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公众号   更新日志   视频教程   购买积分   购买会员   购买记录      
微信新闻
本站新闻
互联网新闻

代表建言献策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

[ 发表时间:2018-03-19 15:34:02  作者: 发布时间:2018年03月19日 15:34
人民日报  作者: 2018年03月19日 15:34

  代表建言献策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

  弘扬工匠精神 提升产品质量(把脉高质量发展)

  于中赤代表:好质量不仅意味着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还包括成熟的企业战略,较高的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以及良好的服务等多方面要素。

  朱小坤代表:对品质的追求与制造业转型升级、持续发展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

  姜希猛代表:向制造强国迈进,就要主动对标世界标准,在制造品质升级方面提供中国方案与中国经验。

  陈赣飞代表:产业升级并不是以机器替代人,而是需要更高水平的工人。希望制造业领域涌现越来越多的大国工匠,传承工匠精神。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制造强国建设。全面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进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标达标,弘扬工匠精神。代表们进行了热议。

  满足美好生活新需要

  对制造业而言,品质是关键,是核心。5年来,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集成电路、新材料、工业互联网平台等新兴产业“你方唱罢我登场”,不断激发市场活力,为我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动力,供给质量持续提升。今年1—2月,全国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1.9%和8.4%,工业机器人增长速度超过25%,新能源汽车增长速度超过178%。

  东北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于中赤代表认为,推动中国制造迈向中高端,要更深入地理解提升品质的路径和方法。如今,好质量不仅意味着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还包括成熟的企业战略、较高的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以及良好的服务等多方面要素。“品质的内涵和外延都大大丰富了,企业不能吃老本,要跟上新时代的发展步伐,并力争上游。”

  从“保质保量”到“提质增效”的转变,来源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乐山职业技术学院乐山太阳能研究院院长姜希猛代表认为,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老百姓的关注点从“有无”转为“好坏”,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越来越强烈,刺激企业不断推陈出新。中国制造对品质的追求,正是源自不断增强的市场需求。

  “品质提升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好途径。企业发展必须坚持质量为先,品牌先行。只有通过提高品牌附加值,才能迈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为社会提供更多优质产品。对品质的追求与制造业转型升级、持续发展相辅相成。”江苏天工集团董事长朱小坤代表说。

  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

  姜希猛认为:“如今,我国的家电、化工、太阳能以及高铁等产业全面发展,已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很多产品已经具备与发达国家产品比拼的能力。以华为为代表的国产手机能够从苹果、三星手中抢到中国的巨大市场份额,就是一个重大突破。此外,国家对研发的大力投入和政策保障,使得我国的航天领域技术水平一直在国际上处于前列。”

  朱小坤认为:“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新材料与新技术同等重要,要加快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目前,我国已经成为材料生产大国,在生产数量和规模水平上积累了经验,材料研究队伍规模列世界首位。近年来,新材料产业规模年均增速保持在25%左右。这样的市场活力和企业动力,为中国制造业的品质革命奠定了坚实基础。”姜希猛认为,向制造强国迈进,就要主动对标世界标准,在制造品质升级方面提供中国方案与中国经验。

  “细节决定品质,人才决定未来。”江西气体压缩机有限公司车工组组长陈赣飞代表认为,工艺的精度直接影响最终产品的质量和档次,要重视培养高素质制造业人才。陈赣飞表示,产业升级并不是以机器替代人,而是需要更高水平的工人。希望相关部门能出台更多高技术从业者培养政策,完善技术工人的待遇保障,让制造业领域涌现越来越多的大国工匠,传承工匠精神。

  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

  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需精准施策,发展壮大新动能。政府部门要对创业者、民营企业等做好帮扶支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朱小坤建议,有关部门加快制定和完善制造业领域各行业准入条件,及时更新产业目录,并健全标准体系,加快国外先进标准向国内标准转化。“目前,中央已经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议各级政府也要设立相应的配套资金,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对不同产业项目设立差别化鼓励政策;加快制定和完善有利于产业发展的风险投资扶持政策,加大对符合政策导向和市场前景项目的支持力度。”

  把握新的发展趋势,加强人工智能研发应用,推进多行业与“互联网+”的融合。“随着各种学科不断交叉,未来的制造业将向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产品除了品质好,还需要充满创意,更加人性化、智能化。IT、物联网技术等将成为我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行业发展应不断向这方面调整、靠拢,重视人工智能的研发、应用,利用好工业互联网平台。”姜希猛说。

  注重技术细节,加强管理,提升业务短板。于中赤认为,企业的管理水平是智能制造的平台基础。“企业是实现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建设制造强国的主体,技术、设备、政策等是‘硬实力’,统筹管理的能力是‘软实力’。二者结合,才能全面推动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中国制造2025’是国家的大目标,作为企业也应有小目标,从一点一滴做起,脚踏实地参与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积极拥抱制造强国的未来。”

