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公众号   更新日志   视频教程   购买积分   购买会员   购买记录      
微信新闻
本站新闻
互联网新闻

缩小教育差距 浙江上下合力跑出基教均衡发展加速度

[ 发表时间:2017-12-22 09:45:34  作者: 发布时间:2017年12月22日 09:45
中国新闻网  作者: 2017年12月22日 09:45

  中新网杭州12月21日电(谢盼盼 童笑雨) 几十载春风化雨,当今的中国已成为国际体系的重要建设者和促进世界繁荣的巨大正能量。与社会发展并驾齐驱的,是人们对于自我发展的需求。教育作为提高国民素养的重要途径,却仍面临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十九大报告中的这句话一语中的。“公平”、“质量”二词,也彰显了党和政府缩小教育差距的决心。

  作为全国基础教育建设的排头兵,浙江每个县(市、区)于2015年在全国率先达到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标准,跑出了均衡发展的加速度。展望未来,浙江省教育厅厅长郭华巍直言,浙江教育要朝优质均衡迈进,于2035年达到发达国家前列水平。

  信息搭台“铺”一体发展路 “内外兼修”缩教育差距

  “教育均衡化进程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城乡教育质量差距,而这也是造成城镇学校人满为患,乡村学校走向‘小班化’的原因之一。”郭华巍说,要想破解城市堵、乡村弱的困境,就必须抬高“底部”,推动农村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

  处在“互联网+”的浪潮中,信息技术的搭台铺路尤为关键。为此,该省近年来先后实施了两轮“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教育信息化工程。

  这当中,宁波市江北区打造的“互联网+”空中大课堂、台州市建成的云图书馆和高清互动研学平台、舟山市普陀区“微格教室”的创建及丽水市松阳县“教育云端”的构建,都是该省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点,让农村学生享受优质资源、做大教育均衡化“蛋糕”的缩影。接下来,省教育厅将大力推进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更好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中的作用。

  “我们计划于2020年实现全省100%的农村中小学宽带到校到教室,在80%的义务教育段学校建成智慧校园的目标。”郭华巍说。

  如果说,硬件设施的建设是提升学校品质的外在助力,那么提升学校办学质量则是其内在实力的提升,做到“内外兼修”才能助力缩小教育差距。

  “办好每一所学校,提升办学质量,不能走单打独斗的‘爬坡式’道路,而要让弱校、新校、民校搭乘上名校这部‘电梯’,走出一条风险最小、成效最大的名校集团化发展道路。”12年前,杭州启动开展的名校集团化探索,也推动该省走向建设名校集团化、学校联盟和城乡教育共同体的道路,为教育均衡化发展引来了一池活水。

  “这是办学模式的创新,也是带动资源薄弱学校同步发展、缩小校际差距的必经之路。”郭华巍说。

  “刚柔并济”引人才活水 城乡交流筑教师成长平台

  浙江省委书记车俊在接见2017年浙江“最美教师”事迹报告会代表时指出,建设创新强省、人才强省,根基在教育,关键要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从2016年绍兴嵊州市和金华浦江县两个试点到如今涵盖33个县市、583所学校和68517名中小学教师范围的演变,翻看近年来浙江在推动师资队伍建设上的成绩单,该省在“县管校聘”制度的探索上成绩显著,堪称是推动教育均衡化的一大亮点。

  “‘县管校聘’即将全体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都实行县级层面统一管理。”郭华巍认为,教师“县管校聘”与校长教师交流制度的结合,这是将“学校人”变为“系统人”的“刚性”举措,不仅推动了优秀教师向农村、薄弱学校的流动,让更多的孩子接触优质师资,还缓解了骨干教师集中在少数学校的问题,激活了教师进出不畅、校内固化这潭“死水”。

  在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吴华眼中,解决师资不均的问题,不能全凭外力,还需要从教师的培养与成长着手。此中,推动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与校长交流无疑是一针催化剂,体现了对教师提升的“柔性”关怀。

  嘉兴市嘉善县是浙江教师与校长交流试点之一,自2011年启动试点以来,促进了城乡教师的交流。

  嘉善五中是一所农村学校,多年来一直没有自己的名师。但自从嘉兴市数学学科带头人杨晓霞由嘉善一中流入该校后,“鲇鱼效应”迅速激发了该校教师对教学的思考与研究,有3人被评为县学科带头人。

