”平台和上海文化大码头的信任与信心。

力推原创新作  涵养文化“源头”

秉承“力推新人新作”的办节宗旨,“上海之春”始终不遗余力地为大批新人新作(每届平均占比都在30%以上)提供展示交流平台,努力孵化原创佳作。本届音乐节以集聚在上海大码头的全球优质资源为支撑,不断提高集成、配置能力,创作并世界首演了一批兼具民族性和国际性的原创新作。例如,开幕演出《谛听天籁·中华创世神话原创作品音乐会》在“追溯中华文化之源”的主题统领下,集结八位来自上海本土、北京、天津和奥地利的中青年作曲家,创作推出八部音乐风格各异的交响作品,并融合沪上知名艺术家和表演团体,以朗诵、合唱、独唱、钢琴等多样形式跨界呈现;与首届《锦绣中华—西南魅力音乐会》纯粹的集中式展示不同,《锦绣中华—西北风情民族管弦乐音乐会》不仅是上海与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五省一市音乐资源的一次大集成、大融合,更是民族音乐呈现方式上的一次创新升级;由上海爱乐乐团与美国费城交响乐团联合委约的《龚天鹏第十交响曲“京剧幻想”》,在艺术形式上实现了中西方文化精华的珠联璧合,在演出阵容上实现了两地顶尖演奏家的强强联手,在传播方式上实现了国际国内同步直播,是用国际语言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有益尝试;芭蕾舞剧《睡美人》集成本土院团创作力量与国际编创专家团队,对标世界一流进行全新创作,最终呈现出上海版的华美巨制。四场演出对资源集成、配置和融合的方式,将成为未来进一步激发“上海之春”品牌原创力的重要措施之一。

彰显民族特色  重在文化传承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本届音乐节中的很多参演作品都体现了对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是艺术家们用美妙音符和优美舞姿发出的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动员与告白。例如,本届音乐节的开闭幕演出,创作灵感均来自中华创世神话故事,被媒体评论为“自远古神话中汲取营养、烙印传统文化基因的交响乐作品”,更有众多圈内外人士和爱乐者被迅速“圈粉”;创办于2017年34届“上海之春”的《锦绣中华音乐会》,今年以“西北风情”为主题,邀请一批国内出色的青年作曲家全新创作,且在大型民族管弦乐团的演出中,加上西北代表性的民间演奏家、演唱家原滋原味的表演,展现了多姿多彩的西北五省地方风情。参演艺术家、陕北说书非遗传承人高永原先生表示,“此次大型的呈现方式无疑对陕北说书的推广助力颇多,将对他在今后推广陕北说书产生深远的影响”;作为全国首次对非遗传统舞蹈保护成果的集中展示,《民族瑰宝舞之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舞蹈展演》不仅汇聚了全国近300位非遗舞蹈传承人和从业者同台献艺,还吸引了近百位专家学者开展论坛研讨,演出网络直播更是吸引了143万网友热情“围观”,彰显了民族文化的强大凝聚力。此外,《古月·新声——陈应时解译敦煌古谱音乐会》、《牡丹亭之梦的十二个瞬间》、跨界融合创新交响民族器乐剧--《笛韵天籁》等演出,都是对传统文化的开掘和再创造,民族特征和时代特色兼具,体现了当代音乐思考与传统文化的奇妙“化学反应”。

致敬经典  力推新人

“上海之春”历史悠久,至今已推出了近千部( 首) 新作品,其中一批已经在我国音乐史、舞蹈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或成为传世经典,这笔宝贵的财富是“上海之春”的立“品”之本。不断地通过演出来打磨、推广,不断地赋予其时代的价值和意义,是传承好这笔财富的关键。《向老艺术家——陆在易先生致敬音乐会》“主角”陆在易表示,“一个好的作曲家,不在于他创作了多少作品,只要有一两首(部)作品能流传下来成为经典,就很了不起。”为了每位艺术家的这“一两首”经典,“上海之春”在2015年创立“向大师致敬音乐会”,并结合重大时间节点或艺术家周年纪念,陆续推出了向冼星海、黄贻钧、周小燕、闵惠芬、俞逊发、吕其明、赵季平致敬音乐会,体现了“上海之春”深厚的底蕴、内涵和独有的品牌标识。

