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公众号   更新日志   视频教程   购买积分   购买会员   购买记录      
微信新闻
本站新闻
互联网新闻

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体系正加快成型

[ 发表时间:2017-10-31 08:51:23  作者: 发布时间:2017年10月31日 08:51
经济参考报  作者: 2017年10月31日 08:51

  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体系正加快成型

  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通过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中国正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天宫、天眼、蛟龙、大飞机等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为使我国顺利完成2020年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目标,专家建议,要完善顶层设计,统筹推进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围绕激发人的积极性开展工作,为科研人员创造公平、公正、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生态系统。

  成绩 创新驱动硕果累累

  创新型国家是指以技术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核心驱动力的国家,主要表现为整个社会对创新活动的投入较高,重要产业的国际技术竞争力较强,投入产出的绩效较高,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在产业发展和国家的财富增长中起重要作用。

  十八大以来,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成果丰硕。除在量子等基础研究领域取得傲人成绩外,在重大工程方面,载人航天、探月、大飞机、蛟龙、超算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我国的超算连续多年排在世界第一,不管是太湖之光,还是天河系列,都位居世界前列。我国在机器人、人工智能应用以及互联网、大数据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作为一家全球领先的干细胞全产业链高新技术企业,过去五年,我们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先后成立‘三站两院一中心’科技创新平台,组建了以两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等专家为核心的高端科研创新团队,承担了50多个国家及省市重大科研攻关项目,获得授权受理专利500多项,为公司腾飞打下坚实基础。”广东省政协委员、赛莱拉干细胞研究院院长陈海佳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创新不仅让国家和企业实力显著增强,而且让个人得到真真切切的实惠和便利。“我们的许多科技成果和老百姓生活是很贴近的。比如共享单车,集成应用了大量的先进技术,包括智能芯片、射频识别、位置服务、电子围栏、移动支付等。这些东西都是科技的应用。”科技部党组书记、副部长王志刚说。

  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陈劲深有感触地表示,“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体系正加快成型,出现一批如华为、阿里巴巴、海尔等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研究型大学建设的步伐也进一步加快,以政府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体系进一步成熟。”在陈劲看来,创新在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工程项目方面发挥着领先骨干作用。另外,基于市场机制的开放创新平台不断涌现,有效整合了全球创新资源,形成了共享经济下的颠覆性创新,加快了信息化、数据科技带动传统工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统筹 发展仍需顶层设计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将创新发展摆在第一位。而在十九大报告中,“创新”一词也出现了50余次,报告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已毋庸置疑,世界各国也纷纷出台政策积极推进创新。但是,将创新的意义提高到这样的高度,则是独树一帜的。”一位长期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科研人士表示。他认为,对我国这么大体量的经济体来讲,如果动力问题解决不好,要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难以做到的。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

  而在王志刚看来,为了做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篇文章,首先要有一个顶层设计。因为现在创新已经不是科学家自己在“象牙塔”里面的事情,而是要和经济、社会、民生和国家安全紧密结合。新发展理念要求科技创新和国家发展战略相结合。因此,需要创新驱动发展的顶层设计,体现系统性和有机性,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大支撑和引领。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发挥基础研究的源头创新作用,着力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将极大提高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清华大学教授、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刘静表示。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要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实现重点跨越,我认为这是我们突破核心关键技术的根本保障。”浪潮集团董事长兼CEO孙丕恕此前向记者表示。据他介绍,长期以来,高端信息技术被西方国家所垄断。针对这种局面,国家组织了重大科技攻关专项,浪潮承担了这一“863”重大课题。经过多年努力,浪潮联合多家单位共同研制成功我国自主的32路高端容错服务器,打破了国外品牌在我国金融领域的垄断。

  改革 营造良好生态环境

  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创新链与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交织、相互支撑,人才的培养和使用贯穿于创新链的各环节之中。创新需要发挥好大学、企业和科研院所的主体责任,在实践中培养和使用人才,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缩短学校教育、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实践之间的距离。

  近年来,我国在引进和培养人才方面投入巨大,一些部委和地区相继推出了一系列人才项目,形成较为完备的高层次人才支持体系。然而,我国各省份人才分布不均衡,东部发达地区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远远领先于中西部地区。

  为此,要逐步缩小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均衡性,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横向和纵向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引导人才向二、三线城市移动,保障中西部地区人才队伍的稳定性。要提供多层次、广覆盖、全方位的公共就业培训和创新创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转业军人、青年农民等群体多渠道就业创业。

  在业内专家看来,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提升劳动、信息、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效率和效益,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

  “政府应该紧紧依靠科技人员,主动服务大学、科研机构、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营造良好的法律、政策、文化、社会的创新环境。”王志刚直言。他透露,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时间很紧,重大的改革举措有100多项。下一步将围绕激发人的积极性开展工作,为科研人员创造公平、公正、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生态系统。

