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公众号   更新日志   视频教程   购买积分   购买会员   购买记录      
微信新闻
本站新闻
互联网新闻

家长花式送礼惹尴尬 “师腐”之风必须严肃遏制

[ 发表时间:2017-12-01 16:49:04   ]

陈虹老师(化名)刚刚结束产假,重新回到班级上课,迎接她的是一份份十足的大礼。有的家长守在学校门口递上一张价值不菲的母婴用品购物卡,有的家长干脆网购了婴儿用品直接快递送到学校,还有的家长在班级群里组织联合给老师买礼物……一份份礼物不但没有给陈老师带来惊喜,反而显得尴尬。“给老师送礼”真可谓老生常谈的话题,从当年送挂历到如今送代金卡,送礼之风屡禁不绝。老师虽再三婉言谢绝,但依旧阻挡不住家长的“热情”。家长们一边痛斥腐败,一边又在做着“腐蚀”老师的助推者、行贿者,这中间存在怎样的矛盾?新年将至,又要进入“送礼旺季”,这股不良风气必须遏制。

 

家长通过微信向记者表达着给老师送礼的初衷。 本报记者 伊 健摄

 

家长通过微信向记者表达着给老师送礼的初衷。 本报记者 伊 健摄

送礼之风从娃娃刮起?

今年9月,市民李女士的女儿上了幼儿园,孩子入园没几天就迎来了教师节。节日前夕,各种要给老师送礼的声音此起彼伏。李女士告诉记者:“身边朋友都说,孩子这么小,还在人家手里,你不给老师送礼,老师对孩子肯定不会精心,结果还是孩子受委屈。”孩子是母亲心里最柔软的那一块,李女士本来坚定不送礼的心开始动摇了。送什么给老师呢?她为此陷入纠结。

就在此时,刚刚组建的家长群开始沸腾了,群里的成员希望以全体家长的名义联合给老师送礼物,李女士参与其中;她真正担心的是:自己一旦不合群,孩子会被排挤在外。每天家长们都在讨论给老师送什么,“人一多,意见就无法统一,说送什么的都有,每天一打开微信就几百条留言,看着就心烦。”李女士举着手机向记者倾诉。

最终的结果商定出来了,以家长的名义送给老师一个大蛋糕,外加一面锦旗,真可谓物质、精神双重礼。可具体到锦旗上写什么字,家长们又开始新一轮的讨论。李女士说:“孩子刚上幼儿园没几天,连老师姓什么都没搞清就送锦旗?这面锦旗上无论写什么赞许的话都是虚情假意啊。”最终班级里20个孩子,每家付35元,凑齐700元的礼品送给了带班的各位老师。

此事过后,李女士陷入了沉思,孩子现在刚满3岁或许还不懂家长的这番苦心,更不懂给老师送礼究竟为了什么,但从小就在这样的环境里耳濡目染,孩子会不会将送礼视为人与人交往的必需途径呢?会不会因此落下不给老师送礼就会受排挤的阴影呢?李女士说:“我爱人总劝我这叫‘礼尚往来’,咱给老师一些温暖,老师会回馈到孩子身上。但我查了资料,‘礼尚往来’的‘礼’绝对不是送礼,而是礼节,很多人误解了这个成语的真正意义。”

同样的案例,小学里尤甚,姜女士的孩子小亮今年开学时换了新班主任,一向以班级标杆示人的小亮同学在新老师这里突然“失宠”了。“过去特别开朗的孩子,新学期之后变得郁郁寡欢,总是提不起精神来。”姜女士和记者反映说,“每天都让老师批评,无论孩子做什么事,似乎在新老师眼中都是一种错。”

孩子在学校里的表现,家长不可能随时随地都观察到,是孩子表现不如过去了?还是不能适应新老师的节奏?家长的确无法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在此情形下,家长和老师进行有效沟通其实是最佳方案,但姜女士和爱人却猜想:是不是没给老师送礼啊?姜女士坦言:“咱也不知道其他家长怎么处理这件事,是不是别人都送过了,因为我没送礼,而让孩子受委屈?”终于等到了放学见到老师,本想递上信封,却被老师拒绝了。姜女士再度陷入忧虑,“是不是嫌我送晚了?还是因为送少了?老师怎么不收呢?”一连串的问号让她那段时间吃不香睡不好。

有媒体曾做过问卷调查,调查数据显示:八成受访者表示自己曾经给孩子的老师送过礼物,而这其中超过三成的家长认为送礼是希望老师能给自己的孩子更多关照,仅有15.6%的受访者给老师送礼是想衷心表达对老师教书育人的谢意。对于送礼之后的作用,超五成受访者坦言,根本就不知道是否起到了作用,但至少不会有坏处。

礼物收不收?老师很尴尬

陈虹是本市一所小学的语文老师并兼班主任,前段时间一直休产假直到期中考试之后才重新回到岗位接班。陈老师休产假的消息已不是秘密,很多家长早就蓄势待发等待着老师回归岗位后,送上大礼。陈老师告诉记者:“‘双11’我的确买了不少母婴产品,快递一个个寄到学校里。那天门卫师傅通知我拿快递,我一看很多东西不是我买的啊。”只见摆在陈老师眼前的有婴儿学步车、汽车用宝宝椅,甚至连婴儿家庭游泳池都送来了。陈老师望着这些天上掉下来的礼物顿时傻了眼,礼物到底是谁送的?答案逐一被揭晓,“老师,我是某某家长,我在网上给您的宝宝订购一辆学步车,快递收到了吗?祝宝宝健康成长。”家长们通过短信、微信开始认领这些礼物。