  自该项目2010年启动至今,浙江累计已有48764名城镇学校的骨干教师和校长到农村学校任教任职。

  刚性的“县管校聘”和柔性的城乡教师交流,重新调整了教师的配置,也推动了他们的自我成长,让不同的学校、家庭找到了一个平衡点。

  “教育均衡化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师资的培育亦然,不能操之过急。”吴华说,学校也要积极推进相关政策,为乡村教师提供更多的交流与学习机会。

  补齐特殊群体教育短板 打通教育均衡之路“最后一公里”

  在浙江,城乡各校正释放着各美其美的光芒。而在迈向教育均衡化发展的过程中,如何保障以随迁子女、特殊教育人群为代表的特殊群体儿童的权利,堪称是“圆梦”道路的“最后一公里”。

  郭华巍介绍说,早在2009年,浙江就通过了将随迁子女纳入义务教育体系的条例。“目前省内共接纳了147.52万随迁子女,交出了宁波市海曙区、绍兴市越城区等地100%就读公办学校的成绩单。”

  如果说“起步早”体现了浙江对教育均衡发展的超前认识,那么于2016年开始推进的、将特殊与普通孩子放在一个课堂教学的“卫星班”则展现出浙江教育极具包容的胸怀。

  “特殊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特殊教育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教育的现代化。”谈及特殊教育,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系主任昝飞感慨良多。

  她认为,“卫星班”的建立,响应了融合教育的政策,为特殊孩子提供了在普通学校就读的机会,推动了教育均衡化的发展,但对普通学校、特殊学校以及相关行政部门来说,也极具挑战。“融合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不仅是特殊孩子与普通孩子物理空间上的融合,更是课程、心理的融合。其中最核心的保障是优质的教师资源,因此,大学师范教育要加快培养既懂普教、又懂融合教育的师资力量。”

  对于昝飞的担心,郭华巍表示不无道理。“目前我们在相关高校建立了特殊教育学院和特殊教育工作室,预计在‘十三五’期间培育出50名各类特殊教育名师。”

  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研究所教授王雁日前接受采访时说,特殊教育堪称是义务教育质量提升的最后一公里。郭华巍表示,浙江更应该以此为抓手,走好这“一公里”,在层层政策和人才的支持下,抬高“路基”,于2020年实现全省特殊教育基本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目标,借以推动浙江教育水平于2035年步入发达国家前列,走出一条“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均衡之路。(完)

中国新闻网[db:来源网址]
]

中新网杭州12月21日电(谢盼盼 童笑雨) 几十载春风化雨,当今的中国已成为国际体系的重要建设者和促进世界繁荣的巨大正能量。与社会发展并驾齐驱的,是人们对于自我发展的需求。教育作为提高国民素养的重要途径,却仍面临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十九大报告中的这句话一语中的。“公平”、“质量”二词,也彰显了党和政府缩小教育差距的决心。

作为全国基础教育建设的排头兵,浙江每个县(市、区)于2015年在全国率先达到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标准,跑出了均衡发展的加速度。展望未来,浙江省教育厅厅长郭华巍直言,浙江教育要朝优质均衡迈进,于2035年达到发达国家前列水平。

信息搭台“铺”一体发展路 “内外兼修”缩教育差距

“教育均衡化进程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城乡教育质量差距,而这也是造成城镇学校人满为患,乡村学校走向‘小班化’的原因之一。”郭华巍说,要想破解城市堵、乡村弱的困境,就必须抬高“底部”,推动农村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

处在“互联网+”的浪潮中,信息技术的搭台铺路尤为关键。为此,该省近年来先后实施了两轮“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教育信息化工程。

这当中,宁波市江北区打造的“互联网+”空中大课堂、台州市建成的云图书馆和高清互动研学平台、舟山市普陀区“微格教室”的创建及丽水市松阳县“教育云端”的构建,都是该省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点,让农村学生享受优质资源、做大教育均衡化“蛋糕”的缩影。接下来,省教育厅将大力推进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更好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中的作用。

“我们计划于2020年实现全省100%的农村中小学宽带到校到教室,在80%的义务教育段学校建成智慧校园的目标。”郭华巍说。

如果说,硬件设施的建设是提升学校品质的外在助力,那么提升学校办学质量则是其内在实力的提升,做到“内外兼修”才能助力缩小教育差距。

“办好每一所学校,提升办学质量,不能走单打独斗的‘爬坡式’道路,而要让弱校、新校、民校搭乘上名校这部‘电梯’,走出一条风险最小、成效最大的名校集团化发展道路。”12年前,杭州启动开展的名校集团化探索,也推动该省走向建设名校集团化、学校联盟和城乡教育共同体的道路,为教育均衡化发展引来了一池活水。