青年作曲家、演奏家和青年编导、舞蹈家群体的崛起,是“上海之春”品牌永葆青春的源动力。众所周知,朱践耳先生写作《英雄的诗篇》时是37 岁,吕其明先生创作《红旗颂》时是36 岁,何占豪和陈钢在写作《梁祝》时还是上海音乐学院的青年学生,闵惠芬一举夺下第四届“上海之春”全国二胡演奏比赛桂冠时,还只是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年仅17 岁的学生。为了从源头上激发“上海之春”的活力,本届音乐节的大部分参演项目都采用了新老融合的方式,大量启用年轻艺术家担纲作曲和编创,让“老品牌”焕发了青春活力。例如,《第十交响曲“京剧幻想”》的作者龚天鹏是90后,民乐新概念交响作品《牡丹亭》的作者郭思达是80后,《锦绣中华—西北风情民族管弦乐音乐会》的部分曲作者李玥锦、韩闻赫则还是艺术院校在校学生。《他们在跳舞——上海青年舞者优秀作品展演》,不仅汇集了黄豆豆、吴虎生、朱洁静、王佳俊、侯腾飞、谭一梅等中青年舞蹈家的新作,大批90后、00后编导、演员的原创作品也集体亮相,展现了上海舞蹈的青春活力和未来潜力。

注重跨界融合  突出以文化人

为人民服务是文艺永恒的主题。为了满足新时代人民大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本届音乐节不仅注重打造高品质的文艺作品,而且注重从需求方策划导赏活动,借助“跨界”、“混搭”的丰富形式,引导观众欣赏艺术,让艺术更好服务人民。例如《谛听天籁·中华创世神话原创作品音乐会》、《锦绣中华—西北风情民族管弦乐音乐会》将音乐、诗歌、摄影等不同门类的艺术形式跨界融合,让观众对作品及其所蕴含的意义有了更好的解读;《笛韵天籁音乐会》、《交响组歌 大运河畅想 》通过艺术与技术的跨界融合,拓宽了音乐原有的艺术空间,提升了可看性。此外,音乐节期间还举办了参演艺术家“进地铁”、“进商圈”、社区音乐会等主题活动,以及艺术教学成果展示活动及艺术教育展演活动,并注重在内容与形式上更贴近不同年龄层群体的欣赏习惯和欣赏需求。其中,每年一度的“管乐艺术节”继续走进上海地标,走进园区、社区、校区、广场;艺术教育展演栏目推出《小星球音悦会》等多台面向少年儿童的专场演出,“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开放周”、“上海师范大学艺术展示周”、“上海大学音乐学院素质教育成果展示周”、“同济大学音乐与表演艺术成果展示周”、“古筝艺术周”等系列主题活动,面向在校大学生和公众免费开放,积极配合做好美育教育的普及工作。与此同时,这些活动还通过微信预约领票、抢票,文化云小测试,网络直播等方式吸引了几百万人次的“网民”参与其中,真正做到“文化惠民、文化为民、文化乐民”。

文艺要服务人民,更要在服务过程中引领大众,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届音乐节上,原创歌剧《贺绿汀》、《原创歌剧 晨钟 (音乐会版)》等作品,从上海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中发掘素材、汲取养分,以艺术为载体抒情抒怀,助推城市精神融入城市血脉。围绕改革开放40周年,同时积极响应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在希望的田野上--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合唱音乐会》集合了20支来自长三角三省一市非职业合唱团的1300位成员,以一系列贯穿改革开放40年进程、深受大众喜爱的代表性曲目为线索,唱出了改革开放40年的波澜壮阔,在全体参演演员和现场观众中产生了强烈共鸣。本次活动也是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第一次在“上海之春”的舞台上实现艺术的大联合,文化的大合唱。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届音乐节大量启用年轻艺术家的举措,也吸引了大批年轻观众走进剧场。面对台下80%的年轻乐迷,《龚天鹏第十交响曲“京剧幻想”》首席小提琴、费交元老级的小提琴演奏家赫罗尔德感慨:“从作曲到指挥,从乐手到乐迷,上海交响舞台充满着朝气和活力,看到交响乐的希望和未来。”

当前,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集结号已经吹响,“上海之春”作为新中国创办最早的音乐节,有着近60年历史的老品牌,如何在新时代转型升级,重新擦亮、焕发活力,可以说在本届音乐节中有了一些初步的探索。未来,“上海之春”将继续在弘扬好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品牌的时代性、人民性和创新意识,着力抓好“打造海纳百川的文化码头”’和“力推新人新秀新作”两个内驱力,进一步聚焦历届中国优秀音乐作品、少数民族优秀音乐作品、全球优秀音乐人及作品和面向大众的国际音乐文化交流活动,努力打造一个名家名团云集、优势资源集聚的码头,一个集创展研为一体、精品力作涌流的源头,一个立足长三角、辐射全中国,在国际上具有较高知晓度的上海文化品牌。(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王笈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