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公众号   更新日志   视频教程   购买积分   购买会员   购买记录      
微信新闻
本站新闻
互联网新闻

流浪女童成老板 凤凰涅槃李枚珊

[ 发表时间:2017-12-26 15:20:44   ]

中新网河南新闻12月26日电 采访李枚珊,缘于一次与朋友交谈。说起有个12岁三次流浪的小女孩,奋斗30多年,从一文不名到三家企业的老总;从目不识丁到参加清华大学总裁班学习,身上有着谜一般的传奇。于是,便有了这次探秘。

苦涩的童年

1973年5月,李枚珊出生于永城市郑寨村一个父母双双残疾的贫穷家庭,父亲腿瘸,母亲时常发作癫痫病,她是家中的长女,下边有一个妹妹三个弟弟。在她六七岁还没有锅台高时,就学会了做饭。脚下垫个小板凳,站上去往铁锅里添水,放锅撑,铺篦子,腾红薯,蒸窝头。用柴禾把锅烧开,再错开锅盖下米或者端出篦子糊糊涂,拌疙瘩。后来,农村实行责任制,家里分了14亩地一头驴,她十一二岁便学会了犁地耙地,几乎成了家里的“大劳力”。

由于家穷,父母根本不让其上学,稍闲一点就让她领孩子。看见同龄人背着书包去上学,她就眼馋。后来,她领着双胞胎弟弟去学校,拿一根绳子系在校外树上,一头一个拴住他们的腰,使之不能乱跑,自己则悄悄溜到学校窗外,听老师讲课,偷学几个字。正当她为自己这一“高招”兴奋时,弟弟的哭声引来了父亲。本来就有些重男轻女的老爸勃然大怒,他腿瘸追不上大女儿,便在夜晚将其拎到喂驴的草棚里,拿寸把粗米把长的拌草棍打得她死去活来,棍子打断还扬言明天再打。

这一次,小枚珊是真害怕了,哭了半夜,天不明时便忍痛离家出走。她听亲戚说过,小姨嫁到了巩县,在很远很远的西边,说是靠着条铁路线。她决定,顺着铁路走,到西边去找小姨。可怜的孩子,身无分文,目不识丁,就这样开始了流浪的历程。饿的撑不住时,就离开铁路,到附件的村子里讨口饭吃,要点水喝。回来,再沿着铁路往西走。看着飞驰的列车,她幻想着将来有了钱,一定要坐它几天。困的受不住了,路边的干草堆,麦秸垛,草棚,小桥下,说不定在哪儿对付一宿。至于讨饭被狗咬,被调皮孩子欺负,更是家常便饭。

历经三个多月的跋涉,她终于来到了巩县,可是转了几个村子向人打听时,她根本报不出小姨所在的村名。人都说那是大海捞针,根本不可能找到。这一下,她蒙了,近百天遭受的苦难涌上心田,在野外大哭了一场,直哭得一佛出世,二佛涅槃,哭得村边一对开小饭馆的中年夫妇无比心酸。女掌柜循声而来,见一个小女孩头发锈成了毡,上边的虱子几子滚成了团,身上的衣服脏得辩不出颜色,两只鞋子一大一小用绳子捆在脚上,小手小脸黑黝黝地,甚是可怜。女掌柜将其领回饭馆,给她下了一碗面。小枚珊怯怯地说,阿姨,俺没钱。吃吧,孩子,阿姨不要钱。一百天来,她第一次坐到凳子上吃了顿热饭。一碗面下肚,小枚珊脸上有了笑颜。她说,阿姨,让俺给你干活吧,俺不要钱,給饭吃就行。有空了,俺再寻小姨。女掌柜找出自家女儿穿过的一些衣服鞋子,给她两元钱,让去镇上理发洗澡。理发师费了半天劲,也梳不开她的头发,给剪了个平头。一番梳洗打扮下来,女掌柜发现其还是个小美人胚子,等女儿放学回来,俩孩子叽叽喳喳,亲热得不得了。自此,她就在这儿落了脚。

小枚珊本来就勤谨,嘴巴又甜,刷盘子洗碗,抹桌子扫地,择菜和面下面条炒菜抢着干。不到一个月时间,小饭馆里熬饼烩面的事儿就能上手,厨师在不在都不耽误客人吃饭。老板十分喜欢,在第二个月时,开给她20元工资。从第三个月起,涨到了30元。

一晃到了年底,小姨依然没有找到,小枚珊思乡心切,带着半年攒下的一百七八十元钱,买火车票回了老家。后来,其又流浪到安徽蒙城,在一座砖瓦窑跟伦瓦扣砖师傅当小工。挣下的钱,她一分也舍不得花,全部拿回家交给老爸,帮其支撑这个苦难的家。

