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公众号   更新日志   视频教程   购买积分   购买会员   购买记录      
微信新闻
本站新闻
互联网新闻

奉贤教育构建中小幼一体化“贤文化”德育

[ 发表时间:2017-11-15 17:23:23   ]

办好教育是奉贤最大的民生和未来,投资教育就是投资未来。通过教育,有效提升学生的传统底蕴、国际视野、人文情怀、科学精神,德育教育该如何创新?奉贤区教育局选择的路径是,通过德育课程一体化设计,强化实践育人功效。

奉贤教育已进入从“跨越”走向“品质”的转型发展期,需要以更大的创新力度,将立德树人贯穿教育工作始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在教育系统,而且在整个南上海奉贤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打造“自然、活力、和润”的南上海品质教育区。

中小学德育如何更有效,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就是实践育人。奉贤教育树立立德树人、整体育人的理念,坚持一体化、课程化、活动化、 “贤文化”工作原则,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突出学生的国家意识、政治认同、公民人格、文化自信培养,理顺中小幼纵向衔接、各类课程横向贯通、校内外合力育人的工作路径,实现全员、全程、全面育人,培育具有传统底蕴、国际视野、人文情怀、科学精神的奉贤学子,建设有效融合区域文化、中小幼一体化的“贤文化”德育体系。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从根本上讲,就是要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理念,将学校德育工作列为树根立魂工程,多用善用广大青少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讲清中国进入“新时代”内涵,讲好中国新时代故事,引导青少年在生动的教育实践中增强“四个自信”意识,努力让每个青少年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乡土课程进校园传承“贤文化”

敬奉贤人、见贤思齐的“贤文化”在德育课程体系构建中,凸显区域文化特色,早已成为奉贤的德育“金字招牌”,在奉贤区中小学校园中生根结果。近年来,依托“贤文化”的特色传统,奉贤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将“贤文化”教育作为德育建设和校园文化构建的重头,相继建立了爱国主义、民族文化、科普教育和国防民防教育等4大系列“贤文化”教育基地,这既是师生了解家乡,了解贤文化的渠道,也是德育教育开展的平台,使学生感悟家乡文化,增强作为一名奉贤人的自豪感。

从幼儿园至高中,奉贤区教育局融合各校开展适合学生的“贤文化”教育。幼儿阶段以参观农家田园、知名厂家,参与乡村节庆等与“贤文化”相关的教育活动为主;小学阶段以人物为主线,重在宣传贤人的优良品质; 初中阶段挖掘古迹风貌、公园园林、木雕纸艺、饮食文化、二胡书画等所承载的育人价值; 高中阶段则以“发展成果”为主题,揭示改革开放后奉贤的新面貌。

奉贤区教育局还先后确立了20所“贤文化”教育基地学校,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形成“一校一品”特色。奉贤中学的“国学经典与表演”、曙光中学的“大道”课程、洪庙中学的“贤文化”教育、解放路小学的“学做文明人”、古华小学的“节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类课程,通过项目引领、重点扶持、难点突破、辐射展示,带动学校以项目为抓手,整体推进“贤文化”教育。与此同时,通过开展“贤文化”教育的课外实践探索,鼓励学校充分运用区域“贤文化”教育资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代科技产业、乡土文化乃至非遗物质文化等资源,开展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贤文化”。探究过程中,一批传统文化社团应运而生。致远高中的“贤韵”国学吟诵社、奉城高级中学的“田野”文学社、胡桥学校的“欣悦”滚灯队、江山小学的“江山多娇”山歌剧社以及洪庙小学“汉韵”书法社……一个个传统文化社团活动,成为引导未成年人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传承“贤文化”的重要载体。

如何用生动的人物故事,清晰的历史脉络,使学生对“贤文化”有直观的认识?为此,奉贤区教育局还编写了《奉贤“贤文化”教育读本》。“贤文化”读本是奉贤小学、初高中德育纵向衔接,全员、全学科、全社会育人的缩影之一。2011年起,该读本正式纳入各学段规定年级的课程计划,覆盖学前教育、小学、初中、高中4个学段共6册。今年,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新形式,修编了更加通俗易懂的体现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一体化“贤文化”教育课程《i奉贤·贤文化》教育读本,并出台了课程实施指导文件。

