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公众号   更新日志   视频教程   购买积分   购买会员   购买记录      
微信新闻
本站新闻
互联网新闻

要成为“购物天堂”,上海还缺什么

[ 发表时间:2018-01-29 09:42:05   ]

每一个世界级大都市,都是“购物天堂”——无论对生活在此的居民,还是出差、观光的游客,都能全方位地满足他们多层次的消费需求,并以超前、优质的商品和服务,让人情不自禁地“买买买”。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里,消费一直是发达国家和全球城市经济持续繁荣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一座城市生生不息的活力和动力。作为一座因商而兴的城市,上海提出打响“上海购物”品牌,打造国际消费城市,正当其时。

今年两会期间,记者找到三位在上海商业一线的从业者讲述他们与“上海购物”的故事,这与两会代表委员们的观点会碰撞怎样的火花?

满足需求就要突破“常规”

我们营业之初在一条种满梧桐树的安静小马路边租下一套四层楼的老房子。除了卖商品,我们还在楼上开派对、举行设计师见面会、开设体验课程等,吸引消费者特意来玩,顺便消费。本来经营情况不错,知名度也有了,结果因为一些政策规定,路边老房子不能继续开店,我们只能在居民区另找了一套别墅经营,但同样存在合法合规的问题。现在的消费靠“感觉”,合适的环境和氛围太重要了。在不影响安全等底线问题的情况下,政策规定是否可以更灵活?

——王女士,私营买手店业主,从业7年

“要打响‘上海购物’品牌,需要丰富的商品和国际同步,成为中国甚至亚洲高品质、多品种商品聚集的购物门户中心。”来自企业的市人大代表姚键以自己从事的日化产品行业为例:去年3月,国家在浦东新区试点实施进口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备案制,大大加快进口流程,现在已经有700多个产品通过此政策引进中国。但按照现有法规,化妆品要经过一系列测试,其中包括耗时数月的动物试验,延长了进口时间,难以跟国际同步。实际上这一试验在发达国家已经被取消并有其他效果相同的替代办法。“从上海先行先试、改革创新层面上来说,若能够打破一些既定规则,可以激发产品市场的丰富度,也能促进国内检验机构的进步。”

星巴克上海烘焙工坊店落地成了此次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这是全国首例在商场内开放生产线的咖啡烘焙企业。为此,相关部门专门成立调研项目组对新业态进行论证,《上海市焙炒咖啡开放式生产许可审查细则》2017年10月实施,11月星巴克就拿到了生产许可证。市人大代表徐晓亮提出,当经济社会发展处于高速变动之中,新问题、新情况、新需求随时出现,就更需要强调制度供给的及时性,“放管服”改革的力度、政府流程革命性再造的勇气。在一些代表委员看来,在触觉最敏感、变化最迅速的消费领域,企业要提供超前需求,创新经营模式,必然会触及现有法律法规不曾涉足的领域,甚至可能存在冲突。上海应该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锐意创新,让“制度供给”成为上海发展的优势。

市人大代表、市消费者投诉举报中心常务副主任李菁曾经接到并处理不少消费者投诉,有人直斥“你们政府怎么不管管”。在她看来,消费出现问题当然要管,但是对于新的消费模式、消费业态,不能一出现问题就全盘否定一禁了之,“政府应该以包容的态度对待新的消费形态。”

“如何把上海购物品牌打响,我觉得要有三个导向:质量导向、效益导向和问题导向。”市人大代表、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院长、国际经济贸易研究所所长黄建忠提出,突破“上海购物”的瓶颈,就要打破一些“常规”。“‘上海购物’从传统来说,除了上海的品质和服务,也有作为‘购物天堂’的价格优势。但现在因为物流瓶颈,很多商品本身成本并不高,但是物流没有解决‘痛点’,价格优势就体现不出来。”

既要有LV也要有王家沙

2005年,一个当时最顶尖的国际男装品牌把亚太区第一家独立式专卖店开在上海,震惊了我们很多香港、东京的同行,因为过去这些城市才是品牌在亚太区的首选。那时长乐路、进贤路、巨鹿路都在兴起,有不少顾客专门从外地甚至外国赶到上海来消费。品牌选择城市和商圈,是看好未来的发展,也是看好商圈的整体氛围和文化积淀,相互成就。但是近几年,上海这些街区商业已大不如前,各个商圈越来越雷同。打造“购物天堂”,千人一面怎么行?

