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公众号   更新日志   视频教程   购买积分   购买会员   购买记录      
微信新闻
本站新闻
互联网新闻

首个共享健身舱落地上海

[ 发表时间:2017-10-25 13:26:54   ]

通过APP或小程序,扫描门上的二维码,走进一间8至18平方米的玻璃房子,使用其中的跑步机、划船机等健身设备,费用最低为10元/时……这是记者24日在老码头体验的上海首个共享健身舱。据项目方介绍,该健身舱以社区为主要对象,目前已设立30余个。近年来,以“全天24小时”、“不推销不办卡”及“按次结算”的新型健身项目愈来愈多,对现有传统的健身行业造成了不小冲击。

瞄准职工的健身痛点

“在社区里的健身舱锻炼,价格便宜,而且方便,容易坚持。”从事IT行业的职工刘亚骏,是共享健身舱的前期试点的首批用户之一,他告诉记者,在张江工作的他,以前也尝试过多次健身,但都没能坚持下来。“从单位回家,吃完饭,再整理装备去附近的健身馆,时间又紧又觉得麻烦。”刘亚骏说,“而且动辄几千,甚至上万的预付卡,也不知道何时能用完。”

有份数据显示,美国的健身人群渗透率高达17.7%,而中国目前只有0.7%。在共享健身舱的推广方,“公园盒子”联合创始人兼CEO黄晓蕾看来,这说明我国有巨大的潜在健身市场,只是没有足够有针对性的产品去解决用户的需求。

传统健身主要有两大局限:一是经济成本高,尤其是以年卡、月卡方式绑定用户;二是便利性差,对于都市人而言,健身除了有经济成本外,还有时间成本和决策成本,健身房太远,会降低人们的健身诉求。

“我们瞄准的是当今生活节奏极快的人群,试图给他们提供一种利用碎片化时间,经济又可承受的健身解决方案。”黄晓蕾告诉劳动报记者,共享健身舱的方案便是,不办年卡,以按次结算的方式,降低用户的经济成本;其次,以社区为主要目标,将健身舱铺设用户面前,让用户短时间即可到达。

以社区作为主要投放对象

记者在发布会现场看到,“公园盒子”的共享健身舱,共有小、中、大三种款式,分别能承载人数是2人、4人及5人,对应的空间面积是8平方米、18平方米与28平方米。舱内标配的设备有:跑步机、哑铃组、和以智能教练设备为核心的练习区。据项目方介绍,未来还将根据不同社区的住户数及人群特征,配备有针对性的设备。

实际上,今年早些时候,在北京就曾落地过几家品牌的面向个人的“跑步舱”、“健身舱”,对于这些类似项目,黄晓蕾认为,同类项目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落地速度、用户粘度两方面,而这两方面又取决于单一舱的规模及运营成本。“我们目前舱的成本,包括外箱、器械,预计是6-8个月回本。”黄晓蕾透露。

在谈到下一步的规划时,黄晓蕾介绍,社区始终是他们最重要的投放场景。在过去2个月内,企业已同沪上多家大型物业管理及地产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并完成选址百余个,目前已落地近30个。“我们还将从成熟社区,扩展延伸至长租公寓、青年公寓等新型形态社区。”黄晓蕾表示。

健身业“零售化”成趋势

从去年开始,“互联网+”与资本涌入体育健身行业,各种健身类创业项目也层出不穷,共享健身舱只是其中之一。另外,如主打自助健身的超级猩猩、24小时无人值守的乐刻运动等,都打破了传统大型健身房的模式,尝试更加灵活和互联网化的管理。

记者注意到,这些以互联网管理方式运营的健身品牌,大多摒弃了传统健身房,先缴纳预付费的收费模式,颇受消费者青睐。市消保委有关负责人就指出,从原先健身房预先索取消费者几年的预付费,到允许消费者办理金额较低的月卡或季卡,再到个别企业实行按次计费,即时消费,消费者的消费风险逐步被降低,这或许能看出行业发展的一些新趋势。

“未来健身业将呈现出‘小型化’、‘零售化’的趋势。”乐刻运动上海地区总经理苏静岗对劳动报记者表示,该健身平台刚刚完成由高瓴资本领投,华晟资本等跟投的3亿元C轮融资。

曾经,在业内有一种说法认为,健身行业的发展模式,只能是先吸金,再拓展市场。对此,苏静岗坦承,这其实是一种畸形的发展模式,而随着行业的发展,这种模式终将逐步被取代、被淘汰。(劳动报记者 高睿)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王丹沁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