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公众号   更新日志   视频教程   购买积分   购买会员   购买记录      
微信新闻
本站新闻
互联网新闻

上海花坛葬追思癌友 微论坛探问生命价值

[ 发表时间:2018-03-30 19:18:01   ]

中新网上海新闻3月30日电 (记者 郑莹莹)上海市癌症康复俱乐部集体追思仪式30日在上海福寿园希爱林举行,1000余位俱乐部会员为11位“爱友”(与“癌”谐音)琴声送行。

同时,上海市癌症康复俱乐部会员代表、逝世“爱友”家属以及临终关怀志愿者、公益组织代表、社会学者、媒体人士等各界人士参加了“致美好追问生命”的微论坛活动,抒发生命感悟,表达对死亡与生命的看法。

上海市癌症康复俱乐部花坛葬是针对抗癌“战友”的集体生态葬礼,据介绍,这项与上海福寿园合作的公益项目已经持续开展13年。每年清明前夕,上海市癌症康复俱乐部会员都会来到上海福寿园希爱林,举办千人送行的公祭典礼。

伴着手语舞蹈《让爱动起来》的动人旋律,集体追思正式拉开帷幕。希爱林的生命纪念碑周围鲜花环绕,俱乐部成员的深情朗诵,为大家描摹出一群热爱生活、充满阳光的生命斗士群像。

在千人祈福下,礼宾人员庄严迎接,伴随着家人深深的不舍,癌症康复俱乐部的成员以《送战友》表达思念,虽然“战友”终究离去,但他们生前的点滴难忘,他们的爱心奉献和人格魅力继续感动着每一位成员。在“乡土”和花朵的陪伴下,11位“爱友”归于泥土花香,温暖安葬。悠扬的口琴声再次吹响《友谊地久天长》,逝者家属、亲朋与亲人依依惜别。

当天的集体追思仪式延续了上一年的网络公祭典礼模式,整个仪式一直通过网络直播平台同步开放直播,网络直播屏幕上不断刷新着一条条留言,很多未能亲临现场的网民被“爱友”们,纷纷对他们的自我奉献表达祝福和敬重。

上海市殡葬管理处副处长王良永在仪式上说:“选择花坛葬的‘爱友’及他们的家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尊重,因为没有家人的支持,逝去亲人的遗愿就得不到实现,节地生态安葬的殡葬改革也难以推进。”

当天公祭仪式后,一场关于生命教育的微论坛随即举行,上海市癌症康复俱乐部会员、逝者家属、临终关怀志愿者、公益组织代表、社会学者、媒体人士等各界人士就生命教育话题展开讨论。

微论坛围绕“致美好追问生命”的主题,探讨“死亡赋予生命的意义”,大家各抒己见,表达了自己对于“生命告别”、“生命尊严”、“生命回归”的观点和看法。

上海市癌症康复俱乐部副会长兼秘书长华方大分享了很多癌症康复俱乐部志愿者为会员临终关怀志愿服务的动人故事,他认为、舒缓治疗对“爱友”们的心理帮助极为重要,要让每一位癌症康复俱乐部会员得到最好的临终关怀。

上海理工大学副教授、上海民政科研基地主任鲁虹博士从“如何看待有限的生命?如何看待生命的价值?如何看待自然生命?”谈了自己参加今天集体追思仪式的感受。她表示,公墓的生命文化诠释了“由死而向生”的一种生命理解,从生命的终点我们可以反观时间的有限性,继而思考生命的价值。

解放日报记者、抗癌微信平台“哎哟不怕”负责人徐蓓回忆了多年与癌症康复俱乐部结下的不解之缘,在长久的接触过程中,她本人得到很多生死感悟,逝去并不只是悲伤,更多感受到的是成员之间支持与爱的力量,希望生者能将逝者坚强美好的一面传承下去。

原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副会长金昭敏在发言中表示,网上流传一句话:除了生死都是小事,没有比生与死更大的事。她认为,生死之事确实非常重要,我们不该回避他,而应顺其自然,更多关注的是生与死之间的事——生活,如何活得精彩、活得有价值,癌症康复俱乐的成员做了很好的示范。

在话题讨论环节,来自上海市癌症康复俱乐部口琴队的代表、选择花坛葬的家属代表以及长宁区癌症康复俱乐部会长分别从自身服务或与“爱友”相处的角度发表了很多感受。口琴队代表徐菲菲表示,通过多次送行的洗礼深刻感受到了生的美好,也不再惧怕死亡。长宁区癌症康复俱乐部会长、临终关怀志愿者沈治英认为,20年的志愿服务生涯让她更敢于直面死亡,志愿服务能够让成员得到舒缓和关爱,战胜对死亡的恐惧,让他们人生的最后告别充满爱与尊严。

上海市志愿服务公益基金会理事长陈振民在论坛上表示,上海市癌症康复俱乐部做出的努力是对生命的探索,令所有人都感触颇深。“今天我们所做的事不单纯是爱友之间的一种感情支持,更是对全社会善举的努力推动,希望癌症康复俱乐部的行动能影响更多人加入生命事业中去。” (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郑莹莹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