放学时,陈老师将学生们送出校门,家长们看到久违的老师后,一边寒暄一边递上装有代金卡的信封,弄得老师站在校门口很尴尬。“这件事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我曾想在群里通知每一位家长不要再送礼了,但我又担心这话会适得其反,这不就是在提醒没送礼的家长赶紧送礼吗?”陈老师说。

“其实我们很避讳收受礼金、礼物的,校领导三令五申要杜绝,从师德讲,我也不能收任何一份礼物。”陈老师说。为此,陈老师在班级家长群里特别立下规矩,不准在这个群里散发红包,即使是节庆期间也不许发红包。这一项算是堵住了,但其他五花八门的讨好方式层出不穷。陈老师举例说:“群里不许发,有的家长就加我个人微信送红包,看到后,我一般说声感谢也不点开,24小时后就退回了。”还有的家长给老师手机里充话费,搞得老师都不知道该不该把手机号码告诉给家长。

“很多家长都觉得礼多人不怪,送了礼,孩子就能得到相应的照顾,甚至觉得老师拿了手软,于情于理会对自己的孩子偏爱一些。其实,班里四五十个孩子,每个人都得照顾到,这一碗水尽可能得端平。”在陈老师看来,老师对孩子的尽心和家长送礼没关系。

就拿老师批评孩子这件事来说,同样一件事,看待角度不同,产生的效果便是迥异的。送礼的家长会认为:这礼送得值,老师对我们孩子明显就比对其他孩子严格,这是对他好;没送礼的家长就会认为:是不是因为礼没到位,老师存心挤对孩子呢?是不是接下来要送一些,免得孩子受委屈呢?陈老师说:“作为老师,尤其班主任,见到某个孩子表现得出色适当表扬,见到某个孩子做得不对,予以批评,这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但就是这样一项日常工作,往往就会因为‘送礼’让家长产生误判。”

现在陈老师最大的困扰是,学生家长网购的这些礼物如何退回去。“以现金的方式返还给家长?这无形当中会增加自己的负担,花自己的钱买下一堆用不上的商品。也有人建议将这些礼物捐给福利机构,但有些商品只适用于家庭。”陈老师说,“我已把这件事汇报给了校长,校长建议家长过来认领,再由家长转送给其他有需要的朋友。”

陈老师接受采访时向记者表示,她不想让家长觉得老师见钱眼开,这样家长会更加尊重她,理解她。班级里少了一些名利色彩后,对班级管理有极大的好处。

给老师送礼竟然有攻略

人们对腐败现象深恶痛绝,有市民就表示:我们党加大了反“官腐”力度,一批批“大老虎”和“苍蝇”被绳之以法,官场风气大为改观。但是现在“师腐”已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反“师腐”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可有些家长一面高声喊“防止师腐”,一面却做着“腐蚀”教师的行贿者、助推者。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家长第一次给老师送礼时,心情是紧张的,甚至要准备多套方案加以应对,而网上相应推出了送礼攻略,从时机、尺度、礼品选择、送礼方式等给予指导,攻略中所涉及的送礼方式已一一应验于现实生活中。更为严重的是,攻略里还教唆家长替老师处理一些私事,能让老师对孩子高看一等……

对于现在愈发严重的家长给老师送礼金、送礼品现象,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潘允康坚定地认为:此事件在社会上已形成了不良风气,到了非管不可的程度。潘允康说,不良风气的形成与社会大环境密不可分,很多人认为中国是人情社会,而忽略了制度的严肃性,把师生关系演变成为经济利益,认为不送礼,孩子就无法接受良好教育。这不仅败坏了教书育人的师德风尚,更让本该纯净的校园充满了铜臭气。有人觉得校园里的收礼行为“数额少、较隐蔽”,难以查处,潘允康认为这样的想法纵容了不良风气的传播。

“破解校园里的收礼行为,首先要把法律、规矩、纪律挺在前面,从教育主管机关到学校校长、主任、老师层层落实,对违规现象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从收礼的一方先要做到杜绝。”潘允康接着说,“从家长一环,要知道孩子学习成绩好坏是个人努力的结果,跟送礼没有必然联系。”只有老师、家长都自律起来,这股不良风气才能真正打消下去。潘允康说:“中央反腐,上至高级官员下至违纪科员,‘老虎’‘苍蝇’一起打,官员面貌明显改观,现在有必要把反腐的力道用在校园了。”

教育部早已对纠正校园里存在的不正之风发布规定,严禁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赠送的礼品礼金、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等财物。严禁参加由学生及家长安排的可能影响考试、考核评价的宴请。严禁参加由学生及家长安排支付费用的旅游、健身休闲等娱乐活动。严禁让学生及家长支付或报销应由教师个人或亲属承担的费用。严禁通过向学生推销图书、报刊、生活用品、社会保险等商业服务获取回扣。严禁利用职务之便谋取不正当利益的其他行为。对违规违纪的,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对典型案件要点名道姓公开通报曝光。情节严重的,依法依规给予开除处分,并撤销其教师资格;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新的一年转眼就到,以往到了此时,家长又要琢磨着给老师送啥新年贺礼了。在此奉劝各位家长,单就给老师送礼这件事,既影响孩子心灵成长,也是在亲手摧毁老师的师德。对于老师来说,一声问候,一句感谢或许比起真金白银,更令他们欣慰满足。

编辑:李伶俐

本文为商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用时性,本网不作任何保证和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纠错电话:024—23500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