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公众号   更新日志   视频教程   购买积分   购买会员   购买记录      
微信新闻
本站新闻
互联网新闻

上海企业密度已达全国第一

[ 发表时间:2018-04-11 15:11:12   ]

随着《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人才“30条”、科创22条等一系列政策落地,上海正脚踏实地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迈进。在这片集创新之大成的沃土上,一批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集群、一家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独角兽企业、一项项世人瞩目的创新成果正在涌现……

建设科创中心有3个着力点

强化创新驱动,被上海市委明确为2018年工作尤需突出的着力点。

“什么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虽然全世界没有统一标准,但至少有三个方面可以作为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去年12月,在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科学家座谈会上,市委主要领导曾同科学家们有过一番深入交流。这三个方面,就是要有强大的配置全球创新资源的能力,要有一批重大原创性的科技成果,要在创新成果产业化上处于领先地位。

今年,上海将全力推进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布局实施一批重大科学研究任务。在全面推进超强超短激光装置等已建大科学基础设施的同时,启动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海底科学观测网、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装置等新一批大装置建设,为张江实验室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浦东新区区委副书记、区长杭迎伟表示,浦东新区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全力以赴推进科学城规划的落地实施,“我们的主要抓手是推动‘五个一批’的重点项目,一批大科学设施项目、一批创新转化平台、一批城市功能项目、一批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项目、一批产业提升项目。目前首轮73个项目已经有38个实现了开工,还有35个项目已经基本完成了立项和选址,正在进行前期的准备。2018年,所有73个项目都将实现开工,力争在‘十三五’基本建成。”

规划“一区、一廊、三带”

结合上海创新资源分布与产业布局特点,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了“一区、一廊、三带”的科技创新中心总体空间格局。

“一区”为中央创新区,围绕杨浦、徐汇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密集区,并结合淮海路、滨江地区等商务办公楼和老旧厂房更新改造,依托城市中心的信息与资源机构、文化、服务和人才的集聚优势,形成以科技研发、金融创新、文化创意和创新服务等功能为主的城市中心知识创新区。

“一廊”为黄浦江创新走廊,依托滨江工业更新区块,串联紫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杨浦滨江地块、徐汇滨江地块、世博地块等创新发展潜力地区,发展科技创新、创业孵化、技术研发等主要功能,打造集文化、商务、科技、生态、休闲及居住等功能为一体的黄浦江创新走廊,并对全市其他地区进行带动和辐射。

“三带”为沪北创新带(辐射带动沿长江科技创新带)、浦东创新带(辐射带动沿海科技创新带)、沪西南创新带(辐射带动沿杭州湾科技创新带),依托张江科技园区、紫竹科技园区等现有科技园区、产业园区和大学科研机构,将创新功能、产业功能与城市功能有机融合,形成若干集创业工作、生活和娱乐为一体的创新经济集聚区和多功能城市活力社区,并形成节点和辐射带动效应。

“互联网+政务”优化营商环境

近年来,上海市政府先后出台《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实施意见》、《上海市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工作方案》,成立市政务公开与“互联网+政务服务”领导小组,将两项工作统筹推进并成立领导小组,为省级政府层面首创。在上海“互联网+”的发展进程中,“互联网+政务”成为重点工作之一。

作为政府优化企业营商环境的重要项目,今年3月,上海市开办企业“一窗通”平台正式上线,通过整合分散的各部门办事系统,实现工商、税务、银行、公安“一网通办”,将开办企业的时间由22天缩短到5天。

“上海市企业服务云”APP版也于本月上线。上海市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葛东波介绍,上海有16个区、38个委办局,企业服务云的功能之一就是一站式政策服务,实时归集38个委办局的申报类惠企政策和申报系统,按照申报截止日期倒计时排列,进行集中发布。这样的服务平台有助于企业享受一门式服务,让政府服务可视化。

人才政策叠加效应凸显

上海陆续放出“科创22条”、“人才30条”等一系列政策“大礼包”,日前发布的《上海加快实施人才高峰工程行动方案》则释放出明确信号:上海要在人才高地上建高峰。政策的叠加效应,让上海人才集聚高地的效应更加显著。