从传统意义上的贤人,到日常接触的饮食文化,都收入其中,这部上海第一套地方教育文化丛书展现了奉贤“敬奉贤人、见贤思齐”的文化传统。在青少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 《读本》 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科学精神、家乡情结、世界眼光,在文化滋养中塑造良好品格,提升道德修养,培养新一代“小贤人”。奉贤区教育学院附属实验小学围绕读本,开展以“知奉贤、爱家乡”为主题的征文演讲比赛和童谣书画等比赛。师生们创作的“贤文化”名言书法作品和绘画作品布置在宣传长廊里,悬挂在楼梯口,营造“贤文化”德育教育氛围。

与此同时,区教育局还向家长辐射“贤文化”教育,通过主题班会、家长论坛、教师讲坛等形式,开展“贤文化”教育进家庭、“小眼睛看我家,好家风我来传”等教育活动,全面培育“好家风好家训”。

“红色之路”“世界之窗”提升责任感

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部门 《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 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综合育人的有效途径,要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如何一体化地规划实施中小学实践类德育活动课程?奉贤区以重走“红色之路”、开启“世界之窗”等多个带有本土文化烙印的项目为载体,与德育多元渗透,兼容并包。

2016年,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奉贤区启动重走“红色之路”社会实践活动。2016年暑期,35支奉贤中小学考察团1800名学生在学校领导带队下,分赴南京、井冈山、遵义、延安等革命圣地。2017年暑期组织62支考察团队2500余名学生,按照小学“南京记忆”、初中“井冈山寻迹”、高中“遵义和延安浸润”,18岁成人仪式到嘉兴南湖重温党的诞生等形式,让学生触摸历史,了解国情,感受文化,锤炼人格。

重走“红色之路”不仅是一个仪式、一次活动,而且是融入学校社会实践校本课程,促进学生茁壮成长之路。在南京,学生们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在心情沉重和愤怒之余,更多的是不忘历史和开创未来的决心; 在延安,学子们参观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枣园革命旧址、杨家岭革命旧址、延安革命纪念馆,留宿延安窑洞时,同学们住在5楼,处于最高山坡上,奔波了一天拖着行李上楼,没有一名学生抱怨; 在贵州,致远高中学生沿着蜿蜒的山路,步行3小时,到贫困山村考察、慰问……活动中,学生们成长了许多,相互帮助,互相扶持,在重走“红色之路”中有所感悟,也有所成长。从前期设计准备到总结回顾,短短数月,重走“红色之路”已成为奉贤学子难忘的成长经历。学生们通过撰写感想体会,将这些不能忘却的纪念镌刻在心,积淀了深厚的爱国情愫,培养了自觉的责任担当,也学会正确处理与他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团队协作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有所提高。

“重走 ‘红色之路’ 不仅兼顾更偏重学生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的提升、学生个性素养的塑造,最重要的是师生全情投身其中的德育效应。”奉贤区教育局党委书记陆琴说。重走“红色之路”得到广泛认同,融入学校社会实践校本课程。 《实践育人:中小学生重走红色之路》,也被评为2016年上海教育综合改革典型案例。

奉贤区中小学生开启“世界之窗”出国(境)文化交流活动立足“贤文化”根基,鼓励师生做中华文化交流的使者,培育师生全球视野,提高学生国际理解和交往能力,提升区域教育国际化水平。奉贤学生在澳大利亚学习,接触到与国内课堂与众不同的氛围。老师博学而又幽默、不拘一格的上课方式,把课堂气氛推到高潮,同学们思维非常活跃,也有更多时间自主学习。奉贤中学学生吴笛在澳大利亚New Town  High School的冶金课上,深有感触,“澳洲的学习伙伴在1小时内耐心细致地打磨开瓶器的边角,在手工作业的情况下还能做到几乎分毫不差,这让我联想到祖国传承千年的工匠精神,看到中西方文化的相通,更看到文化的认同。”青溪中学学生李若冰在新西兰体会异国风光,同样将“和润贤韵”演出留在奥克兰表演艺术中心剧院舞台上。奉贤学子带来的具有中国古典韵味的舞蹈 《秀色》,将中国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一曲儿童舞蹈《滚灯》也呈现了奉贤的乡土文化。奉贤明德外国语小学学生蔡家卿在海德公园里“偶遇”孔子雕像的那一刻,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在研学过程中,同学们交流各国文化,让传统文化走出国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