经济参考报[db:来源网址]
]

通过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中国正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天宫、天眼、蛟龙、大飞机等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为使我国顺利完成2020年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目标,专家建议,要完善顶层设计,统筹推进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围绕激发人的积极性开展工作,为科研人员创造公平、公正、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生态系统。

成绩 创新驱动硕果累累

创新型国家是指以技术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核心驱动力的国家,主要表现为整个社会对创新活动的投入较高,重要产业的国际技术竞争力较强,投入产出的绩效较高,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在产业发展和国家的财富增长中起重要作用。

十八大以来,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成果丰硕。除在量子等基础研究领域取得傲人成绩外,在重大工程方面,载人航天、探月、大飞机、蛟龙、超算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我国的超算连续多年排在世界第一,不管是太湖之光,还是天河系列,都位居世界前列。我国在机器人、人工智能应用以及互联网、大数据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作为一家全球领先的干细胞全产业链高新技术企业,过去五年,我们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先后成立‘三站两院一中心’科技创新平台,组建了以两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等专家为核心的高端科研创新团队,承担了50多个国家及省市重大科研攻关项目,获得授权受理专利500多项,为公司腾飞打下坚实基础。”广东省政协委员、赛莱拉干细胞研究院院长陈海佳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创新不仅让国家和企业实力显著增强,而且让个人得到真真切切的实惠和便利。“我们的许多科技成果和老百姓生活是很贴近的。比如共享单车,集成应用了大量的先进技术,包括智能芯片、射频识别、位置服务、电子围栏、移动支付等。这些东西都是科技的应用。”科技部党组书记、副部长王志刚说。

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陈劲深有感触地表示,“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体系正加快成型,出现一批如华为、阿里巴巴、海尔等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研究型大学建设的步伐也进一步加快,以政府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体系进一步成熟。”在陈劲看来,创新在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工程项目方面发挥着领先骨干作用。另外,基于市场机制的开放创新平台不断涌现,有效整合了全球创新资源,形成了共享经济下的颠覆性创新,加快了信息化、数据科技带动传统工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统筹 发展仍需顶层设计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将创新发展摆在第一位。而在十九大报告中,“创新”一词也出现了50余次,报告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已毋庸置疑,世界各国也纷纷出台政策积极推进创新。但是,将创新的意义提高到这样的高度,则是独树一帜的。”一位长期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科研人士表示。他认为,对我国这么大体量的经济体来讲,如果动力问题解决不好,要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难以做到的。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

而在王志刚看来,为了做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篇文章,首先要有一个顶层设计。因为现在创新已经不是科学家自己在“象牙塔”里面的事情,而是要和经济、社会、民生和国家安全紧密结合。新发展理念要求科技创新和国家发展战略相结合。因此,需要创新驱动发展的顶层设计,体现系统性和有机性,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大支撑和引领。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发挥基础研究的源头创新作用,着力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将极大提高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清华大学教授、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刘静表示。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要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实现重点跨越,我认为这是我们突破核心关键技术的根本保障。”浪潮集团董事长兼CEO孙丕恕此前向记者表示。据他介绍,长期以来,高端信息技术被西方国家所垄断。针对这种局面,国家组织了重大科技攻关专项,浪潮承担了这一“863”重大课题。经过多年努力,浪潮联合多家单位共同研制成功我国自主的32路高端容错服务器,打破了国外品牌在我国金融领域的垄断。

改革 营造良好生态环境

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创新链与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交织、相互支撑,人才的培养和使用贯穿于创新链的各环节之中。创新需要发挥好大学、企业和科研院所的主体责任,在实践中培养和使用人才,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缩短学校教育、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实践之间的距离。

近年来,我国在引进和培养人才方面投入巨大,一些部委和地区相继推出了一系列人才项目,形成较为完备的高层次人才支持体系。然而,我国各省份人才分布不均衡,东部发达地区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远远领先于中西部地区。

为此,要逐步缩小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均衡性,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横向和纵向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引导人才向二、三线城市移动,保障中西部地区人才队伍的稳定性。要提供多层次、广覆盖、全方位的公共就业培训和创新创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转业军人、青年农民等群体多渠道就业创业。

在业内专家看来,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提升劳动、信息、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效率和效益,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

“政府应该紧紧依靠科技人员,主动服务大学、科研机构、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营造良好的法律、政策、文化、社会的创新环境。”王志刚直言。他透露,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时间很紧,重大的改革举措有100多项。下一步将围绕激发人的积极性开展工作,为科研人员创造公平、公正、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生态系统。

【编辑:黄诗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