“这是办学模式的创新,也是带动资源薄弱学校同步发展、缩小校际差距的必经之路。”郭华巍说。

“刚柔并济”引人才活水 城乡交流筑教师成长平台

浙江省委书记车俊在接见2017年浙江“最美教师”事迹报告会代表时指出,建设创新强省、人才强省,根基在教育,关键要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从2016年绍兴嵊州市和金华浦江县两个试点到如今涵盖33个县市、583所学校和68517名中小学教师范围的演变,翻看近年来浙江在推动师资队伍建设上的成绩单,该省在“县管校聘”制度的探索上成绩显著,堪称是推动教育均衡化的一大亮点。

“‘县管校聘’即将全体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都实行县级层面统一管理。”郭华巍认为,教师“县管校聘”与校长教师交流制度的结合,这是将“学校人”变为“系统人”的“刚性”举措,不仅推动了优秀教师向农村、薄弱学校的流动,让更多的孩子接触优质师资,还缓解了骨干教师集中在少数学校的问题,激活了教师进出不畅、校内固化这潭“死水”。

在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吴华眼中,解决师资不均的问题,不能全凭外力,还需要从教师的培养与成长着手。此中,推动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与校长交流无疑是一针催化剂,体现了对教师提升的“柔性”关怀。

嘉兴市嘉善县是浙江教师与校长交流试点之一,自2011年启动试点以来,促进了城乡教师的交流。

嘉善五中是一所农村学校,多年来一直没有自己的名师。但自从嘉兴市数学学科带头人杨晓霞由嘉善一中流入该校后,“鲇鱼效应”迅速激发了该校教师对教学的思考与研究,有3人被评为县学科带头人。

自该项目2010年启动至今,浙江累计已有48764名城镇学校的骨干教师和校长到农村学校任教任职。

刚性的“县管校聘”和柔性的城乡教师交流,重新调整了教师的配置,也推动了他们的自我成长,让不同的学校、家庭找到了一个平衡点。

“教育均衡化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师资的培育亦然,不能操之过急。”吴华说,学校也要积极推进相关政策,为乡村教师提供更多的交流与学习机会。

补齐特殊群体教育短板 打通教育均衡之路“最后一公里”

在浙江,城乡各校正释放着各美其美的光芒。而在迈向教育均衡化发展的过程中,如何保障以随迁子女、特殊教育人群为代表的特殊群体儿童的权利,堪称是“圆梦”道路的“最后一公里”。

郭华巍介绍说,早在2009年,浙江就通过了将随迁子女纳入义务教育体系的条例。“目前省内共接纳了147.52万随迁子女,交出了宁波市海曙区、绍兴市越城区等地100%就读公办学校的成绩单。”

如果说“起步早”体现了浙江对教育均衡发展的超前认识,那么于2016年开始推进的、将特殊与普通孩子放在一个课堂教学的“卫星班”则展现出浙江教育极具包容的胸怀。

“特殊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特殊教育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教育的现代化。”谈及特殊教育,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系主任昝飞感慨良多。

她认为,“卫星班”的建立,响应了融合教育的政策,为特殊孩子提供了在普通学校就读的机会,推动了教育均衡化的发展,但对普通学校、特殊学校以及相关行政部门来说,也极具挑战。“融合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不仅是特殊孩子与普通孩子物理空间上的融合,更是课程、心理的融合。其中最核心的保障是优质的教师资源,因此,大学师范教育要加快培养既懂普教、又懂融合教育的师资力量。”

对于昝飞的担心,郭华巍表示不无道理。“目前我们在相关高校建立了特殊教育学院和特殊教育工作室,预计在‘十三五’期间培育出50名各类特殊教育名师。”

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研究所教授王雁日前接受采访时说,特殊教育堪称是义务教育质量提升的最后一公里。郭华巍表示,浙江更应该以此为抓手,走好这“一公里”,在层层政策和人才的支持下,抬高“路基”,于2020年实现全省特殊教育基本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目标,借以推动浙江教育水平于2035年步入发达国家前列,走出一条“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均衡之路。(完)

【编辑:黄诗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