上海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处长贺莉指出,以2016年人才“30条”为代表的人才政策体系,在传统的人才标准之外提出了薪酬评价、投资评价和第三方评价等市场化的人才评价方法,使得人才评价方式更加多元,让上海城市练就了“发现人才的眼睛”。

2016年以来,上海先后实施12项国内科创人才引进新政,引导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氛围。比如,明确四年内累计36个月社保三倍缴费且个税累计达到100万元的企业高级管理和科技技能人才、获得首轮风险投资达到1000万元且持股比例不低于10%的创业人才、累计在上海完成3000万元投资的风险投资管理运营人才等,均可直接申办上海户口。近两年,全市累计引进国内科技创新创业人才超过7.5万人,其中受益于科创人才引进新政的企业高级管理、科技技能人才、企业家等五类重点人才有近9000人。

每1000人拥有77户企业

在吸引高端人才扎根的同时,上海正在加速成为创业者的热土。来自市人社局就业促进中心发布“上海市居民创业状况调查”显示,2017年度上海市居民创业活动率为12.6%,比2016年上升0.7个百分点。市郊地区展现的创新创业活力令人印象深刻。上海创业企业的主要经营地排名前三的是嘉定区、闵行区和浦东新区,创业企业平均15.53个月实现回本。

截至今年3月,上海累计企业数量达到193.91万,相当于每1000人拥有77户企业,这一密度居中国首位,并超过伦敦、东京等大都市。

上海市居民活跃程度持续走高主要有以下四方面原因:一是国家实施“双创”战略以来,政府密集出台了各类创业扶持政策,对意向创业人群产生强大吸引力;二是鼓励创新创业氛围日益浓厚,成功创业者在社会上起到榜样作用,激励着越来越多年轻人将创业纳入自己的人生规划;三是各类众创空间、孵化器、投资基金蓬勃发展,创业服务变得更加专业、便捷;四是新技术、新产业不断升级发展,各行业经济活力被充分激发,创业机会增多。

“独角兽”公司数量全国第二

“独角兽”公司已在“北上杭深”四大城市形成集聚。记者综合了WallStreetJournal、DowJonesVenturesource、CBInsights、胡润研究院等几家相对权威并具备一定影响力的机构的统计数据之后发现,截至2018年2月,中国大陆境内被国内外投资者和投机机构认可的“独角兽”公司共有136家,其中,总部位于上海的有29家。

与北杭深相比,没有BAT三大巨头,但却拥有“独角兽”公司数量排名全国第二的上海显得有些特别,这种“特别”可以从上海的“独角兽”公司所属行业窥得些许端倪。进一步分析总部位于上海的29家“独角兽”公司的所属行业,可以发现这些公司主要分布于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医疗健康、汽车交通、软硬件、物流服务几大领域。

这29家“独角兽”公司在上海的涌现和壮大,已充分体现了上海相对清晰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专精特新”企业达1665家

上海成为“独角兽”公司聚集地并非偶然,这背后,是上海鼓励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的必然。

“专精特新”,顾名思义就是一批拥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特征的中小企业的专称。自2011年以来,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等多个部门着力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程。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指出,“专精特新”可以加强企业的结构改造,支持高成长性和中小企业做大做强。

上海复宏汉霖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就是上海“专精特新”群体中的佼佼者,公司拥有全球领先的单克隆抗体构建和产业化技术。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发布的《2016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显示,复宏汉霖以31.8亿美元的估值雄踞中国独角兽榜第24名,也是榜单中为数不多的制造业企业。

日前,包括上海复宏汉霖在内的2017年度新认定的469家“专精特新”企业在上海展览中心获集体授牌。这也是上海开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作以来,首次在全市范围内公开组织集体授牌仪式。据了解,目前全市“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已达1665家。

据介绍,市经信委正在牵头制定支持高成长性创新企业的行动计划,努力创造一切机会加大政策供给,帮助更多上海“独角兽”企业提升企业创新活力、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劳动报记者 陈宁)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王丹沁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