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公众号   更新日志   视频教程   购买积分   购买会员   购买记录      
微信新闻
本站新闻
互联网新闻

【聚焦云南】带你听听两会上的“云南声音”

[ 发表时间:2018-03-11 09:56:23   ]

小一岁的李金莲,是云南维西县攀天阁乡新乐村仅有的两名大学生之一。2016年大学毕业后,她回到家乡支援脱贫攻坚工作,做起信息采录员。

他们,一个干练、成熟,一个开朗、稚嫩,都选择盛装上会,“表达对国家大事的尊重”——袁海波着一身笔挺的黑色西装,李金莲则穿上节日里才会穿的傈僳族传统服装。

李金莲告诉记者,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后,平时寡言少语的父亲,跟她说了一句让她终身难忘的话:“人民选你当代表,你当为民作代言。”

“我想,我能当选为人大代表,其实是社会对农村基层工作者和年轻人的一种认可。这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李金莲说。

第一年履职,农村出身的李金莲,聚焦“三农”问题。她提出,希望政府能够尽快打通农村边远地区交通“最后一公里”,并加大智力扶贫力度。

她也坦言,作为新手,她才刚刚“上路”。来年,她将花更多时间去调研、思考,提出更高质量的建议。

袁海波在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后,就开始了准备:他走访当地职能部门,向老代表取经。

“还需积累经验,视野也要放得更广些,”袁海波说。他带来一份关于保障新生代农民工正常休息的建议,希望新生代农民工能有更多时间充电学习,提升素质。

“对新生代农民工而言,外出务工,不仅是为了富口袋,更是为了提升‘脑袋’。”袁海波说,“一旦视野开阔了,我们也希望凭借所学回乡创业,带动更多老乡致富。”

事实上,袁海波和李金莲并不是本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唯一的“90后”代表。相比五年前的“初出茅庐”,越来越多“90后”代表出现在会场。他们中有国家运动员、制造工匠,也有大学生村官、青年创业者、新生代农民工和基层工作人员。

“年轻,一样能担当。”李金莲说,“90后”思维活跃,勇于尝试新事物,也不怕吃苦。相信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一定能承担起重任。(完)

脱贫攻坚“主战场”的一线思考:“硬骨头”要“硬啃”也要“巧啃”

中新网北京3月7日电 (记者 胡远航)中国脱贫攻坚已步入“啃硬骨头”的阶段,区域整体性的条件性贫困、素质性贫困、特殊贫困这些“难中之难”怎么破?中新网记者收集来自脱贫攻坚“主战场”云南省的一线思考。

全国人大代表、昭通市市长郭大进,来自云南“最贫困”的州市——昭通市,这里人多地少、山高坡陡、江河纵横、地质脆弱、灾害频发……是典型的条件性贫困地区。

资料图:2018年1月9日,云南昭通一名头顶风霜上学的孩子照片在网上引起广泛关注。文字来源:人民日报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资料图:2018年1月9日,云南昭通一名头顶风霜上学的孩子照片在网上引起广泛关注。文字来源:人民日报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昭通所面临的状况在全国众多的贫困县市中并不多见。单一的扶贫举措,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郭大进认为,脱贫攻坚“硬骨头”,要“硬啃”,更要“巧啃”。

“同样是‘要想富先修路’,贫困地区就该统筹规划,精心为贫困乡镇发展预留出口设置;并要通过技术创新,破解独特地质条件引发的易反复遭受破坏等问题。”郭大进说。

“此外,在培植产业上也要下巧功夫。”郭大进以当地经验为例,引进70万吨的水电铝绿色能源项目,即可在短期内带动3500人就业;同样是农耕,改种高原苹果、花椒、天麻等特色经济作物,土地的承载力就立马提高了。

全国人大代表、怒江州州长李文辉所在的怒江州同样面临条件性贫困问题,并多了根更硬的“骨头”——素质性贫困。

这个位于怒江大峡谷的贫困州市,海拔差高达4390米,垦殖系数不足4%,全州1470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0.9-1平方公里的平地仅有5个。因为生存条件艰苦,这里现代文明步履迟迟——至今没有高速公路、机场、铁路、航运、管道运输和高等院校,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6年。

如此困境,怎么“解”?

在李文辉看来,要啃下“硬骨头”,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才是“巧”力关键。

“我们在大峡谷整天看到的就是一线天、一条江……不要说普通老百姓,就连我们的干部都和内地有差距。”李文辉直言,向深度贫困发力,应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只有精神上脱了困,才能给物质上脱贫提供动力。

如今,为补齐教育短板,当地正在实行14年免费教育。李文辉建议,国家在此基础上,推广学前2年免费教育,通过“小手拉大手”,提升整体素质。

全国人大代表、临沧市市长张之政所在的临沧,是典型的“直过民族”地区。这里生活着佤族、拉祜族、布朗族、傈僳族、德昂族、景颇族等6个“直过民族”。新中国成立后,他们一步跨千年,直接从原始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但至今仍然面临整体性的深度贫困问题。

如何啃下这根生产生活方式落后、社会发育程度低、民众文化素质偏低等复杂因素交织的“硬中之硬”?张之政认为,精准是关键。只有“一族一策”,整乡整村整族推进,方才能拔掉“穷根”。同时,也需要积极推进转移就业脱贫、易地搬迁脱贫、发展民族特色旅游等生产脱贫“巧”办法。(完)

云南“五出境”铁路建设进展顺利 中缅通道广大铁路或7月开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