——陈先生,某奢侈品品牌前任销售主管,从业14年

“上海近些年推出的几个大商圈,硬件设施做得很不错,跟国际上其它城市相比也很有竞争力。但从软件方面来说,还有很大差距,尤其是一些细节化、人性化的服务,还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姚键说,在日本大型商场里面,下雨天会播放一种特别的音乐,店员在听到这个音乐的时候就知道外面下雨了,在为顾客打包商品的时候就会套上防雨的塑料袋。

在成熟的国际消费城市,消费服务十分敏感。随着中国游客增长,很多国际大都市的知名品牌专卖店和商场提供中文导购服务已成“标配”,不少商店还安装了银联、支付宝。在姚键看来,上海要打造“国际消费城市”,还少了点“国际范儿”,“比如要吸引境外消费者到上海购物,出口退税的宣传和窗口还有待进一步扩大。在国外购物,退税窗口非常多,引导标识也醒目,购物之后营业员会主动告知。”

“很多人心目中购物体验最好的城市,除了有著名商业街和全球知名的品牌,往往在巷弄里还藏着‘小而美’的本土品牌。”在不少代表委员看来,从国际消费城市的两大基本要素——商圈和商品品牌来看,上海无论是世界级商圈,还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本土消费品牌,都存在供给不足。徐晓亮建议,可以依托诸如豫园老城厢这样的上海文化地标打造青年创意创业、老字号品牌创新的上海品牌功能聚集区。“找准老城厢这样最具上海特色的地标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定位,充分挖掘民俗、节日、饮食、园庙、建筑、语言的内涵,完整保留城市记忆和文脉特色; 同时引进国际一流的文化场景构建,提供富有创意的产品内容,立体化展示中国特色现代全球城市的独特文化魅力。”

市人大代表、静安区区长陆晓栋表示,去年引起极大反响的陕西北路荣宅给人启示:“坚持传统的同时一定要植入新元素,增加文化的内容,同时把一些好玩的体验做进来,跳出一般的商业模式。”在他看来,商业和文化是可以结合的,文化内涵越丰富,参与的人就会越多。他用“商业生态”来形容商圈的打造,“面对线上购物的挑战,商圈必须增加体验感,要把整套商业做全,增加商圈的‘厚度’。”据介绍,上海最具知名度的商圈之一南京西路商圈将实施“后街经济”方案,把南京西路周边的奉贤路、南汇路、陕西北路、威海路、吴江路、茂名路等一批街区的活力激发起来,“后街经济做实,主街商业才能有基础。与此同时,国际品牌和本土品牌也要有平衡。南京西路要有LV,还要有王家沙。文化的交融互动是一个商业街区的生命力。”

不少代表委员直言,无论中外游客还是本地居民,对“上海牌”国产商品其实非常有兴趣。“商圈入驻的商店、品牌大同小异,国内外很多其他城市也是这些品牌,何以体现‘上海购物’品牌的实力?”徐晓亮带来一组数字,“随着近年上海经济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上海牌’逐渐褪去光环。十余年前上海152个名牌产品,已有1/3彻底消失,剩下的2/3也大多在市场中艰难维持,‘上海牌’急需回归城市中心、公众视野。”

“上海购物”应有“上海标准”

从赚钱的角度来说,我的网店已经足够了。但3年前我坚持开了一家线下会所,藏在市区一幢老洋房里。经过我们的打造和宣传,这里成了“网红景点”,很多人找到店里就为了拍照发朋友圈。表面上看实体店铺不赚钱,但不少人来过之后会在我们网店下单。我们的商品来自世界各地,并非我们独有,但消费者通过来到店铺的感受,会相信我们的品位。

现在的消费早就不为满足生活所需,而是为向往的生活方式买单。很多客人跟我说,我们这样的店铺越来越少了,欣慰之余“上海购物”是不是缺了点什么?

——苟女士,网店店主,从业12年

“上海购物”品牌必须直面线上购物的挑战,是不少代表委员的共识。黄建忠坦言上海在线上购物上做得不如浙江等兄弟省市好,“线上购物本身已经很成熟,技术上也没高门槛,现在成熟的线上购物平台别人已经先走一步。我们要想赶超,要有特殊路径,要有专门的政策扶持,线上一定要和线下合作联动,把线下的交易带动起来,把线上品质宣扬出去。”

来自电子商务领域的市人大代表丁业荣表示,上海互联网企业存在“一窝蜂、扎堆上”的现象。他建议政府层面应该出台上海互联网企业发展指导意见,加强引导上海互联网企业同实体经济相融合,驱动虚实经济协调同步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创新驱动发展。

“上海百年商业文明,要与国际化大都市的最新消费潮流对接。”黄建忠说,上海的商业信誉、服务品质和地理区位,曾经并可以继续让上海成为中国购物的标杆。“我们可以有一个中国的购物标准——‘上海标准’,能通过上海标准认证,就是商品品质和市场接受度的体现。”他建议,打造“上海购物”品牌,绝不能排斥其他地区的商品,而是应该主动对接,通过服务、文化内涵发掘等高附加值深加工进一步提升品质,使之满足“上海标准”,形成区域良性发展。许多代表委员都认为,今年将举行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将是上海打造购物品牌的一次契机。“政府可以配合进口博览会做强上海购物节,可以配合季节变化、文化主题推出不同的购物消费活动。”在代表委员们看来,我们还可以一面办国际博览会,一面办本土购物节,将两种优势打通,形成进口商品和本土品牌的互通。(解放日报记者 简工博 程沛)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王丹沁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