艰难创业路

十五六岁时,为了逃婚,李枚珊找人借了30元钱,第三次离家出走,到了巩县。再找当年那个小饭馆,早已人去楼空。兜里的钱除了来时的车票,很快就要用完,一天,见诸人围着份招工广告在议论,她得知一家水泥厂招工,便寻了过去。厂长见她不识字,说女招化验员,男招装料工,没她能干的活。李枚珊见院子里有辆装满石头的人力车,说自己有力气,拉着人力车在院里转了一圈,恳求厂长留下她。就这样,这家水泥厂破天荒有了女性装料工。

曾经沧海难为水,事非经过不知难。在水泥厂一上班,李枚珊才知道了内中的艰辛。装窑的路坑坑洼洼,上窑的路又陡还绕圈,拉上几趟,汗流浃背,人象从水中捞的一样。出窑时粉尘飞扬,水泥粉末直朝口鼻中钻。戴的口罩,不一会儿就被汗水和水泥粉尘糊严了。一个班下来,腿都是软的,身上脏的能洗半斤灰。尤其是每月来例假时,干活如闯鬼门关。有人劝她别干了,李枚珊摇摇头,咬牙坚持。

每年6月10月,割麦和收秋种麦时,她都会请假回家,用挣的钱帮助家里买种子、肥料,忙农活儿。现在的她长了心眼,无论如何,都先留下外出的路费,不能被家困住。

后来,她也换过其他工作,因为没文化,只能干些粗苯活儿。一次,她随个姐妹去赴宴。到那儿才知请客者是家耐火材料厂的业务员。那人说巩县到处都是耐火材料,只要会推销就能挣大钱。李枚珊问没文化能不能干,咋干。那人说记住些数据就行,凡有烟囱处都是客户。他留下些合同和名片,说销出去就有提成。

李枚珊珍惜这份没文化也能干的工作,死记硬背了一阵数据,便去跑业务。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开始时到处吃闭门羹,别说见厂长,有时连门都进不去。为了进门见人,她买了不同的香烟,给把门人次一些的,给厂长敬最好的。一次,见个大烟囱冒着烟,门口没人把门,她喜出望外跑进去,却碰到一群披麻戴孝的人,原来是火葬场。几乎两年时间,她没有谈成一单业务。为维持生计,她从洛阳关林市场批来小商品,摆摊售卖,还在夜间卖过小吃。外出时背上一些方便面、干粮。除冬天外,基本都是在候车室过夜。

在重重困难面前,李枚珊锲而不舍。终于,一个大客户被其八次登门所感动,买下她15吨产品。接着,幸运之神象芝麻开门连续降临,她一连作成几个大单,捞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2009年春,她听说有个旧厂向外租赁,便去考察。见该处场地7亩多大,荒草没膝,当中有座破厂房稍加修整,可做仓库使用,就签了合同。她一面托人帮助办手续,一面联系过桥资金,得空就打扫卫生,外运垃圾。不久,巩义市博亚耐火材料贸易公司揭牌,李枚珊成了小老板。

此时,她积累的人脉,良好的信誉发挥了作用。有的客户把产品送来让她代卖,卖完在结账。还有的客户租用她的仓库,常常是先付费用。就这样,公司滚雪球一般不断发展。3年后,郑州博亚耐火材料有限公司成立。仅仅时隔两年,2014年底,郑州正博亚实业有限公司揭牌。李枚珊作为独资老板连下三城,业界闻名。

大爱惠民间

直至李枚珊说到第三家企业成立才稍松口气。受篇幅所限,其许多锥心泣血的故事无暇复述,让其谈一下成功感悟。

她怔了一下,微不可见地摇摇头说:“这点成就在大咖那里就是米粒之珠,沧海一粟,我的经历别人不可能复制。要说感悟无非是,用心、感恩、执着。”

其用心在学文化上可见一斑。为了攻克文化难关,她20多岁开始自学,见电视台的天气预报上有播音员读音,下边出字,而且那些城市名字每天出现,跟着学习十分方便,况且还有各省天气预报。于是,每天的天气预报节目成了她的老师。两年下来,全国各地大中城市她基本都会读会写了。接着学习数学,学习记账。她学着在手机上发短信,发微信,自己整理发言稿,制定工作计划,以至于到后来鼓起勇气去上清华大学企业家总裁训练班。抚今追昔,她心潮激荡,写道:离开永城三十年,千险万苦度难关。几人能知李枚珊,九难不死又生还。

说起感恩,李枚珊感慨万千。她说:“人生天地间,需感恩之处甚多,她曾写感恩歌,悬挂于公司,要求员工敬天地,孝父母,和同事,怜孤贫。从有点经济能力开始,她就不断地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她在巩义市买了房子后,首先接来了父母,给他们看病,买衣服用品,给其洗头洗脚,悉心照顾。她掏钱给爷爷奶奶办后事,助弟弟妹妹成家立业。自己收养了两个孤儿,先后资助17名贫困学子完成学业,助养过41位孤寡老人,给本村捐资修路等。”她表示,用心的人改变自己,执着的人改变命运。人活在世上,送给父母最好的礼物是荣耀,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榜样,送给自己最好的礼物是成长,送给朋友最好的礼物是分享。(常文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