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公众号   更新日志   视频教程   购买积分   购买会员   购买记录      
微信新闻
本站新闻
互联网新闻

记额敏农民诗人张希和的诗词情怀

[ 发表时间:2018-04-25 16:37:25   ]

中新网新疆新闻04月25日(柳鹏、董斌)“惠农免征农业税,条条决策富万民”、“欲问党恩有多深,蘸干海水写不尽”、“合作医疗全覆盖,老弱病残有福音……” 这些动人的诗词来自额敏县上户镇库尔布拉村四村一位普通农民——张希和。

执着追求文学梦

今年71岁的张希和出生于甘肃民勤,自幼爱好文学,小学五年级时,张希和写的作文,语文老师经常在班上提出表扬,让张希和坚守了一份对文学艺术的执着追求。

小学毕业后,张希和接过了祖辈的锄头在家务农,失去了读书的机会,但他从未放弃文学的梦想,白天下地劳作,晚上就在油灯下如饥似渴地阅读借来的书籍,还经常不顾别人的眼光,去田园采风。“那段时间很渴望读书,但家中姊妹5个要生活,条件不允许。”说起自己的苦难童年,张希和充满了感慨。

为了摆脱家乡的贫穷和山村的落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1964年,张希和加入了支边行列,孤身一人来到额敏库尔布拉村四村,生活翻开了新的一页,也丰富了张希和文学创作的土壤。

从此,张希和为自己编织了一个诗人的梦,不论是在村里当队长、在县公安局当翻译,还是耕躬田园,身上始终装着笔和本,经常在田间劳作时将自己感受到的以及新农村建设中的感悟写下来,在夜深人静时一字一句组成诗词的雏形,再加“打磨”,形成了一行行具有乡土味道的诗词。被村民们尊称为“草根诗人。”

“人生要务诸多业,忠于党国孝爹娘……” 这是张希和创作的题为《中秋有感》的诗词,也是他的“处女作。”“当时把作品寄给了《中华诗词优秀作品选》编辑部,稿件寄走后,天天都盼着能收到回信,很幸运的是,选中了自己的拙作,当收到刊用通知的时候,心里真激动。”说这番话的时候,透过张希和的眼镜,记者能清楚地看到他眼角闪动的泪花。

生活是多姿多彩的。50多年来,“第二故乡”的自然山水和发展变迁,为张希和的诗词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和源源不断的灵感,也引领他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为了弥补知识的不足,张希和每年订阅人民日报、新疆日报、塔城日报、中华诗词、长白山诗词等报刊,购买了3台相机,先后花了7万多元,并通过自学,获得了石家庄文学、新闻专业学位。

如今,张希和总会说,自己最大的感受是:不言放弃,坚守了一份对文学艺术的执着追求。

笔根不辍颂党恩

写诗,对张希和老人来说是一种享受。

改革开放后,张希和看到家乡的变化一年一个样,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村民们日子越过越红火,每当内心涌动创作灵感的时候,他就拿起笔,尽情来歌唱美丽的家乡。

“我每写一首诗,从构思、撰写、修改、定稿,都反复推敲,为做到完美,一篇稿子我需要修改四五遍,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我都反复斟酌,睡前我把稿子放在枕边,晚上做梦都是写诗词。”张希和说。

每当耳闻目睹到新鲜事物,浑身上下就迸发出一种创作的欲望,在田里劳作时,只要产生灵感,张希和就会放下手中的活儿,或坐于田埂旁,或坐在树荫下,赶紧抓住脑海里飘飞的诗意,化为文字。有时忘了带本子,张希和就将偶得的诗句写在胳膊上,写在树叶上,回家后,他再进行整理,让自己回到诗词的意境里,好好醉一回。“每次这样,都感到前所未有的畅快。”

2011年5月,张希和的妻子因病去世后,他有时候睡到半夜,突然想起一两句词句,就立即爬起来记下,然后整夜整夜琢磨,反复修改,就这样用农民的语言,农民的感情,写满了厚厚的60多本手记、10多万字歌颂党恩的诗词。

其中,创作的《中秋有感》、《岁月感赋》等1000多首脍炙人口的诗词,在《中国梦之路》、《中华诗词优秀作品选》、《中国历代诗词家辞典》、《中华诗人潇湘行优秀作品选》、《铭记历史》、《首届中华诗人国庆之旅作品选》发表。其成绩也得到各界的认可,先后成为尧乡诗词、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名芽文学社社员。

2013年,张希和获全国中华诗人纪念毛主席诞辰120周年潇湘行一等奖,从此每年参加诗会活动并获得多次一、特等奖。同年,还被全国中华诗人潇湘行组委会授予“当代爱国诗人”。2016年,又被评为“当代诗坛之星”称号。

这之后,张希和写诗的兴致更加浓厚,从以前每月三首增加到每月十首。每次参加村民代表会议时,他都会朗诵自己新写的诗词,与大家共勉。

“他的诗词字里行间都散发着浓郁的乡土风情和泥土的芬芳,读他的诗词,我麻木的心灵会苏醒,我结茧的情感会鲜活。” 不久前,额敏县国土资源局驻村工作队队长苏同军与张希和交流时,发出这般感慨。

甘做义务宣传员

搞文学创作是一件辛苦的事,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更需要有激情与灵感。虽然张希和已是古稀之年,不会电脑、微信,至今手写邮寄,但他精神矍铄,身体硬朗,创作热情丝毫不减。

“意志在胸笔在手,理想未筹誓不休。日月迅跑光阴迫,岂作庸人混百秋。”这是张希和老人为自己创作的自勉诗词。

“每天除读书、看报、拉二胡、搞创作,还在院中种植蔬菜瓜果,养殖家畜家禽,修剪院中种植的6亩树木,甚至还种植家中的27亩口粮食地,保持着质朴的农民本色,享受着诗意的农村生活。”张希和谈到。

“院中种植的树木37年了,每年浇水的水费3000多元,尽管这样,有人给了20多万元我也不卖。我种树,不是为卖钱,是为子孙后代留下生态资源。”直爽、厚道的农民张希说,“今年又在院子周围购植了1000多棵杨树。”

“我写诗词,不是为赚稿费,如今许多农民富了,在精神上也要有所追求,有所寄托,我是家乡的草根诗人,见证了家乡额敏的发展变化,对这片家乡的热爱与眷恋,一直激励自己不停地创作,写家乡的山、家乡的水、家乡的人和家乡的情,过去没有懈怠,现在也没有停止,今后只要干得动,就用笔一直写下去,做好农村精神文明带头人和传播人。”

额敏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郭万贤评价说,诗词让张希和多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故乡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在他的笔下都拥有了别样的“生命力”,让他更加热爱脚下的土地,为心灵传真留影,在他身上有了不起的底层文学精神,他就像一颗种子,不断努力地汲取周边养分,等待并迎接破土而出的那一刻喜悦。

这就是张希和,一个爱好专一、热爱生活的农民诗人,一个喜爱文学、钟情家乡的歌者,他用勤劳与智慧,用激情与灵感,用饱蘸乡情的作品为文字百花园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编辑:闫文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