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公众号   更新日志   视频教程   购买积分   购买会员   购买记录      
微信新闻
本站新闻
互联网新闻

这些家庭家风独到,家长言传身教成就不同“美”

[ 发表时间:2019-05-16 11:33:01   ]

每天,75岁的曾宪仁都要到小区“红叶书画院”看看,那是13年前他和宇泰景苑志同道合的朋友发起成立的。最近,小区居委干部忙着向大家科普如何进行生活垃圾分类,老曾和老伙伴们用画笔表达,设计出炉一本图文并茂的指导手册。

老曾退休后有三个愿望,十几年过去了,一个也没实现。“我想去北京和陕西汉中故地重游,想到山区支教两三年,想到处走走研究各地方言。”虽然退休愿望没实现,但“红叶书画院”的诞生对老曾来说更像意外之喜。更让他幸福的还有一份“天伦之乐”,家中浓墨飘香、书香满屋,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女儿事业有成,双胞胎外孙女品学兼优。老曾一家正是许多中国老人幸福生活的缩影。

曾宪仁喜欢书法和画画,早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有着深厚的文学和书画功底。他总对女儿说,“做中国人,先要写好中国字。”女儿大学毕业那年找工作,别人的履历是电子版,他建议女儿手写一份,再复印投寄简历。最后,女儿被一家外企录用,人事经理说,“我们对你的第一个好印象,就是你的一手好字。”

“我们家重言传身教,孩子看到了,感受了,最后融入学习生活中。”曾宪仁说,他的父亲年轻时给商家写招牌,能写一手出色的柳体字。他从小看着父亲写字、练字,慢慢喜欢上了写字。而他的孩子、孙辈看着他经常写字、画画,也练出一手好字。他常对晚辈说,好好写字是一种人生态度,慢慢就累积成了精神财富。

老曾还在“红叶书画院”做起公益培训。最初,只是小区里一些书画爱好者交流切磋,后来开设少儿书画班和国画班,启蒙带教中小学生。老曾所在的10号楼有34户家庭,有18户家庭的孩子在学书法。“孩子们勤学苦练写出一手好字,可以极大增强自信心。”

有了“红叶书画院”,曾宪仁的很多时间被占用了,可是家人从未有过一句埋怨的话。老曾的老伴9年前患阿尔茨海默症,3年前病情加重,如今不能认知。“老伴还健康的时候,对我的业余生活很支持,她的兄弟姐妹有怨言,她还要解释‘不要去说他,他这个爱好很好嘛!’”曾宪仁说,他很感谢老伴,如今老伴身体状况出问题了,只要自己做得动,会一直照顾她。女儿平时工作忙,一回到家就接手照顾母亲。

“在一个家庭里,家长的榜样最重要。”朴实的老曾说自己的家庭很普通,每个人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互相尊重、与人为善,在他看来,这就是“最美家庭”。

江晨丽家庭:

办网站简化操作耐心辅导让老人不再是互联网弃儿

单从视觉效果来看,“逗浆网”难言美观。不过,“画风”虽不好看,在上海中老年网民群体中却有不小的知名度。

“逗浆网”是江晨丽与爱人吴文巍在2015年自费创办的便民服务公益网站。江晨丽是徐汇区纪检监察干部,吴文巍是上海电信首席技师。自2004年起,夫妻俩利用专业所长,开展法律、信息化、爱心捐赠等20多项公益服务。

为啥要创办“逗浆网”?有一次志愿服务时,一位给智能手机消毒的老年人不经意间谈起,自己虽用上智能手机,但要了解天气、交通等信息还是拨打114问询。在与越来越多老年人接触过程中,吴文巍、江晨丽慢慢发现一个深层次问题:这座城市的不少老年人,成了互联网“弃儿”。

让老年人学习“触网”,看起来最行得通的是“让晚辈教”。然而,这并不容易。很多老年人都说,自己虽然想学上网,但子女上班挺忙,也不乐意一遍一遍地教。就算当时学会了,过几天又忘了。而且,一些子女在教父母上网时,会有不耐烦情况,让本就不想麻烦子女的老年人更加畏难。

