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公众号   更新日志   视频教程   购买积分   购买会员   购买记录      
微信新闻
本站新闻
互联网新闻

哈理工研究生支教团:大手拉小手 爱心正方遒

[ 发表时间:2017-11-29 14:41:26   ]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11月29日电(张强)哈尔滨理工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是学校团委根据共青团中央青年志愿者工作部与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有关文件精神于2013年招募组建,志愿者选拔条件规定支教者要在基层连续一年从事专职支教服务。在广袤的黑土地上,哈尔滨理工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是第一支在黑龙江省开辟服务地的研究生支教团,为黑龙江省研究生支教工作拉开了序幕。4个春秋下来,虽然苦、尽管累,4届支教团成员每年一届轮回接力把爱心传递下来,他们为当地学生带去了新思维、新视野、新梦想,他们的爱心是一盏灯,帮助了别人,照亮了自己。

躬身支教——为的是孩子们那一片蓝天

支教团刚到泰来之初,利用节假日时间,走访了泰来镇街胜小学等4所村小和街基中学,覆盖了老街基、长胜村等10多个村屯,重点了解掌握了60余个贫困生、留守儿童及单亲家庭的现状,共收集调查问卷600余份,实地了解当地学生的家庭情况和成长环境,并及时建立了家访手册和学生档案。当支教团成员周凯得知一位年迈的爷爷因家庭变故,要求正在上学的孙女辍学,他第一时间赶到学生家,苦口婆心做家长思想工作又劝导学生爷爷,一次不成就往返4次去找家长不厌其烦的做工作,在一次往返中,周凯骑的当地学校借给的一台电动车出了故障,他硬是冒雨踏着泥泞的村路将电动车推回2.5公里之外的驻地,最终家长在他的精神感动下同意了孩子上学想法。

支教团成员集中居住在街基中学的学生宿舍,条件较为简陋,尤其到了冬天,窗户透风,供暖效果差,室内平均温度只有10度左右,宿舍楼没有集中供水或供暖,没有厨房,只能买些干粮、咸菜、泡面作为日常饭菜,且经常会遇到停电、停水等情况。支教团成员所居住的中学距离所支教的街胜小学等3所小学有近8公里的路程,支教团成员们每天起的很早,冬季天不亮就要坐上去学校的校车,生活在大学校园里的他们,克服困难是第一关。

生还环境的简陋,没有动摇支教团成员的坚定信心。在支教团中,女大学生不但以女性细腻性格和慈爱去辅导被支教的孩子们,付出更多的是她们要克服生活不便带来的的困难。崔憧瑶、王凡予和刘欢等三位女生先后在第一届、第二届和第三届支教团工作。崔憧瑶回忆起这段经历深有感触,“从最初的风沙迷眼到嘴唇干裂,身体和心理都产生了或多或少的波动,我开始怀念起那些舒适安逸的生活。但一想到那些可爱的孩子们,想到临近假期孩子们含泪不舍的问:‘老师,您还回来吗?’,还有返校后,孩子围绕身边欢天喜地的幸福,我才知道青春是被需要的,奉献也是值得的。”

刘欢这位来自大城市的姑娘谈起支教经历所遇到困难的时候三言两语,说起与孩子们的感情却如数家珍,“早晨起的早根本来不及做早饭,到学校就开始组织学生早自习,忙着忙着就忘了饿,后来发现我的桌子上放着用纸巾包的严严实实的还有温度的鹅蛋,找到家长几经劝阻后情况才得以制止。一个叫李响的女孩牵着我的手问‘老师您上午没来是不是因为感冒了,那您可不可以永远不感冒,这样就可以天天都来给我们上课了,’听了她的话我眼泪止不住的往出流。支教活动结束临别之际,孩子们牢牢地牵着我的手不愿松开:老师真想让您能再教我们一次,您什么时候才能再回来……看着那一双双清澈的眼睛,我紧紧的抱住他们不忍离去。”

“有一种艰辛,没有体会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快乐。”支教团成员王凡予从一个“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姑娘成长为一个生活能手,做饭、买菜、封窗、修门、换电闸……样样都不在话下。支教结束后,王凡予说“支教生活条件虽苦,如果不苦不累还需要我们做什么?尽管如此我每天都是快乐的,从开始的责任和义务,到现在收获了满满的幸福和快乐,直到现在我依旧珍惜那段给了我人生经历浓墨重彩一笔的支教生活。”

薪火相传——在知识的沃土上播种希望

支教团如火焰般把知识的火种播在孩子们的心中,将价值传播在社会道德实践的路上。他们承担了街胜小学等3所小学的英语、数学、语文、体育、思想品德、科学等课程的授课任务,他们虚心请教学校资深教师,以最短的时间融入教师队伍,融入学生当中开展教学。他们先后在校、县两级开展的公开观摩课中大放异彩,受到了当地领导和老师的好评。支教团成员还根据各自服务学校教师队伍老龄化严重,教法单一等实际情况,在代课班级积极开展“梦想课堂”、美术微课堂、科学30分等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教学活动,同时以“星级评比”为依托,引导学生“爱学习、会学习、学好习”的认知意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

