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公众号   更新日志   视频教程   购买积分   购买会员   购买记录      
微信新闻
本站新闻
互联网新闻

艺术与商业融合发展 中国民宿日渐走红

[ 发表时间:2017-08-17 11:12:46  作者: 发布时间:2017年08月17日 11:12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08月17日 11:12


图为西塘民宿“云来集”内景。张 莹摄

  中国民宿为何日渐走红

  王俊岭 张 莹

  暑期之中,文化休闲消费升级,作为外出旅行重要载体的“民宿”也开始日渐走红。据了解,“民宿”发源于英国,是指利用自用住宅空闲房间为外来游客提供住宿消费的一种形式。近年来,民宿与互联网思维、文化IP理念相结合,呈现出艺术与商业融合发展的色彩。专家指出,在现代居民文化休闲消费多样化和精细化的背景下,民宿依托当地特色文化和自然景观所带来的独特消费体验,是其日益受到认可的重要原因。

  艺商结合共同发展

  不久前,笔者在浙江嘉兴的西塘看到,小小的古镇内民宿遍地,游人如织。“和酒店不同,民宿想要做到的就是给游人以家的温暖。消费者可以在民宿里消磨时间,喝一盏掌柜泡的功夫茶,或者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去水街转转,等大家回来我们的古琴雅集就开始了。”民宿“云来集”的店长小梦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

  据北京旅游协会秘书长刘思敏介绍,民宿从英国的家庭式招待而来,意即“宿在民居”,民宅、休闲中心、农庄、农舍、牧场等都可以归纳成民宿。

  “民宿主要有三大类:以普通农家乐为基础的乡村民宿,以福建鼓浪屿为代表的城市民宿,还有像云南大理等古城镇旅游带起来的特色民宿。它们跟互联网结合,把存量的资源进行供需对接,很快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刘思敏表示。

  近年来,民宿作为新型非标准住宿业态的经济形式在各地蓬勃兴起,凭借着“本地文化”“艺术设计”“独特体验”等标签吸引着海内外众多游客。业内人士表示,客观上看,文化与情怀并不是民宿的最终归宿,作为共享经济的产物,民宿的发展仍受制于当地经济发展需要。因此,只有牢牢把握民宿日益走红所折射出的民众休闲娱乐消费多样化、个性化的特征,并进一步与互联网思维融合,才能走出一条文化艺术传播与经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发展之路。

  特色民宿反哺景点

  在中国,不少地方的民宿通常与著名景区相伴而生,同时也在改变着景区主导的传统旅游消费模式。

  例如,前文所述的“云来集”民宿依托嘉兴西塘当地的特色文化和自然景观,打造了一系列江南水乡风光和古徽派建筑相结合的特色民宿,提升了旅游的文化内涵与消费深度,改变了传统“酒店+景区”的消费模式。

  事实上,特色民宿反哺景点,已经成为众多知名景区的一道新风景。业内人士指出,不论是自然风光类还是人文风光类的景点,都有很多与当地特色结合的民宿,这已经成为很多地方民宿开发经营的主要模式。

  特色民宿融合当地文化和风光也确实会给游客更好的体验。《2017年上半年民宿旅游报告》显示,在被问及为何选择民宿作为休闲住宿落脚点时,有64%的消费者将“民宿具有地方特色”作为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民宿直观在于“宿”,内核在于“民”。可以说,只有融入有别于城市的生活形态,民宿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自身特色、发挥自身功能。

  “比如,云南有一家民宿管理公司,他们不进行直接投资,只做民宿的管理、运营,重点在于与当地居民进行合作。这一模式不是空谈情怀,而是更重视专业。”刘思敏说。

  健康发展仍需引导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在线短租市场在2012年加速起步,市场规模为1.4亿元,2015年市场交易额达到42.6亿元,2017年预计交易规模将达到103亿元。由此可见,民宿正迎来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期。

  与此同时,政府亦对民宿积极引导扶持。不久前,《北京市旅游条例》正式实行,其中明确提出了“完善民宿经营管理,鼓励乡村民宿发展”,对管理经营民宿的基本条件、行为规范、政府服务等内容做出了进一步规范和指导,以期促进民宿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需要看到,中国民宿产业发展很快,但还谈不上特别成熟。目前,‘伪民宿’和‘类民宿’常常与真正的民宿相混淆。‘伪民宿’以民宿之名,行连锁酒店标准化运营之实,从形式、内容到运作方式讲都不能算真正的民宿。‘类民宿’就是类似于民宿的住宿服务,比如有情怀的城市居民去改造空心村,形成超现代或者后现代的民宿,但严格讲这也不能算纯粹的民宿。”刘思敏说。

  刘思敏进一步指出,民宿盘活了市场存量资源,让生活方式本身成为旅游内容。“因为是存量资源,所以边际成本是固定的,顾客也可以进行生活方式的深度体验。民宿的发展与所在地的旅游资源多寡和成熟程度息息相关。像北京这样逐渐成熟的旅游目的地,就需要政府引导规划,稳步推进民宿经济发展。”他说。

