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公众号   更新日志   视频教程   购买积分   购买会员   购买记录      
微信新闻
本站新闻
互联网新闻

环江推行“六联一带”新模式让移民群众过上好日子

[ 发表时间:2019-05-11 10:50:50   ]

中新网广西新闻5月11日电(龙招江 谭绿叶) 日前,记者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城西移民安置点采访时看到,一栋栋崭新的楼房整齐地排布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讲习所、感恩教育园、警务室、卫生室一应俱全。在安置区“四点半”学校,孩子们有的翻看课外书,有的追逐玩耍;在扶贫车间,工人们正熟练地做工。

就在两年前,这里的群众还住在大石山区深处挣扎在贫困温饱线上。

城西易地移民搬迁安置区和毛南家园安置区,是环江在脱贫攻坚战役中的主战场,目前两个安置区共有4362户1.78万人入住。

为确保移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环江积极探索,创新机制,推行易地扶贫搬迁新型社区治理有效模式,着力构建“党建联抓、产业联扶、就业联创、文化联办、服务联动、自治联建,全力带动搬迁群众安居乐业”的“六联一带”后续扶持服务机制,大力提升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我们刚来到这里,有事都不知道找谁,是社区党支部给了一个温暖的‘家’。”毛南家园安置点的住户覃万乾说。移民安置区通过党建联抓,强化党组织在扶贫搬迁“前中后”全程管理服务,实现了增进邻里感情,凝聚共建合力,群众办事有了主心骨。通过建立“县、乡、社区、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级党群服务网络,推行便民服务手册、邻里亲情卡、微信公众号等,采取“群众下单、支部派单、党员接单、联动办单、办结销单”的方式,开展“邻里守望”、文明教育、上门义诊、环境治理、矛盾化解等工作,让“生人社区”变“熟人社区”,营造良好的新型社区邻里关系。

移民群众有了新家,就要使他们能生存有发展,可致富。为此,该县大力实施“两园双基双带”产业联扶。通过创建扶贫产业园和万亩现代特色林业(油茶)产业园,创建“三特”水果基地和油茶+中草药基地,采取“企业+公司+基地+搬迁户”和“林场+公司+产业园+脱贫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易地搬迁脱贫户每户每年可从“两园”中申请自主创业扶持资金3000元(未脱贫户1500元/年),可连续申请5年。同时,让搬迁群众(耕地、林地、宅基地)“三地”进行土地流转,建设产业基地,实现产业长效、收入稳固。

“在扶贫车间工作,正常上班每月能拿到3000多元的收入,很满意。”搬迁户覃林云说,像她一样,该县就业联创“扶贫车间、扶贫商铺、落实创业担保贷款政策”后续扶持服务机制,无疑是希望既能挣钱养家又能照顾家庭的移民群众的福音。同时,该县还通过开展“春风行动”“粤桂劳务协作专场招聘会”等活动,为移民群众提供多个就业岗位,并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实现劳动者由“体力型”转向“技能型”就业。

文化联办,完善社区功能,丰富居民生活。建好文化活动广场,配备相应娱乐设施和器材,建好文艺队,开展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在社区铺开。以全县19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志愿服务队为主体力量,充分发挥新时代讲习所作用,深入学习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守望相助的社区氛围。

服务联动,让居民享受“幸福”。在社区设置中医诊所,全面落实“医疗救助精准保障到人、大病慢性病精准救治到人、家庭医生签约精准服务到人、健康扶贫政策精准宣传到人”为主要内容的医疗扶贫;统筹落实安置小区周边入学指标,确保搬迁群众子女就近入学;在社区开办“四点半”学校,组织党员、教师和其他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解决搬迁群众子女放学后的教育管理和安全监护难题;定期到社区开展普通话培训班,提高移民搬迁群众普通话交流能力;在安置区开办平价惠民超市、“好邻居”超市,降低搬迁户生活成本。

自治联建,首创采用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进行选民登记。采取“三联审”,确保优秀人才选进社区居民委员会班子。逐步把社区居委会管理权限移交给当地人民政府管辖,构建日趋成熟的自治管理机制。

“我们做梦都没想到,能有这么好的政策让我们享受到今天的幸福。相比以前山上的生活,这里条件真是太好了!”从明伦镇龙水村地质灾害隐患点搬到城西移民安置点的冉光国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