4年来支教老师所教科目成绩优秀率均达80%以上。支教团成员勇于创新,敢于实践,推进校园特色第二课堂—“七彩课堂”的建设以及活动开展。活动项目开展主要包括:足球课堂,折纸课堂,趣味阅读课堂,书法课堂,速算课堂,音乐课堂,主题教育课堂等,同时在全校举办艺术节,期间举行现场作文、手工制作、汉字书写、速算等各种才艺竞赛活动,评选校园“艺术之星”。目前“七彩课堂”已经成为服务地泰来县三所村小的常态化教学任务。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之外,支教团成员与服务地的教师一样,对基层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尽心竭力。陈旧教室的墙壁,他们亲手粉刷一新;凹凸不平的操场,是他们用沙土和煤渣一点点铺垫;长80米的15面校园围墙,他们不辞辛劳亲手在上面绘制了一幅幅公益宣传画。

爱心传递——让希望的种子茁壮成长

4年来支教团在出色完成教学计划的同时,不忘传递爱心能量。随着支教团家访工作和贫困帮扶工作的进一步深入,第二届支教团确定开展“松果计划”专项贫困帮扶项目。“松果计划”中的“松果”一词起源于2014年教师节的一份礼物。在农村,学生接触的事物也比较少,在孩子们朴实无华的心灵中,他们总是想把他们认为最美好的东西送给最敬爱的人,街胜小学的袁天亮同学在校园门前的一棵小松树上采撷了一颗尚未成熟的松塔(果)作为教师节的礼物,代表同学们送给支教团成员周凯老师,支教团成员被孩子们这个“特殊的礼物”所感动,因此决定以“松果计划”命名帮扶项目。

支教团成员联合哈尔滨理工大学及校内相关学院和部门中国慈善基金总会(暖流计划)、随手公益等社会爱心人士和企业,为服务地小学募集了20余万元的物资提供资源支持,惠及200余名留守儿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松果计划”的项目中,支教团每年在3所学校确定15名特殊帮扶对象,定期向困难学生发放学习、生活用品,以缓解他们的经济压力。

支教团还开展了“图书漂流”活动。这项活动是街胜小学“七彩课堂”中的一项特色活动,支教团第二届团长周凯在互联网爱心网站上寻求帮助的时候,得到了“杂志铺”(成都刊海有限责任公司)的积极响应和帮助。目前,街胜小学和东明小学均与“杂志铺”签署了有关“定点支持学校”的协议,“杂志铺”将以期为单位,持续为学校提供图书,丰富孩子们的阅读资源。“图书漂流”活动自2016年11月起,以街胜小学为中心,覆盖了同乐小学、东明等3所小学。“图书漂流——专项阅读培养计划”同时聚集了社会和哈尔滨理工大学师生的爱心,累积捐助图书3500余册,实现了当地学生的阅读梦想,解决了被帮扶的3所学校图书资源短缺的问题。

2017年9月,哈尔滨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等9个学院相继开展了“情暖童心”院助校结对帮扶活动,将哈理工师生的爱心传递到泰来的乡村小学。截至目前,“情暖童心”计划共筹款10000万余元,学生运动服1000多套,入冬棉衣120余件,爱心图书1000余册。

不忘初心——在传承与守望中挥洒青春

风吹助火长,实践历真知。“环境关”、“思想观”、“劳动关”等是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对于支教团成员来说,他们也还是个孩子。在支教的工作、生活中,他们有过孤独和无助,有时侯也哭喊过、抱怨过。但累并快乐着,苦并幸福着,支教团成员从未因选择支教工作得到的艰苦磨炼而后悔,相反,他们都为曾有过这样人生经历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一个人很难去改变什么,但是一群人共同有着一个信念,必将创造不同的结果!每一届‘小火焰’支教团成员都是满怀热情,点亮星星之火,去感染这片土地上的人,燃起燎原大爱。”第一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马涛说。

第三届支教团团长毕轩在支教日记中这样写道:“无论我在哪里,泰来这个地方都会是我生命中最特别、最有温度的一部分,因为那里承载了我青春的梦想,留下过我奋斗的足迹!”

“‘一年泰来行,毕生泰来情!’,一年的支教经历,我们付出收获的同时对国情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思考,这些都将激励我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支教生活让我点燃了心中志愿服务的火苗,我将不断‘添柴加油’让这团火永不熄灭,去温暖他人,去激励自己。”支教团成员刘泽民这样说道。

最美丽的风景在基层,最动人的故事在基层。4年付出4年感动,师生家长不断线的关心、锅炉工的手擀面和饺子、仓买店阿姨的周末晚餐、饭店老板的免费咸菜成为泰来这一第二故乡对支教团成员的“温情馈赠”。与师生、家长、当地百姓打成一片,亲如一家,他们成为当地百姓茶余饭后交口称赞和主动关心、来往的青春使者,同时也成为哈理工学子和当代大学生志愿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从2013年至今,哈尔滨理工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共获“黑龙江省十大杰青年志愿者”、“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黑龙江省“三好学生”、“黑龙江省优秀志愿者”等省级以上个人表彰21人次。2016年,支教团获得“第十一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奖”称号,这是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授予的我国青年志愿服务领域的最高荣誉。

如今,第四届支教团正在开展“冬日暖童计划”,为支教地3所学校的133名学生募集了6000余元用来购买棉衣、棉鞋、手套等越冬衣物。第五届支教团已经招募组建,正在接受培训和进行实习。18名成员都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哈理工青年。他们用自己的担当将研究生支教团志愿服务工作传承发展,他们用自己的理想与信念将“知行统一 博厚悠远”的哈理工校训继承发扬,18名优秀理工学子不忘初心的在基层工作中将哈理工青年这一称号铸就成耀眼的时代勋章。(完)

【编辑:李香梅】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官方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关注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 ,获取独家新闻资讯。
更多精彩请关注各大微博平台@中新网黑龙江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