夫妻俩萌生想法:帮助老年人学习最基本的互联网技能。网站将老人最常用的网站链接分门别类制作成入口,方便他们轻点鼠标,即可一键直达“新闻”“电视剧”“医疗信息”“戏剧”“超市价格”“健康养生”“天气预报”等主流网站。“逗浆网”还贴心地在显眼位置设置“上网辅导区”,图文并茂地教老年人认识电脑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功能。为方便老年人随时问询,江晨丽家庭在网站上公布自家的电话号码,为上海地区有需要的老年市民提供智能手机、电脑、社交软件使用辅导。

“逗浆网”只是江晨丽家庭从事公益活动的一个方面。除了线上服务平台,夫妻俩还经常走进社区,从免费为手机消毒、测试辐射、家庭网络免费布线等开始,面对面为居民服务。江晨丽至今还记得,有位老人通过视频软件看到远在德国的孩子时,不禁潸然泪下的场景。还有老人学会上网,组团到郊区游玩,全程只靠一部手机。

父母热爱公益,女儿吴可菲也被带动,在上幼儿园中班时,就成了一名小小志愿者,协助老师安抚小班同学的情绪,并在楼道提醒他们注意上下楼安全。在江晨丽家里,有一个迷你实验室。在那里,吴可菲做了智能挖土机、节水装置、废物利用隔热装置等小发明,在多个比赛中获得荣誉。她背起自家家训时更是驾轻就熟,“爱国敬业、明礼诚信、俭以养德、乐于助人”,这就是江晨丽家庭的家风。

刘悦来家庭:

用“边角料”打造社区花园让孩子们感受自然的力量

走进大学路“创智农园”,仿佛进入微型生态园,里面有郁郁葱葱的植物,也有小蝌蚪。孩子们在草丛中、水塘边嬉戏,学生们在志愿者带领下学认花草。可谁又能想到,5年前这3亩土地上还堆满建筑垃圾,成为周边居民避之不及的脏地方。

化腐朽为神奇的,就是公益组织“四叶草堂青少年自然体验服务中心”创始人刘悦来。今年他的家庭获评全国“最美家庭”称号,“我想在修复土地的同时,也能修复城市里的人际关系,在快节奏中,给家庭一个可以安心交流、休闲的去处。”

刘悦来是同济大学景观系教师,“我在上课时发现,城市的孩子很少有机会接触自然,对脚下的泥土没有感情。”刘悦来决定利用专业优势,用城市土地“边角料”打造社区花园。

“创智农园”就是这样的成功案例。在这块狭长的土地上,他设计了一座雨水生境花园,里面种了不少湿生植物,为昆虫和鸟类提供食物。边上就是一座诗经花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刘悦来指着池塘边一抹苍翠说,“没长穗的荻就是蒹,那边初生的芦苇就是葭”。此外,菽、芣、蓫这些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植物,在他的花园中都能找到。

在营造过程中,刘悦来也听到过不同声音:别家的花园干干净净、四季碧绿,为什么他的花园有杂草、枯枝?“我希望打造一个原生态环境,尊重植物生长规律。”几年实践下来,刘悦来的观点逐渐得到大家认可。截至去年底,他的团队已参与设计营造63个社区花园,不少已成为市民“身边的自然,都市的田园”。

刘悦来能放手大胆地干,离不开家人的支持。儿子和妻子都是刘悦来团队的志愿者,只要有时间都会来帮忙。

刘悦来一直说,儿子是他坚持这份事业的动力。儿子小时候,父子俩在荒废的绿地上种薄荷,长得郁郁葱葱被物业割草割掉了。儿子哭得很厉害,但3个礼拜后,看到有新苗长出,儿子又笑了。“从这个过程中,他感受到自然的力量,我忽然想,这是不是该让更多人分享?”

2016年,刘悦来对小区绿地进行微更新,并起了一个可爱的名字“苔藓花园”。儿子积极出力,妻子给他建议,“不能仅靠我们一家力量。”于是,刘悦来建了一个群,把小区志同道合者拉了进来,约定时间一起松土、种植、养护。这个团队从最开始的几个人到如今40多人,苔藓花园的面积也从最初60多平方米扩大到100多平方米。更重要的是,小区居民有了参与绿色分享的地方,邻里关系变得更融洽。(解放日报记者 彭薇 曹飞 洪俊杰)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王丹沁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