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公众号   更新日志   视频教程   购买积分   购买会员   购买记录      
微信新闻
本站新闻
互联网新闻

意外发现的一叠汇款凭证 揭开27年之谜

[ 发表时间:2019-04-03 09:05:02   ]

“老人很面善,一口浓重的无锡口音,我还记得他。”3月28日晚,远在深圳的余永莉女士在得知曾经同在安庆石化建安公司工作的许惠春老人去世,在微信中告诉记者。就是这位享年88岁的老人去世,竟然让安庆石化人苦苦寻找了27年的神秘人有了意外的结果——化名“李记”的好人就是许惠春。

一封县政府的感谢信


意外发现的一叠汇款凭证揭开27年之谜


故事还要追溯到1991年7月31日,安庆石化总厂党委收到安徽省颍上县政府的一封来信,信中感谢一位署名为安庆石化报“李记”的同志,曾邮汇捐款300元,支援该县抗洪救灾。要知道,当时的职工月工资仅百元,300元的金额可不是小数目。

于是,查找“李记”一时成了职工们关注的热点。事后,这位经查并非安庆石化报社工作人员的“李记”同志的义举,通过厂内新闻媒介宣传,立即在全厂范围引起轰动。

当时的安庆石化报、石化电视台相继派出记者前往市邮局了解情况,一些热心的读者先后到报社提供查找线索,安庆石化组织部门也协同记者查找“李记”“惊动了”当时的安徽电视台,省台也做了跟踪报道……但从寻至今,“李记”从未露面。唯一了解到的,就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李记”就开始捐款帮助那些素不相识却需要帮助的人,每次都是金额不菲。没有人知道“李记”到底是谁,只知道他两度入选安庆石化“讲奉献10件好事”。


意外发现的一叠汇款凭证揭开27年之谜


27张汇款凭证是一位老人的遗物

转眼27年过去了。2019年3月20日,家住安庆石化大湖生活区3号楼原石化建安公司退休职工许惠春去世,享年88岁。二儿子许海东在整理父亲遗物时,发现了一个印有“红旗万岁”字样的红本子,翻开一看,里面有老爷子年轻时获得三等功的奖章,还有一些信件,一些笔记。

“在这红本子里,我还发现有一张纸包裹着一些东西,打开一看,叠着一张张汇款单,再仔细一看,这汇款单上写着‘李记’二字!”许海东说,虽然时隔已近三十年,但他这个“厂二代”还是很快反应了过来,“这不是当年厂里一直找的‘李记’吗?”他赶紧叫上大哥许海鑫,三弟许海石,一张张对了起来。

汇款凭证显示:1984年1月17日,“李记”汇了第一笔款,是20元。在这之后,几乎年年捐款:青海玉树地震捐款3000元,甘肃舟曲县中国红十字会捐款3000元,向中国红十字总会捐款5000元……这意外发现的27张汇款单数额汇总有近10万元。

其中最后一笔捐款是2016年7月18日,是向安庆民政局捐款5000元。当时,许惠春老人已经85岁。据小儿子许海石回忆,推算起来,那时老人应该是脑梗出院不久。

父亲常年捐款儿子们全然不知

许惠春老人原籍无锡,生于1932年。14岁时他只身一人出门做学徒,1951年,通过公私合营成为一名国营职工。1956年,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支援大西北来到兰州玉门油矿工作,1974年,安庆石化破土动工,许惠春来到安庆石化扎下了根。

“当年厂里寻找‘李记’的时候,我们在家也讨论。这‘李记’是谁?父亲在一旁听着,默不作声,没跟我们透露过一个字,但在他的遗物里还找到一张当年宣传‘李记’的剪报。”许海东回忆说。

许惠春的老伴章美芳当年也是安庆石化职工,因患有阿尔茨海默病长年卧床,小儿子许海石2014年确诊为口腔癌,家境并不好。由于他退休早,每个月只有2000多元养老金,“父亲一生节俭,舍不得乱花一分钱。我们不要说剩饭了,就是一粒米饭掉桌上,都要求我们立马捡起来吃掉,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我们真没想到他一直在默默地捐款。”大儿子许海鑫说起父亲眼里含着泪。

许惠春老人生前很热心,路边看到可怜人,他总是去问一问,说一说,可有啥困难。有一次,他见小区里一位流浪汉可怜,就把自己的新棉袄送给人家穿。2017年,许惠春再次因脑梗入院,隔壁床的一个病友腿脚不好,他看着就心疼,让小儿子许海石给病友买副拐杖。

然而老人的家中简陋朴素,水泥地面、老旧的墙壁,存放衣物的还是一个个老式的木箱。从未示人的20元、300元、3000元、5000元的一叠汇款凭证,成为他留给后代的“巨额”遗产。