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公众号   更新日志   视频教程   购买积分   购买会员   购买记录      
微信新闻
本站新闻
互联网新闻

《米花之味》:需要有人来记录这个大时代里的“平凡”

[ 发表时间:2018-04-10 10:26:56   ]

什么样的艺术作品称得上是佳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但当我们沿着历史向前追溯,往往会发现,不论作品如何光怪陆离亦或是跌宕起伏,最终能够传世的作品,总是从某一个,也许很小的侧面,记录下了一段历史和当时的社会现状。

这就是我喜欢《米花之味》这部电影的原因。并不因为影片获得的种种荣誉,或是“首部在内地公映的威尼斯日主竞赛华语片”的抬头,喜欢这部电影,仅仅为了那久违的烟火气。

《米花之味》女主角英泽与当地的孩子们

很多报道说《米花之味》是一部讲留守儿童的影片,我倒觉得这更像是一部真实的纪录片,通过轻松的对白与明快的镜头,记录了一个在大城市打工的妈妈回到故乡,猛然间发现与青春期的女儿和土寨生活都显得格格不入,记录了母女二人由陌生、疏离到互相理解,记录了土寨从与世隔绝到开始接受外界事物的微妙变化。

融不进的城市,回不去的故土——这就是一段真实的写照。

说到这儿,大家脑子里可能出现了许多母女间凄美的别离,或催泪压抑的“留守儿童”题材——这部电影里都没有。

片中没有太多煽情的情节,没有为了票房而故意铺设的泪点,全片好像是一台摄像机,架在了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云南村寨家庭里,没什么了不起的大事发生,也没什么惊天动地的情节,一切都那么自然。母亲远离家乡,回到老家发现不服管束的女儿沉迷手机、爱撒谎。有一个片段我印象很深,她如同千千万万城市里的母亲一样对孩子语重心长地说,你知道城里的孩子竞争多激烈吗?你还不学习,以后去了城市怎么跟他们竞争。在一旁的外公说,我们就在这呆着,哪也不去。孩子也充满怨气地说,对,我就跟外公一起,哪也不去。

哪也不去?外公能照顾她多久呢?如果我是这位母亲,难道不会想要自己的孩子走出大山,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可转念一想,如果去城市里,她是否能够适应,在一个冷冰冰,在一个她与母亲都难以融入的陌生的城市,她会过得好吗?她会快乐吗?这部轻松愉悦的电影,却在一阵阵笑声之中令人不禁思考,心生感慨。

去年年底,我在青年导演影展看了《米花之味》。电影很喜感,有深度却丝毫不压抑。

电影结束后,导演鹏飞和女主角英泽留下来回答影评人的问题。有影评人询问了影片中一些片段的缘起,导演鹏飞说拍摄这部电影时,在云南的寨子里整整住了一年。很多片段就是他遇到的真人真事——孩子们跑到庄严肃穆的寺庙里去“蹭”Wi-Fi;还有那句引发全场哄笑的“婚纱穿完了拆下还能做蚊帐”;村民们世世代代供奉的山神,现在成了旅游景点,村民们敲锣打鼓地去祭拜却发现铁门上写着“今日休息”……这些令人啼笑皆非却唏嘘不已的片段,都是鹏飞导演那一年的真实经历。为了避免剧透我在此不涉及过多电影内容。

鹏飞在一次采访中说,他一直想拍摄回乡的人的故事,在社工朋友的带领下来到云南本来是想去看一看,没想到,一待就是一年。

“其实我太不愿意说这一年是体验生活,我更愿意说,这就是生活。”

在这个结果导向,票房导向的电影圈,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一个选择去记录“平凡”的人,难能可贵。

现在的电影里,总能看到煽情有余,真实不足,或是剧本不足,脱衣来凑……细想来,那些“还可以”的电影,多多少少也是欠在了那一丝烟火气。

这部作品能在威尼斯电影节大受嘉奖,不因导演过往跟随名导演学习的光环,也不因他留学法国的背景,是他放掉尘世中的杂念,在云南生活的这一年。这一年,让这部电影有了烟火气。

(本文改编自微信公众号:舶兰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