  (本报记者赵贝佳、尹晓宇、谷业凯、齐志明、孙超、丁怡婷)

人民日报[db:来源网址]
]

于中赤代表:好质量不仅意味着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还包括成熟的企业战略,较高的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以及良好的服务等多方面要素。

朱小坤代表:对品质的追求与制造业转型升级、持续发展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

姜希猛代表:向制造强国迈进,就要主动对标世界标准,在制造品质升级方面提供中国方案与中国经验。

陈赣飞代表:产业升级并不是以机器替代人,而是需要更高水平的工人。希望制造业领域涌现越来越多的大国工匠,传承工匠精神。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制造强国建设。全面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进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标达标,弘扬工匠精神。代表们进行了热议。

满足美好生活新需要

对制造业而言,品质是关键,是核心。5年来,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集成电路、新材料、工业互联网平台等新兴产业“你方唱罢我登场”,不断激发市场活力,为我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动力,供给质量持续提升。今年1—2月,全国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1.9%和8.4%,工业机器人增长速度超过25%,新能源汽车增长速度超过178%。

东北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于中赤代表认为,推动中国制造迈向中高端,要更深入地理解提升品质的路径和方法。如今,好质量不仅意味着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还包括成熟的企业战略、较高的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以及良好的服务等多方面要素。“品质的内涵和外延都大大丰富了,企业不能吃老本,要跟上新时代的发展步伐,并力争上游。”

从“保质保量”到“提质增效”的转变,来源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乐山职业技术学院乐山太阳能研究院院长姜希猛代表认为,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老百姓的关注点从“有无”转为“好坏”,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越来越强烈,刺激企业不断推陈出新。中国制造对品质的追求,正是源自不断增强的市场需求。

“品质提升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好途径。企业发展必须坚持质量为先,品牌先行。只有通过提高品牌附加值,才能迈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为社会提供更多优质产品。对品质的追求与制造业转型升级、持续发展相辅相成。”江苏天工集团董事长朱小坤代表说。

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

姜希猛认为:“如今,我国的家电、化工、太阳能以及高铁等产业全面发展,已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很多产品已经具备与发达国家产品比拼的能力。以华为为代表的国产手机能够从苹果、三星手中抢到中国的巨大市场份额,就是一个重大突破。此外,国家对研发的大力投入和政策保障,使得我国的航天领域技术水平一直在国际上处于前列。”

朱小坤认为:“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新材料与新技术同等重要,要加快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目前,我国已经成为材料生产大国,在生产数量和规模水平上积累了经验,材料研究队伍规模列世界首位。近年来,新材料产业规模年均增速保持在25%左右。这样的市场活力和企业动力,为中国制造业的品质革命奠定了坚实基础。”姜希猛认为,向制造强国迈进,就要主动对标世界标准,在制造品质升级方面提供中国方案与中国经验。

“细节决定品质,人才决定未来。”江西气体压缩机有限公司车工组组长陈赣飞代表认为,工艺的精度直接影响最终产品的质量和档次,要重视培养高素质制造业人才。陈赣飞表示,产业升级并不是以机器替代人,而是需要更高水平的工人。希望相关部门能出台更多高技术从业者培养政策,完善技术工人的待遇保障,让制造业领域涌现越来越多的大国工匠,传承工匠精神。

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

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需精准施策,发展壮大新动能。政府部门要对创业者、民营企业等做好帮扶支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朱小坤建议,有关部门加快制定和完善制造业领域各行业准入条件,及时更新产业目录,并健全标准体系,加快国外先进标准向国内标准转化。“目前,中央已经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议各级政府也要设立相应的配套资金,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对不同产业项目设立差别化鼓励政策;加快制定和完善有利于产业发展的风险投资扶持政策,加大对符合政策导向和市场前景项目的支持力度。”

把握新的发展趋势,加强人工智能研发应用,推进多行业与“互联网+”的融合。“随着各种学科不断交叉,未来的制造业将向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产品除了品质好,还需要充满创意,更加人性化、智能化。IT、物联网技术等将成为我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行业发展应不断向这方面调整、靠拢,重视人工智能的研发、应用,利用好工业互联网平台。”姜希猛说。

注重技术细节,加强管理,提升业务短板。于中赤认为,企业的管理水平是智能制造的平台基础。“企业是实现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建设制造强国的主体,技术、设备、政策等是‘硬实力’,统筹管理的能力是‘软实力’。二者结合,才能全面推动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中国制造2025’是国家的大目标,作为企业也应有小目标,从一点一滴做起,脚踏实地参与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积极拥抱制造强国的未来。”

(本报记者赵贝佳、尹晓宇、谷业凯、齐志明、孙超、丁怡婷)

【编辑:黄诗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