人民日报海外版[db:来源网址]
]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内容 艺术与商业融合发展 中国民宿日渐走红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 发布时间:2017年08月17日 11:12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08月17日 11:12


图为西塘民宿“云来集”内景。张 莹摄

中国民宿为何日渐走红

王俊岭 张 莹

暑期之中,文化休闲消费升级,作为外出旅行重要载体的“民宿”也开始日渐走红。据了解,“民宿”发源于英国,是指利用自用住宅空闲房间为外来游客提供住宿消费的一种形式。近年来,民宿与互联网思维、文化IP理念相结合,呈现出艺术与商业融合发展的色彩。专家指出,在现代居民文化休闲消费多样化和精细化的背景下,民宿依托当地特色文化和自然景观所带来的独特消费体验,是其日益受到认可的重要原因。

艺商结合共同发展

不久前,笔者在浙江嘉兴的西塘看到,小小的古镇内民宿遍地,游人如织。“和酒店不同,民宿想要做到的就是给游人以家的温暖。消费者可以在民宿里消磨时间,喝一盏掌柜泡的功夫茶,或者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去水街转转,等大家回来我们的古琴雅集就开始了。”民宿“云来集”的店长小梦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

据北京旅游协会秘书长刘思敏介绍,民宿从英国的家庭式招待而来,意即“宿在民居”,民宅、休闲中心、农庄、农舍、牧场等都可以归纳成民宿。

“民宿主要有三大类:以普通农家乐为基础的乡村民宿,以福建鼓浪屿为代表的城市民宿,还有像云南大理等古城镇旅游带起来的特色民宿。它们跟互联网结合,把存量的资源进行供需对接,很快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刘思敏表示。

近年来,民宿作为新型非标准住宿业态的经济形式在各地蓬勃兴起,凭借着“本地文化”“艺术设计”“独特体验”等标签吸引着海内外众多游客。业内人士表示,客观上看,文化与情怀并不是民宿的最终归宿,作为共享经济的产物,民宿的发展仍受制于当地经济发展需要。因此,只有牢牢把握民宿日益走红所折射出的民众休闲娱乐消费多样化、个性化的特征,并进一步与互联网思维融合,才能走出一条文化艺术传播与经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发展之路。

特色民宿反哺景点

在中国,不少地方的民宿通常与著名景区相伴而生,同时也在改变着景区主导的传统旅游消费模式。

例如,前文所述的“云来集”民宿依托嘉兴西塘当地的特色文化和自然景观,打造了一系列江南水乡风光和古徽派建筑相结合的特色民宿,提升了旅游的文化内涵与消费深度,改变了传统“酒店+景区”的消费模式。

事实上,特色民宿反哺景点,已经成为众多知名景区的一道新风景。业内人士指出,不论是自然风光类还是人文风光类的景点,都有很多与当地特色结合的民宿,这已经成为很多地方民宿开发经营的主要模式。

特色民宿融合当地文化和风光也确实会给游客更好的体验。《2017年上半年民宿旅游报告》显示,在被问及为何选择民宿作为休闲住宿落脚点时,有64%的消费者将“民宿具有地方特色”作为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民宿直观在于“宿”,内核在于“民”。可以说,只有融入有别于城市的生活形态,民宿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自身特色、发挥自身功能。

“比如,云南有一家民宿管理公司,他们不进行直接投资,只做民宿的管理、运营,重点在于与当地居民进行合作。这一模式不是空谈情怀,而是更重视专业。”刘思敏说。

健康发展仍需引导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在线短租市场在2012年加速起步,市场规模为1.4亿元,2015年市场交易额达到42.6亿元,2017年预计交易规模将达到103亿元。由此可见,民宿正迎来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期。

与此同时,政府亦对民宿积极引导扶持。不久前,《北京市旅游条例》正式实行,其中明确提出了“完善民宿经营管理,鼓励乡村民宿发展”,对管理经营民宿的基本条件、行为规范、政府服务等内容做出了进一步规范和指导,以期促进民宿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需要看到,中国民宿产业发展很快,但还谈不上特别成熟。目前,‘伪民宿’和‘类民宿’常常与真正的民宿相混淆。‘伪民宿’以民宿之名,行连锁酒店标准化运营之实,从形式、内容到运作方式讲都不能算真正的民宿。‘类民宿’就是类似于民宿的住宿服务,比如有情怀的城市居民去改造空心村,形成超现代或者后现代的民宿,但严格讲这也不能算纯粹的民宿。”刘思敏说。

刘思敏进一步指出,民宿盘活了市场存量资源,让生活方式本身成为旅游内容。“因为是存量资源,所以边际成本是固定的,顾客也可以进行生活方式的深度体验。民宿的发展与所在地的旅游资源多寡和成熟程度息息相关。像北京这样逐渐成熟的旅游目的地,就需要政府引导规划,稳步推进民宿经济发展。”他说。

【编辑:黄诗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